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以为只有娱乐圈才有恩恩怨怨,学术界的人只会在书斋写写文章,清华大学教授汪晖涉嫌抄袭一事,就像一部跌宕起伏的连续剧,情节极具戏剧性,新的角色又随时跳出,令观众目不暇给。最近“被出来”的是朱学勤教授。
3月25日,南京大学教授王彬彬在《南方周末》发表《汪晖〈反抗绝望〉的学风问题》,指出《反抗绝望》一书存在剽窃问题。这篇文章如同一颗石头投入了湖面。但它不是小石子,是陨石。
王彬彬是个个体户,他喜欢“单挑”,当年的成名作单挑王蒙,还被王蒙命名为“黑驹”。他对汪晖的批评本没那么多“附加值”,但汪晖太不简单了,他是有国际影响的学者,一个学派的领袖,而且近年来,围绕着他,两个学派打过激烈的笔仗。因为汪晖,这个普通的学术批评变得升级了,复杂了。
很快汪晖的支持者出来,称这是一场阴谋,是一派对另一派的围剿,将一场争论引向了“深水区”。尽管外界沸沸扬扬,但作为这场争端的主角,汪晖教授却自始至终保持了神秘的沉默。易中天写了一篇《汪晖教授,莫要坐失良机》,也未能把汪晖给喊出来。
接下来没什么动静,当人们以为这件事就要过去,暴风雨却来了。7月7日,《中国青年报》发表了汪丁丁、郑也夫、张鸣等63位国学者的公开信,呼吁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清华 大学组织调查委员会调查,对汪晖的学术抄袭问题展开调查。
人们一下子兴奋起来,难道是摊牌的时刻到了?结果没让我们失望。7月9日,80多位海外学者联署签名信寄给了清华大学校长,其中还包括齐泽克这样的当红学者。公开信称,通过学者举证发现任何剽窃都不存在。
你63名,我就80多位,你国内学者,我就国际大腕,在声势上要压倒一头。至于国外学者有没有做过调查,是否了解到底怎么回事,只有天晓得。
至此,不管主动还是被迫,两个学派被卷入争端,赤膊相见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这让人感到悲哀。学术界有一个陋习,学术问题争到最后,总要归结于人品问题、关系问题和派系问题。要么一团和气,要么你死我活,让学术的归学术从来都是一个奢望。
从个人单挑到“兵团”作战,从局面上来看,双方没有胜负,但有个核心问题,被质疑的汪晖一直没有回应,这让一方在道德层面处于下风。全场防守是没有出路的,需不需要打一个防守反击呢?
这时豆瓣上出现了多篇文章。一位叫Isaiah的网友,以《朱学勤———学术界的又一个“汪晖”?》为总题目,指认上海大学教授朱学勤的名作《道德理想国的覆灭》一书涉嫌严重抄袭。
朱学勤是著名学者,代表着一个学派,和汪晖也曾有过节,这次被质疑,不能不让人怀疑是汪晖支持者的行动。这下好了,两边的老将都“涉嫌抄袭”了,彻底拉平了,可以混战了。
两位大牌学者都遇到了危机,需要拿出应对的办法来。汪晖的处理方式被行家认为段位不高。7月13日,朱学勤前往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递交申请,吁请母校复旦大学与现任教学校上海大学立即启动学术调查程序,并在调查期间不参加上海大学学术委员会一切活动。
先不管最终结果如何,但朱学勤凭借漂亮的起跑,已经把汪晖撇下一个身位。由于质疑者迟迟不亮身份,反而给朱学勤又加了分。在这个战术环节失分,可能是质疑者所始料未及的。
汪晖和朱学勤都是上世纪80年代成名,如今已是最重要的思想学者之一,而且是很多青年人的启蒙者。从对两位学者抄袭的质疑,本有可能深入到对一个学术时代的清理与反思,这对当下学术界的净化,对一代青年人的明辨是非,都有着非常重大的价值。但是,有些人通过搅混水、搞暗算、煽悲情、拉朋友等手段,让一次正常学术争论,有可能堕落为一场无聊的厮杀,这令真正的学者齿冷,也让欲解决问题的人痛心。
一幕幕戏剧冲突正在上演之中,剧情接下来会怎样,我们只能睁大眼睛看着。何时才能开始深入讨论抄袭标准的问题、学术原罪的问题、学术规范问题、学人自律的问题,这才是学术界的头等大事。学术界一向做天下人的先生,且看这一次,学术界是否能率先垂范,搞一次自我组织、自我纠错的大展示?我期待着秦晖教授、梁治平教授等学者能站出来,呼吁学界求同存异,大家坐下来慢慢谈,来一次关于学术规范的大讨论。否则,学术界的形象和公信力可真要跌破发行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