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国涌:从“跑堂”到总统

——共和百年,中国仍在“进步”途中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535 次 更新时间:2010-04-22 22:04

傅国涌 (进入专栏)  

武昌起义刚刚发生,遥远的太平洋彼岸,1911年10月11日的《纽约时报》就披露了这一消息,一艘日本军舰舰长给日本外务省的报告说,“称有迹象显示,这次发生在清国的起义是一次组织严密的革命行动。……目前在武昌的日本人受到了革命军方面的优待,食物供给得到保障。”也就是这一天,孙中山在美国科罗拉多州丹佛市的当地报纸看到了“武昌为革命党占领”的消息。10月13日,《纽约时报》刊出详细新闻《武昌爆发反清革命,共和国体有望建立》,其中说:“这是一个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有计划的革命运动。如不发生意外,著名的流亡革命家、反清革命领袖孙中山可能被推选为民国总统。”

然而,我们从唐德刚的《晚清七十年》中可以读到这样的细节,当武昌起事的消息传来时,46岁的孙中山正在丹佛市的一家卢姓中餐馆打工,端盘子,他最初并没有太强烈的反应,因为同样的起事至少有过十来次,他没觉得这次有什么胜算。何况不久前,他已接到黄兴的电报,武昌新军必动,请他速筹款应急。他有心理准备。

10月14日的《纽约时报》不仅有多篇有关武昌革命进展的新闻,还有《孙中山贷款闹革命,秘密计划大曝光》的长篇报道,披露了孙中山与英国银行家的来往信件,记者笔下的“清国革命领袖孙中山”——“身材纤细、体形矮小,具有学者风度。多少年来,他一直都是满清王朝统治者们的眼中钉、肉中刺。从上个世纪90年代的某个时候开始,他的头颅就被大清政府重金悬赏,然而他却能够一次次逃脱大清政府编织的追捕网,并且悄无声息地周游世界,积极从从事革命宣传,指望有朝一日能够实现他的梦想,建立一个共和制的新中国。”(引自郑曦原编、李方惠等译《帝国的回忆》,三联书店2001年)

当天的《纽约时报》社论说,“过去反清运动是很反动的,特别是激烈排外,矛头指向外国人。这次却大不为然,革命领导人一开始就表示尊重外国人的权益。在革命运动中心的省份,临时政府还采取民主政制的雏形,都是很有意义的情况。”同一天出版的纽约《商业财政纪事》周报,也有同样的判断:“统治了中国近三百年的满清政权可能要垮台了。这次革命在重要的湖北省爆发,明显的经过领导人精心策划,当地军民都予以热烈支持。首府武昌陷落,汉口和汉阳也不费吹灰之力就被占领……至今还没有一个外国表示要阻止这场革命。如果外人要改变目前局势和将来局面的发展所做的努力,规模要很大和严峻。所以,只要外人权益得到充分保障,就不应当采取任何干涉行动。”

确实,10月12日,革命党人就以“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黎元洪的名义,照会汉口各国领事,表示起兵的目的为推倒专制政府,建立民国,同时,维持世界和平,增进人类幸福。照会共七条,包括:所有清国前此与各国缔造之条约,皆继续有效;居留军政府占领地域内各国人民财产,均一律保护;所有各国之既得权利,亦一体保护;各国如有助清政府以妨害军政府者,概以敌人视之,等。作为回应,日、德、法、英等国驻汉口领事很快也张贴了“严守中立”的告示

10月25日的《纽约先驱报》、26日的《世界日报》、28日出版的《展望》杂志等都对革命党人的表现大为推许,对此次革命的前景表示乐观。《世界日报》回顾了中国自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以来的历史,认为,“整个世界不得不正视这次运动。中国的革命领导人在过去十五年内,学了很多东西。而满清朝廷对立宪所做的一点努力,又助长了民族运动。而这个运动却又可能导致清廷的解体。”

与美国舆论的热烈相比,美国政府则要冷漠得多,孙中山10月18日给美国国务卿诺克斯写信,请求秘密会谈,也没有得到回应。

到12月9日,在金融、工商、政界很有影响的《美国银行家》杂志乐观地断言,清王朝的覆灭是不可挽回了,“在这千载难逢的机会,美国应准备争取在亚洲市场上的适当贸易,加强对这个前进中的伟大民族的影响。这个民族具有无穷尽的商业、工业、金融、教育、道德和智力发展的潜力。在一个新的启蒙时期,中国无疑将在未来二十世纪的历史中扮演一个极重要的角色。”

此前10月14日的《亚特兰大宪报》也曾表示,这场革命如果成功的话,“中国的进步,无可限量。”民国元勋黄兴的女婿薛君度为了写《武昌革命爆发后的美国舆论与政策》论文,查阅过大量当时的美国报刊,使我们今天方便听到这些声音。共和代替帝制,这当然是个巨大的进步。尽管近百年后遥望武昌,中国仍在“进步”的途中。

进入 傅国涌 的专栏

本文责编:zhenyu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历史学 > 历史学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33167.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相同主题阅读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