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和十届全国政协五次会议落下了帷幕,它以关注民生问题、审议通过物权法和企业所得税法而突显其重要。
“两会”作为一个窗口,越来越受到国内民众和国际社会的关注。政府年度工作报告,人大立法审议,代表和委员的提案,会间讨论发言以及主要领导和相关部门的记者会,会议的每一个议程和环节都释放和传递了大量的信息。正因为如此,人们把“两会”视为获取决策信息的重要来源,也把“两会”期间发出的声音当作分析中国政策走向以及未来政治发展的重要依据。无论如何,“两会”的窗口意义都是不可低估的。
“两会”被认为是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治理国家的“顶极会议”,也被认为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体现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模式的重要标志。不管出于什么目的,关心中国变化发展的外国人,都普遍关注中国的民主化进程。他们希望透过“两会”这个窗口,解读中国的政治情势,观察中国的民主实践。民生与民主是中国现代化的两大任务,每一个爱家爱国的中国人,不仅希望“两会”能够进一步推动民生改善,也希望透过“两会”这个窗口,展示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风采。
民主向来是中国所追求的目标,但是,在民主建设的问题上,中国人可能有着不同于西方人的思考。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健全民主协商机制,这是中国民主政治系统工程的两大支柱。“两会”为中国民主政治实践提供了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代表和委员们带着对政府工作的评价和建言,带着人民群众的期盼和要求,就关系国计民生的诸多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民主协商。因此,要让“两会”成为中国民主的品牌,这应当成为中国执政党、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共同的自觉意识。
让“两会”成为中国民主的品牌,需要明确代表和委员的责任关系(accountability)和职责权限(responsibility)。明确代表和委员的责任关系,意味着明确界定每一个代表和委员的角色,让他们明白他们应该对谁负责,代表谁说话,同时,也让选民知道谁是他们的代表,谁应当代表他们说话。明确代表和委员的职责权限,意味着明确界定代表和委员的权力,让每个代表和委员明白他们参加“两会”的任务以及行使权力的方式。
让“两会”成为中国民主的品牌,需要完善人民代表的选举制度和政协委员的推举制度。完善人民代表的选举制度,意味着合理划分选区,并按照选区合理确定代表比例,确立竞争性的候选人制度和选举制度,以及对于不称职的代表实行检举和罢免的制度。完善政协委员的推举制度,意味着按照党派、社团组织、行业组织和地区,合理确定委员比例,确立合理的提名、推荐(甚至选举)制度,保证委员专业化性质。
让“两会”成为中国民主的品牌,需要提升选民和党派、社团的选举能力,让他们在选举人大代表或推举政协委员时,慎重选出真正能够胜任代表和委员工作的人选。
让“两会”成为中国民主的品牌,需要提升代表和委员的参政议政能力。为此,由中介组织所实施的代表和委员的议政培训可能是必要的。在每年的“两会”前,代表和委员们需做好充分准备,包括搜集对当前热点、重点问题的专家意见、了解群众的要求与亟待解决的问题、学习掌握相关的知识(包括财政、预算等方面的知识)等;会后,代表和委员们按要求回各选区(或推举单位)述职,传达会议精神,解释政策并对群众问题做出回应。
让“两会”成为中国民主的品牌,需要贯彻公开化、透明化的原则和精神,让传媒有更多机会报道会议,采访代表(委员)并且监督代表(委员)。网络的使用可以将民众的反馈及时传递给代表,由媒体牵头举行的网上互动对代表们既是信息来源又是监督机制。
今年的“两会”结束了,明年、后年、乃至以后的“两会”还要召开。把“两会”开好,不仅让它成为中国国事讨论的场所,也要让它成为中国民主演练的舞台,成为中国民主的品牌。祝愿中国民主的品牌更加响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