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60周年华诞,值得欢呼庆祝。对学者来说,更重要的是总结60年的经验,揭示“中国奇迹”的真正原因。不少学者争论:改革开放之后有没有一个“中国模式”?有人认为,后三十年还是有一个“中国模式”的,比如,劳动密集型的发展战略,比如“摸石头过河”、“渐进改革”等;也有人认为,中国没有特殊模式,中国做的一切事情,都是“华盛顿共识”的山寨版。
可是无论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摸石头过河”还是“华盛顿共识”,都不止中国一家在做,全球绝大多数国家都实行市场经济,也对外开放,但都没有像我国一样,出现连续几十年的高速增长,实际上,真正有中国特色的伟大创举同样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前30年历史当中。 “中国经济奇迹”的一部分答案,可能还要到前30年留下的遗产里去找。
在这些遗产当中,有一些是为大家所熟知的。比如,自力更生和自主创新的科技体系,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统一的国内市场,安定的政治环境,靠抗美援朝越南战争和中美建交而赢得的国际地位,两弹一星换来的国家安全等。除了这些众所周知的遗产之外,还有一些重要的遗产,不容我们忽视。
其中重要的一个,是新中国建立以来奠定的人力资本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采取劳动密集型战略。而实现这一战略的基础是中国拥有大量年轻的、健康的、高素质、低成本的劳动力,这种优秀的劳动力,在发展中国家是罕见的。来源是1949-1978年,我国在人力资本建设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突出表现在健康、教育水平的提高、生育率的下降。80年代初开始改革开放时,我国的人力资本水平在发展中国家中遥遥领先,一些指标达到了发达国家水平。其中,平均寿命从1949年左右的35岁增加到了上世纪80年代早期的70岁,高于很多收入水准比中国高的国家,甚至接近某些发达国家。出生婴儿死亡率从千分之二百五十减少到1981年的低于千分之五十。1950-1970年代,中国人均寿命的增长速度、婴儿死亡率的下降速度,比印度和墨西哥两国之和还要快(数据均来自世界银行发展指数,下同)。
再看教育, 拥有基本的读、写、算的能力是劳动者参与现代社会生产过程的基本前提。 1949年建国时,中国的文盲率达80%,而1981年,农村青壮年文盲率减少到15%左右,同期印度仍然维持在60%。因为建国前的文盲率相对较高,如果仅比照青少年的识字率水平,中国在1980年就已经领先于包括巴西、墨西哥等较高收入国家在内的绝大部份发展中国家。1949年以前,中国的小学入学率在25%左右。而到了改革开放初期,学龄儿童入学率就基本稳定在90%,接近工业化国家水平。其中小学生中45%为女生。在中学一级,毛入学率是46%(包括未到年龄和超龄的学生),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远远高于同等收入水平的国家。
除了健康、教育,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那就是人口生育率的下降。妇女解放,妇女广泛参与社会生活,再加上医疗条件的改善,导致了生育率的降低,生育率的降低又反过来促进健康和教育的发展。因此,新中国以来,生育率的降低是一个内生的自然过程,早在70年代初期就降低到了2.0以下,并不是计划生育之后才下降的。
现在看来,新中国建立以来能够取得人力资本的跨越式发展,这是我国能够和其他一些国家不同的原因所在:这种劳动力素质的迅速提高,为上世纪后半叶承接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这是“中国经济奇迹”不可忽略的要素。
新中国能够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极大地提升中国人的数量和质量,是新中国深刻的社会变革所带来的奇迹,是与当时社会公平的执政理念、政府主导的中国独创的教育和医疗体系、群众路线的保障模式分不开的。而其他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并没有经历这样的社会革命的过程。
第一,社会公平的执政理念。新中国的创立者清楚地认识到,公平的教育和健康权利,是社会公平的基石。人民当家作主,普及教育和医疗,使得所有人都有愿望和能力去追求新的生活目标,焕发出了人民群众无尽的创造力。
第二,政府主导的中国独创的基础教育和基本医疗。我国在发展中国家中,较早地建立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广泛覆盖的基础教育和公共卫生体系。以卫生为例,城市以国有企业和社区为基础的劳保医疗、农村以集体经济为基础的合作医疗和赤脚医生,有效贯彻“预防为主”方针,极大地改善了医疗卫生条件。1978年我国被世界卫生组织称为“发展中国家解决初级卫生保健问题的唯一典范”。
第三,符合我国国情的低成本社会保障模式。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之所以能够在经济发展水平极低的情况下,在公共卫生和基础教育方面取得如此显著的成就,一个最基本的经验是摈弃了在西方现代化模式下高成本、专业化生产的方式,而是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土法上马,因地制宜,政府及时发现、总结和推广群众的创新方法,如赤脚医生等,各级政府有效地把群众运动和公共服务的建设结合起来。
新中国六十年的历史,是一个不能割断的整体,尽管前后两个三十年在各方面都有巨大差异,但是第一个三十年确实为第二个三十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丰厚的人力资源储备,是其中不可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这些储备释放出来,就焕发出巨大的活力。
今天,我们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还要很好地为下一个三十年进行人力资本的新储备,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目前,要完成这个任务,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我国医药卫生体系在新的条件下还面临许多问题,1980年以来,我国人均健康水平的改善状况迅速下降,低于许多同等起点的国家,一些指标甚至出现倒退,这不仅是基数提高的后果,也有政策和发展模式的原因;我国的教育体系尽管实现了数量上的全覆盖,但是在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上,离培养为国家有用人才的目标还有距离,当年强调的与工农相结合、面向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等教育理念,现在出现一定程度的弱化。要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要我们在新的形势下认真研究和借鉴自己的有益经验,真正实现“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