韩方明:培养公民成熟心态是公共外交的重要责任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499 次 更新时间:2010-12-28 13:30

进入专题: 微博   公共外交   公民参与  

韩方明  

2010年可以称为中国的微博元年。微博相对较低的使用门槛,可以使普通民众参与到社会话题和公共事务的广泛讨论中。显然,微博对于中国社会的推动作用是明显的,在众多的公众事件中,微博热点话题对形成社会舆论、促进事件的最终解决,都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也因此形成了所谓的围观文化。这种现象具有很强的进步色彩,微博的大量应用,体现了公民对于社会话题的广泛参与,而在参与的过程中,增加了公众对于某些公众事件的话语权,人们的公民意识得到了加强。这也从另一侧面反映了中国社会的不断进步。

在微博和其他新媒体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对于某些涉及核心国家利益的重大外交事件,例如钓鱼岛争端和朝鲜核问题,更容易引发社会的关注和讨论。因为长期以来,中国人一直对国际事务保持着一种浓厚的兴趣,但在中国日常的外交决策中,普通民众很难直接参与到相关的决策过程当中。

网络的出现改变了这种局面。网民受教育程度较高,政治意识较强,而网络的相对开放性,使他们能够利用网络特别是通过博客、微博等方式,表达自己对于中国外交政策的看法,同时宣泄对政府某些主张的不满。而在这些事件的讨论中,具有强烈民族主义情绪的极端言论,往往更容易引起网民的共鸣和支持,甚至对政府外交政策的制定也会产生一定影响。

例如,在2005年反对日本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公众事件中,有超过上亿人次的网民在中国各主要门户网站上签名反对日本入常。这场声势浩大的公众运动,对中国政府最终的决定影响不可谓不大。但是在更多时候,带有极端民族主义色彩的民意也是一柄双刃剑,会对政府的对外政策起到阻碍作用,影响与他国特别是周边国家关系的发展。

  网上舆论有时制约政府外交

一国的外交政策从根本上是为本国的国家利益服务的。应该说网民的初衷是好的,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向政府施加压力,从而更好地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但是,公众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以及他们许多进攻色彩浓厚的言论,在更多时候成为其他国家鼓吹中国威胁的一个理由,反而阻碍了中国国家利益的实现和扩展。因此中国急需培养广大民众成熟的公民心态,使他们从更加理性、客观和包容的角度,去看待那些涉及中国国家利益的外交问题。而具体的办法除了适当增强互联网的管理力度,以及国民提高自身修养和素质以外,另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是发挥公共外交在这当中的作用。

公共外交是一国政府针对他国民众的外交方式。虽然公共外交的主要受众是外国民众,但同时也需要本国公众的积极参与,特别是他们的理解和支持,才能够促进公共外交事业的发展。例如,很多中国人很难理解的是,为什么在中国还有许多地区基础教育都十分落后的情况下,却花大量资金在世界各地建立孔子学院。因此,政府需要向公众说明的是,大力推动建设孔子学院,是中国公共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和软实力的输出,也是中国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重要步骤。而政府在这一问题上的模糊态度,常常引发公众的不满情绪。

所以,公共外交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也必须要考虑到本国民众的感受。公共外交具有教育、说服、引导和规范四大功能。这四大功能不仅直接作用于外国民众,也影响着本国国民的思维方式。因此,公共外交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培养成熟的国民心态,这同时也是中国的公共外交必须承担的重要责任。

  公共外交可缓解民族主义情绪

首先,从教育角度来看,在公共外交的执行过程中,政府可以通过向本国民众宣传相关的政策主张,让本国国民了解到外交的具体运作机制,普及外交知识,从而使他们了解到本国外交政策的制定过程,并且培养本国民众对于他国的客观和正确认识,让他们意识到一国外交更多需要的是理性和包容,而非情绪化的民族主义推动,让他们更好地支持政府的对外政策。例如,外交部的公众开放日活动,以及新近发起的蓝厅论坛,就为普通民众了解中国外交提供了一扇窗户。

其次,从说服角度来看,公民的外交主张往往与政府的政策不相一致。民众相对政府来说,更容易感情用事,也更容易用民族主义情绪去看待中国与其他国家,特别是与周边国家的争端问题。但历史已经证明,通过歇斯底里的黩武主义和强权政治,鼓动民众的民族主义情绪,来实现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是行不通的。只有通过理性、和平的外交方式,才有可能推动国家间关系的发展。公共外交的重要作用就在于,它具有友善和非强制性特征,其政策主张更容易被普通民众所接受,从而达到说服民众的目的。

再次,从引导角度来说,公共外交虽然也是由政府做出的决策,但是公共外交不同于传统的外交,主要集中于军事、政治等内容,其关注的重心比较贴近普通民众的生活。这些关注点符合普通民众的利益,因此可以通过引导民众,使他们所持的观点尽可能与政府的对外立场一致。另外,媒体作为政府公共外交的重要帮手,也是公共外交的主要载体。在中国,公众主要是通过大众媒体获得国际关系和外交方面的知识,所以传媒在公共外交的具体施行过程中,对民众态度的引导也具有特殊的意义。媒体通过客观公正的报道,以及对政府外交政策的理性宣传,可以更好地发挥公共外交的引导作用,让公众认识到什么样的外交政策,才是真正符合中国国家利益的。

第四,从规范角度来说,公共外交在实施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规范机制,从而约束人们的行为。但是,这种约束又不是强制性的,公共外交的主体和受众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这种平等的特征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本国民众,使他们能够更容易接受公共外交中的某些准则,如友好、公正、善意的对待他国人民,使他们能够更客观、公正地看待国家间的争端问题。

此外,公共外交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促进国家间的民间交流,培养双方之间的亲切感。进入21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通过各种途径出国。一般而言,去过其他国家的中国人,更容易对所到国家持一种更理性和客观的态度。因此,作为公共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可以通过推动各种人员和文化交流项目,让更多的普通民众了解他国情况。同时,公共外交虽然主要针对的是外国民众,但是当外国民众对中国亲切感提高之后,又可以反过来影响中国的普通民众。这种双向互动关系,将使普通民众更加深刻理解公共外交的含义,从而积极践行公共外交。这种方式,也将促进成熟公民心态的形成。

(*作者是中国非官方外交与国际关系智库察哈尔学会的主席)

    进入专题: 微博   公共外交   公民参与  

本文责编:xiaolu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政治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38037.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联合早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