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丙奇:“吴雨”的科研,无语的游戏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692 次 更新时间:2010-08-04 10:37

进入专题: 科研  

熊丙奇  

“我是2005年从美国回来的,感觉一天都没有停下来过。周末、节假日、休假,对我来说没有多大实际意义。不光我这个课题组组长忙,组里的另外几位同事,也都和我差不多。”“我目前的心态,更多的是紧张、苦恼和焦虑。虽然每天忙忙碌碌,但一个星期下来,难得有一整天能安静地坐下来,看文献,做实验,写文章。”《人民日报》昨天刊登了记者与一名科研人员的对话,在对话中,这名化名“吴雨”的科研人员说,“我粗略算了一下,一年当中,大约1/3的时间用来申请项目,1/3的时间处理各种杂事;真正用在科研上的时间,有1/3就不错了。”

我相信,如果“吴雨”是真名,这篇报道见报后,他将面临更大的困境:上级领导和设立项目的政府部门找其谈话,今后申请的项目想通过项目评审,将难上加难。

这就是“吴雨”这个化名的绝妙之处,今天中国科研的问题,最核心的问题,就是科研人员“无语”,没有话语权,被行政力量所支配。

首先,科研人员在项目申请方式上无语。正如这名科研人员所言,每申请一个项目,都要填写国内国际研究现状、项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课题组的研究基础、研究人员的介绍、经费预算、预期的研究目标(包括要发表多少论文)等等内容,具体到经费预算,要仔细核算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管理费等等。从学术研究角度看,以上这些内容的设计,就存在问题,比如,预期的研究目标,科学研究具有很大的不可知性,如果研究目标能够预期,那还要研究干吗?而这种目标预期,往往为具体研究定性——如果项目立项,今后的验收就将以“预期”为准绳。编材料,造数据,也由此而来。

可以说,这样的申请表格,就是不懂学术研究的行政管理者设计出来的——你要有意见,就别申请到课题。再不老实,就将被体制边缘化。反过来,是学者们互相交流填表讨好立项者的方法。

其次,科研人员在项目评价上无语。这位科研人员说,“项目短的两三年,长的四五年,每年要搞进展汇报,中期要进行评估,结题时要搞验收。所以到了每年的11月、12月,就要应对各种各样的检查,向所里或有关部门汇报进展。我们的六七个在研项目,断断续续下来,也得花去大约一个多月时间。”虽然有这么细致入微的“管理”,科研经费的漏洞仍然比比皆是,而如此管理得到的科研成果,十之八九是垃圾。原因在哪里?就在于大家都在做彼此应付的游戏。科研人员对于不合理的评价,也只有无语,进而积极配合。

再次,科研人员在科研体制改革中无语。在有关领导部门那里,科研体制似乎是不需要改革的,相关的科技规划,也是重在谈发展,很少谈改革。当有关部门不把改革作为工作重点时,科研人员所能选择的只能是无语,否则便是失语。

在这种情况下,有人愿意以“吴雨”为化名来谈自己的科研困境,或许是实在受不了这种没有一天能平静地搞科研的环境。科研人员要获得平静的科研氛围,不能选择继续“无语”,而应该争取自己的学术话语权,这才能建立学术共同体治理机制,让学术研究走上正途。

    进入专题: 科研  

本文责编:jiangxl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教育学 > 教育学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35224.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评论(0)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