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荣幸应邀出席“两岸一甲子”研讨会。感谢主办单位太平洋文化基金会的盛情邀请,使我在两岸关系持续改善和发展的新形势下有机会来到宝岛台湾。两岸专家学者会聚一堂,共同探讨如何促进两岸关系发展,很有意义。在这里,我首先代表大陆方面的专家学者,并以我个人的名义,向台湾同行致以诚挚问候,并预祝本次研讨会取得积极成果。
主办单位请我就“两岸关系六十年回顾与前瞻”发表主题讲演。这个题目很大,其中至少包含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两岸关系由何而来?第二,对60年来的两岸关系怎么看?第三,今后两岸关系向何处去?要把关乎两岸关系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说清楚,谈何容易。但是,如果我们联系着世界范围内的近代历史发展,把这些问题放到中国历史大变局中去看,或许能够对它的发展脉络、发展规律和今后走向找到一些初步答案。
一、纵观中国历史,我以为真正称得上“历史大变局”的,有三次。第一次是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列国诸侯合纵连横、征邻伐异,“诸子百家”激烈争鸣,议论繁兴。那次历史大变局乃是要解决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这样一个社会大变动的历史课题。第二次大变局是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之后100多年间。内忧外患深重的中国发生了规模广阔、深刻剧烈的社会大变动。那次大变动,终结了数千年的封建制度,彻底诀别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社会,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建立起人民当家作主的崭新社会制度。第三次大变局大体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中期发端,世界出现新的大转折和兴起新一轮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华民族,包括海峡两岸的中国人,面临着如何适应世界格局和国际秩序的重大转变,在日益激烈的经济竞争和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新形势下努力实现民族振兴,这样一个新的重大历史课题。
我想,60年前,大概还没有我们今天所说的“两岸关系”这个特定含义的词。之所以产生两岸关系,是由于上个世纪40年代后期的中国内战导致了两岸分隔、对立,迄今已整整一甲子。其间,尽管风云变幻、人事代谢,林林总总、气象万千,但是在我看来,两岸关系由何而来的答案是一清二楚的,它是当年中国内战的产物。但若容我再追问一句,为什么当年中国会有那样一场内战呢?这就要回溯到前面提到过的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历史大变局”。
1840年的鸦片战争,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西方列强的野蛮入侵,它们的船坚炮利、组织程度以及那套文化理念,对正处在闭关自守、抱残守缺状态中的中国人是极大的冲击。对台湾同胞来说,1895年台湾被清政府割让给日本,无疑是最为刻骨铭心的历史伤痛。当年走投无路的清朝重臣李鸿章,曾说过一句很深刻的话,他说,中国面临着“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事实确实如此,当年的中国已然是瓜分豆剖、危如累卵了!近代以来,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振兴发展,有多少中国人,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各种方向的探索,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这其中,地主阶级革新派的主张行不通,洋务派遭挫折,太平天国也归于失败。孙中山先生第一个喊出的“振兴中华”口号,开创了近代真正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他领导推翻帝制,缔造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在中国近代史上树立起一座了不起的历史丰碑。但辛亥革命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国势继续衰落。面对积贫积弱、多灾多难,中国人展开了一次次奋起抗争。我们全民族浴血奋战,特别是在气壮山河的抗日战争中,夺得抗日战争全面胜利,台湾才得以光复,宝岛才重归中国版图。那时候,中国曾一度有望在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提出的政治主张基础上,调和内部矛盾,在战后的废墟上开展和平民主建设。然而,国共两党在两个中国之前途命运的较量中最终还是诉诸战争对决。回顾这一次“历史大变局”,从封建帝制彻底消亡,到中国大陆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从抵抗列强入侵,到全民族奋起抗日,无不伴随着战火硝烟。我们的民族在寻找救亡图存、振兴发展的道路上,在取得历史性进步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代价,包括付出了1949年以后台海分隔的代价。这给海峡两岸中国人留下了几多大江大海般深深的历史遗憾。
从世界范围来看,两岸关系的由来与其后复杂深刻的发展,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之而起的东西方冷战密切相关。美国在朝鲜战争爆发后出兵台湾海峡直接干预中国的内政,无疑是导致两岸分隔的最重要外部因素。多年来,美国一直将台湾作为“不沉的航空母舰”,使之成为西方对中国大陆实施围堵战略的重要一环。直到今天,尽管冷战格局早已崩溃,但台湾还没有真正摆脱对旧格局的依附,冷战思维依然像挥之不去的阴影影响着台海局势。
二、60年来,两岸走过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就大陆来说,这是历经艰辛探索而开创出一条全新发展道路的60年。以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以邓小平先生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审时度势,敏锐地抓住机遇,引导中国大陆在改革开放中一步一步地开创出在同经济全球化相联系而不是相脱离的进程中,独立自主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样一条全新的和平发展道路。30多年来,由于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由于持续推进解放思想和解放生产力,由于开启了实践基础上一系列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使全社会焕发出空前的生机与活力。正因为这样,大陆才能够实现世界近代以来后起大国发展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持续30年GDP年均增速接近10%的快速增长,全社会由温饱不足变为总体进入小康。中国以自身的实力壮大为世界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并以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从而赢得了在国际上应有的地位和影响力。改革开放带来的沧桑巨变,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大陆的面貌,而且使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前进方向。结论就是:当代中国必须走也一定能够走通一条和平发展道路,只有这条道路才是通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锦绣前程的必由之路。
无庸讳言,30多年来大陆在后发现代化进程中,在世所罕见的困难和挑战中也曾经有过一些失误。但幸运的是,由于执政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善于学习、善于总结,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因此总体上还是呈现发展进步的势头,国势不断提升,人民充满希望。
当前正处在发展机遇期、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的中国大陆,面临“五大挑战”:一是能源资源短缺的挑战;二是生态环境恶化的挑战;三是经济社会发展一系列不平衡问题的挑战;四是巨大规模自然灾害的挑战;五是国际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和军事的种种压力以及世界范围内可能出现的危机带来的挑战。在如此严峻的挑战面前,中国大陆坚持谋求“三个超越”:一是要超越西方大国近代以来依靠殖民主义掠夺世界资源完成工业化进程的老路;二是要超越当年的德国、日本等军国主义依靠发动战争来重新瓜分世界的老路;三是要超越苏联霸权主义搞超级大国争霸和争夺势力范围的老路。总之,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及对外求和平、对内求和谐、两岸求和解为特征的和平发展、文明发展道路。
60年来,台湾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也取得了重要成就。尽管台湾的资源相当有限,但台湾同胞通过辛勤努力,创造了使台湾跻身于“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奇迹,值得所有中华儿女骄傲。同时我们也看到,面对第三次“历史大变局”,台湾的政治、经济、社会加速转型,各种思潮交相激荡又相互影响,各种政治力量分化组合和彼此消长,形形色色的矛盾冲突交织,直接或间接地引发了两岸关系的起伏跌宕。可以说,过去30年间,台湾也经历了一个小小的“诸子百家”时期。这是转型期社会必然具有的特征。这其中,经济力量率先对大变局作出灵敏反应。30年来,台湾经济在转型升级进程中积极寻求与大陆经济重新联结,以赢得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广阔空间并彼此构成紧密关系,是适应新的潮流、符合客观规律的明智抉择。然而,台湾社会面对“历史大变局”的整体转型尚未完成。尤其是近20年来,岛内“台独”与反“台独”这两种思想、力量和道路选择的激烈冲撞,对台湾的社会意识、政治局势和经济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这种冲突对立固然不是台湾社会矛盾的全部,却攸关台湾的命运前途。这一较量虽然至今没有完全结束,但台湾主流民意否定“台独”和期待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的走向是十分清楚的,“台独”的没落与衰败也是必然的。
60年来,两岸关系发生了重大深刻的变化,最鲜明的特点是由军事对峙、隔绝对立走向交流合作、对话协商。这种转折尽管历经曲折坎坷,但毕竟取得了重大进展,一种新型的两岸关系正在逐步加速形成。在此过程中,双方政策的不断调整,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因素。30年前大陆方面作出重大政策调整,确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是一个历史性的战略决策,在两岸关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致力于和平统一,就是要力争以和平的方式,用对话、谈判的方式来解决中国内战遗留的问题。搞“一国两制”,就意味着在两岸之间不再搞意识形态之争、社会制度之争,而是谋求双方和平相处、两岸共同发展。归结起来,根本目的就是实现近代以来中国人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共十七大报告强调,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真诚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台海地区谋和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从而进一步指明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前进方向。
三、事实证明,30年前中国大陆走上改革开放之路,以及伴随而来的对台方针政策重大调整,决定性地影响着两岸关系的基本格局和发展方向。回顾近代以来台湾与大陆的关系,经历了四次重大转变。先是宝岛台湾在1895年被割让给日本;尔后是相隔50年迎来了台湾光复;继而在1949年以后台湾又与大陆隔绝、两岸对峙长达38年;直到1979年大陆向台湾伸出和解的双手、敞开交流合作的大门,台湾方面才在1987年开启了与大陆的民间经贸交流和人员往来。20多年来,交流往来、对话协商让海峡两岸重新建构起新型的互动关系。特别是自去年以来,两岸关系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今天,两岸同胞往来之频繁、经济联系之密切、各项交流之活跃、共同利益之广泛,是前所未有的。
屈指算来,自1895年以来的115年间,两岸同胞真正有着密切的往来,只有不到25年。近百年来两岸间曲折的分分合合、历史造成的恩怨与隔阂,使台湾社会形成某种“悲情意识”或特殊的“台湾意识”,一些台湾同胞对大陆缺乏了解、存在误解,或者怀有复杂感情甚至抱有一些敌意。这些都是我们必须以包容的心态加以面对并要以最大的耐心予以化解的。“台独”路线我们要坚决反对,但台湾民众爱土爱乡和要求当家作主的台湾意识,绝不等于“台独”意识。两岸关系多年来的实践表明,历史造成的这些悲情与隔阂,是完全可以也能够在两岸同胞共同开辟两岸关系前进道路的进程中得到消弭的。只要我们不间断地扩大和深化两岸交流,就能够逐步增进两岸同胞之间的相互了解,融合彼此的感情,扩大双方的共同利益,从而形成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的自觉把握和共同开拓。
我以为,两岸关系30年发展积累的全部成果,最重要也最宝贵的是,两岸同胞在一百多年的历史上第一次有难得的机遇和良好的条件,在全球范围的竞争中携手合作,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共同奋斗。两岸长期以来不同的发展道路出现全新的交集,面临着汇聚到实现民族振兴的共同大道上来的重要契机。从这个意义上说,今天的两岸关系,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胡锦涛总书记2008年12月31日发表了一篇重要讲话,首次鲜明、系统地阐发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思想,明确提出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六点意见,对如何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这一重大问题作出了科学回答。他说:“回顾近代民族之艰难奋斗历程,展望未来民族之光明发展前景,我们应该登高望远、审时度势,本着对历史、对人民负责的态度,站在全民族发展的高度,以更远大的目光、更丰富的智慧、更坚毅的勇气、更务实的思路,认真思考和务实解决两岸关系发展的重大问题。”毫无疑问,这样一种从全民族根本利益出发看待和处理两岸关系的全新思维,超越了历史恩怨、党派利益和双方的固有矛盾,体现了尊重历史、尊重现实、尊重人民愿望的精神,展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辟未来的豁达境界。这一番话既表明中共领导集体的“眼界决定境界”,同时也预示着两岸关系的“思路决定出路”,着眼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共同愿景、开辟两岸关系崭新格局的重要时刻即将到来。
回顾过去,从1979年大陆对台政策作出重大调整到1987年台湾方面决定打开两岸人员往来的大门,中间经历了蹉跎的8年。从2000年到2008年,两岸关系又经历了动荡的8年。我衷心希望,围绕构建和平稳定的两岸关系框架,两岸同胞能以不懈的努力,迎来一个比8年长久得多的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新阶段。
在结束本次讲演的时候,请允许我再讲几句题外的话。12年前的1997年,我在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曾以“近代以来中国人的两大历史性追求”为题发表一篇讲演,其中这样说过,中国从1840年鸦片战争算起,几代人直到今天的处境和心态,是深重的危机感,是争取生存、发展权利不受侵害,是谋求一要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二要发展和现代化,而不是什么扩张,更不是什么侵略。
当时我还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20年,道路并非平坦。而值得深思的也许不应当是道路并非平坦的这一方面,而是事情的另一方面,那就是尽管发生种种曲折,但是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路线却没有逆转,没有改变,一以贯之,而且势头更加强劲。一要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二要发展和现代化,这是真正代表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性追求。投身并致力于这两大追求的,才是真正有力量的和有前途的;否则就注定没有力量和没有前途。
当时我还说,值得中国人引为最大庆幸和感到自豪的,就是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的,和平发展的道路。
今天,12年过去了,中国大陆和台湾都有了新的发展,两岸关系也有了新的进展。我们可以看到,实现中华民族两大历史性追求的基础更加坚实,路径更加清晰,更大的希望和机遇就摆在我们的面前。我愿意追随一切有志于此的志士仁人,一道为这个近代以来一直萦绕在几代炎黄子孙心头的共同目标的最终实现衷心祈福着,不懈奋斗着!
我相信,只要两岸同胞共同奋斗,在积极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开辟更加广阔的实践和认识道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道路就会越走越宽广,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更加大有希望。我也相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不仅符合海峡两岸中国人的根本利益,而且有利于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繁荣。
文章: 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