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农村杂志必须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与此同时,还要作为农民的喉舌,反映农民的要求和呼声。不但是杂志社,其他部门对这个问题都应该重视。
有的同志提出,农民占我国人口的70%,中央重视农业重视巩固工农联盟,提高农民地位,是一贯方针。但和市民相比,农民没有取得国民待遇,有些方面还受到歧视。这个问题呼吁了多年,还要不断呼吁。
现在很多现象可以作为农民没有取得国民待遇的注解:
一、 几十年来,农民没有自由迁徒的权利。想离开农村,改变身份,非常困难。这种情况全世界少见。
二、 受教育的权利。本来应该所有人都一样,但考大学农民子弟分数要提高。农民人口占全国人口70%,但在大学专科里却只占30%的份额。30%的城里人占70%的份额。
三、社会保障制度没在农村建立。农村失业人口不叫失业人口。也没有失业救济。但农民却承担我国工业化的原始积累任务。我国长期实行统购统销,低价收购农产品,农民作了很大贡献,大约有6000~8000亿元。
四、现时农民税负非常重。对此中央非常重视,但禁而不止。一个乡100~200人,从前十几个人,机构太庞大,怎么能不摊派?农民负担沉重。
五、农村医疗卫生保障不够健全。每千人一个卫生员。以前还有个合作医疗,现在也没有了。
六、农民就业难。城乡差别近年还有扩大趋势。据调查,种田收入低,仅够吃饱。有8000万农民徘徊在城市乡村之间,来回流动。到城市找不到职业,找到也是又脏又累的活儿。所有城市的单位招工都写要城市户口。农民工领的工资还是10年以前的水平,和居住地的人不一样,付了房钱工资就所剩无几,只好十几个人挤在一间小房子里住。8000万人生存成本高,收益低,心理不平衡,国家又缺乏制度安排,是不安定因素。已有少数人铤而走险,走上犯罪道路,不可忽视。
七、土地制度。党重视土地问题,改造了集体经济,实行家庭承包制度,农民表示满意,符合他们的利益。但下边对土地是一年小调整,三年大调整,农心不定,他投资的愿望就不会很高。30年不变缺乏法律规范,也缺乏法律咨询组织。
八、贫困人口大部分在农村,现在解决了2.5亿,还剩3千万,但返贫现象到处可以见到,不可以估计过高。
九、和城市人相比,农民种田需要成本,但贷款非常困难,国家规定土地不能抵押,而银行里规定贷款要求有抵押品。
十、社会主义时代农民翻身了,废除了封建压迫,但乡村民主制度尚不完善,干群矛盾激化事件时有发生。村民自治尚欠规范化,乡自治还没提到议事日程。
农民缺乏自治的政治组织,保护自身的权利。过去几位老同志曾给中央写信,呼吁成立农民协会。小平说:原则上可以,看三年。如果需要,就组织。后来由于多种原因没有着手解决。全世界农民都有自己的团体,都有农民协会,只有中国农民没有。
我想了一下,说以上十条。这都显示农民和市民相比,享受的国民待遇也有差别。而且这些问题存在不是一天,存在几十年了,得不到纠正。经济学上说有一个“制度惯性”,变成路线依赖。所以谁也不敢动,甚至没有人去反映。即使反映,长期得不到解决,习以为常。这样下去会带来社会问题,希望“十五”能有所解决。
难度在什么地方?农民太多了。70%的人口搞饭吃,供30%的人去消费,谷贱伤农,库存过量。粮价越来越低,提高农民收入谈何容易。现在见到一线曙光:中央决定废除户籍制度。户籍制度废除后,在农村要成立一些中介机构,让流动的农民能在正常的秩序底下找到就业机会。
另外,必须大力发展城镇,将1~2亿农民转移到城市,只有减少农业人口才能提高农民收入。现在有人提出农村家庭规模太小,怎么办?再回到原来的集体吗?搞集体,人减少不了,劳动生产率上不去,规模经营谈不到,所以要大力提高城市化水平,发展中小企业,繁荣城市。应建立法治秩序:重视立法问题,一个承包法,一个税费法。农村报刊要作农民喉舌,反映农民要求。
(注:本文根据杜润生同志2001年5月20日在本社《农村工作通讯》创刊45周年暨“十五”农村经济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