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南京大学教授王彬彬揭出汪晖博士论文《反抗绝望》抄袭之后,学界公开站出来支持王彬彬的人少得出奇。相反,挺汪的声音却十分理直气壮。北大教授钱理群也许是汪晖的首位辩护者。他称以今天的学术标准,汪晖在引文等方面存在不规范的问题,但不是简单的剽窃。汪晖对鲁迅研究的贡献不能否定。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赵京华则反过来攻击王彬彬:“王彬彬一文在很大程度上是不负责任的。王彬彬在文中大谈文风,我恰恰对他的文风很反感。你看他在文中那种冷嘲热讽、那种洋洋得意,让人不舒服,这不利于善意的批评。”甚至质问:“作为国家核心期刊的《文艺研究》怎么也会发这种格调不高的文章?”鲁迅博物馆馆长孙郁也应声附和:“这本书在引文方面确实有不够规范的地方,但这属于技术上的问题。”于是有媒体总结说:“三名专家均表示,该书确实存在引文不够规范等‘技术层面的问题’,但要说汪晖恶意剽窃恐难成立”。
老实说,王彬彬的文章有不少弱点。其最大的问题是混淆了学术批评和学术举报。学术批评,比如语言是否应该那么晦涩等等,大家自可见仁见智。但学术举报则客观得多。王彬彬把两者混杂在一篇文章里谈,自然影响了他文章的力量。不过,他的学术举报确实揭示出了确凿的抄袭问题。引起媒体注意的,也是这个问题,而并非语言的晦涩或文风问题。
遗憾是,在“学术规范化”成为时代呼声之日,三位学术权威群起挺汪。其中,钱理群虽然已经退休,但在鲁迅研究中属于学界领袖,德高望重,门生故旧到处都是。另外两位,也占据了学术界的重要职位。自不用说,以汪晖的影响,他自己在学术界的人脉也很深。鲁迅研究的圈子本来就很小。汪晖、钱理群、孙郁和他们的朋友加在一起,恐怕占据了大半壁江山。大家厉害关系很深,得罪人的事情谁也不会轻易干。如今这三位权威人士如此登高一呼,他们的同事和学生对学术规范问题还怎么反省?也难怪,《现代快报》记者拿着一份“学术名单”遍访学术人士,应答者寥寥。学界有地位的人都不说话,那些读博士的年轻学者谁还敢说三道四?
坦率地说,学术抄袭有时是存心,有时则可能是一时疏忽。但第一步要作的,是把事实陈列出来,让人们有个判断的基础。至于汪晖对鲁迅研究有什么贡献,是否会因此事受到影响,自有历史作出判断。如果权威人士在此刻争相出来说“汪晖对鲁迅研究的贡献不能否定”,甚至指责有关刊物发表了“格调不高”的举报文章,把批评的声音都吓住,那则似乎是要在学界制定“潜规则”了。
当今指责学术官僚化的声音很盛。对此,我并无异议。但是,从此案可以看出,学术界的问题,绝非简单地一个“官僚化”可以了得。学术界抱持着传统士大夫的朋党习气,在关键时刻如同打群架一般地不顾是非帮自己的人,这也同样会妨碍中国学术的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