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CSSCI”成为学术界热议的话题,并引发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CSSCI”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的英文缩写,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研制。它是一个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为学术成果提供参照、揭示科研成果实际影响力的引文数据库,是许多高校和研究机构对学术成果进行考核的重要指标。但一些学者表示,“CSSCI”存在许多不科学、不合理的地方,如来源期刊不合理、学科分布不平衡等;有学者甚至建议,取消“CSSCI”的学术评价功能。
应该说,“CSSCI”在科学性、客观性、准确性等方面的确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来源期刊、评价因子等都值得商榷。但作为“CSSCI”研制方的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只是一个科研机构,其主要工作是进行文献检索和科学研究关系分析,可以自主地开展研究,也可以根据所掌握的资料发布自己的观点和结论。问题的关键在于,它现在承担着重要的学术评价功能。所以,与其说人们对“CSSCI”不满,不如说是对“CSSCI”背后的学术评价机制存在质疑。
当前,一些部门和科研机构对学术成果的评价过于简单化和平面化,片面地将某项数据作为基地评估、成果评奖、项目立项、学科与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考核指标,这在无形中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从眼前来看,会造成学术界病态的“学术评价崇拜”。比如,很多人眼睛只盯着“CSSCI”,使尽浑身解数使自己的文章上“CSSCI”,而在有意无意中忽视了论文的质量。而一些论文评价机构和评价者也不看论文质量如何,甚至完全不阅读论文,只在评基地、评项目、评职称时核对一下该论文是否发表在“CSSCI”来源期刊上。这就造成了学术评价和学术活动中“只认衣裳不认人”的弊端,即原本作为一种手段的学术评价机制反而成为学术研究的目的。从长远来看,过度抬高这种学术评价机制,有悖于学术研究的原初目的和终极追求,会消解学术研究的崇高性和严肃性。在过分重视学术评价的压力下,许多学者背离了独立思考、坚持真理的价值操守,主动迎合这种学术评价体系,结果造成原本是守护人类精神家园的人却失去了精神家园。这种学术评价机制,不论对学术还是对学者都是一种伤害。
平心而论,不能将这些问题全部归咎于学术评价机制本身。合理的学术评价机制可以有效地激发学术研究的活力,是必要的。关键在于如何使学术评价机制更加科学合理,更加公开透明。这就要求学术评价采取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有机结合的方式,科学设定各项指标参数,并具有更多的评价视角,尽最大可能反映学者的学术水平和学术贡献。同时,相关管理部门也不应过度依赖量化的指标体系,更不能依赖单一的指标体系,而应采取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综合分析,特别是重视学界同行的评价,重视学术发展过程中的自然选择,重视实践和历史对学术成果的检验。
进一步来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特别是对于那些从事基础学科、特殊学科研究的人来说,没有“十年磨一剑”的精神,恐怕难以取得什么大的成果。推动人文社会科学的持续健康发展,既需要建立公正合理的评价机制,也需要营造宽松平和的社会环境。
(《人民日报 》2010年7月30日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