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师曾:季老不是我们想的“大师”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4484 次 更新时间:2009-07-13 14:58

进入专题: 季羡林  

唐师曾  

这两天电话不断,电话烧得烫脸,其中很多都对季老的“大师”专业感兴趣。季老著作等身,和他同天离去的任继愈先生就不见得就比季老少多少。79年我帮文学所的一位前辈送东西,头一次去朗润园13号楼,根本弄不清户主季羡林是干什么。当时北大比季老老、比季老有名的前辈太多啦。今天大家纪念他,绝不是他是“世界上只有几个人才懂的懂吐火罗”大师,而是他有一颗和我们老百姓一模一样的赤子之心。

在我心里,朗润园13号楼东头一层单元房里的季羡林先生不是大师、不是教授、不是专家学者……就是那么一个千篇一律的普通知识分子,穿蓝中山装,别英雄钢笔,除了手上的欧米伽没什么特殊。白天出门上班,晚上推自行车进楼。温、良、恭、俭、让,像所有的北大老师那样和蔼可亲。

大约是上世纪80年代吧,季先生过生日,我去拍照。当时的北大校长丁石孙站起来祝寿,说:“我是搞数学的,对季先生学问不太懂,为此,我就不胡说了。季先生在北大一辈子,对他的人品,你们各位比我了解,对此,我也不说什么了。”众人皆抚掌大笑。既然连丁校长都不敢说季先生的专业,我敢说什么呢。

80年代初,《XX文摘》在东单附近开研讨会,一个社科院的先生站起来发言,说我是研究员,是高级知识分子,你们这本杂志好,是我们高级知识分子的刊物,我妻子是护士,就读不了这样高品位的杂志……轮到一个穿蓝中山装的老者站起来,谦逊地说,“我是北大的教员,我叫季羡林”……诺大的会场顿时哑然。我也跟着挺直了腰杆,沾母校“兼容并包”的光。今天,我记不起季老当时讲了什么,只记得他头一句话是“我是北大的教员……”

我不懂季老的专业,1990年常驻中东,首先领略季老的“桃李”。海湾战争爆发时,中国驻伊拉克大使郑达庸、驻巴格达武官曹彭龄、武官夫人卢章宜都是东语系出身,共赴生死的互称兄弟,北大百年我拉着三位学长走向季先生。中东有22个阿拉伯国家,东语系前辈遍布中东每一个角落,而季老是东语系的开山鼻祖。现在网上挂着一张李肇星和季先生的合影,那是我在英才中心拍的。对于恩师母校,我除了拍照无以回报。

我水平不高,只能读中央党校出版社的《牛棚杂忆》。1968年季老被打成黑帮后,劳苦致病,睾丸血肿不能行走,在地上爬了两个多小时才找到医生。事事认真的季老尊从革命指示,主动自报“黑帮身份”。原本满怀阶级感情的军医闻言变脸,春风般的温暖转化作严冬一样残酷无情。季老坦率道出北大知识分子,受文革社交运动“派毒"之深,用自己双手造出牛棚这一阿鼻地狱。在伟大口号下,人们分成不同的革命派,互相争斗。在革命的旗号下,夫妻离婚、父子反目、朋友成仇……季老扪心自责,批评自己也有派性。他呼吁,当年斗过人、打过人的人能站出来,写些反省内心的真实文章,说说自己当时的心态。

《牛棚杂忆》是先生颇为用心的一本书,因“记实”,多次将此书签名送人,透着一个老知识分子的睿智、冷静和良知。当今像季老这样著作等身的学者肯定不少,但自省人生写《牛棚杂忆》的却不多见。季老教育老鸭:新闻记者是世界的眼睛,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

季老认为,我国各种运动很多,已经付出了太多的学费,可我们真的学到教训了吗?他引用圣严法师的话“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衷心希望中国能朝提升人口素质的方向走。去年年底,我亲耳听他把“不折腾”翻译成“no trouble making.”

1998年11月7日,人民出版社在勺园举办《世界文明史》发行式,我因迟到缩在门口,不想神目如电,还是被季老发现。让助手李玉洁教授两次过来,问我是不是唐老鸭,怎么病得忽胖忽瘦七十二变,都快认不出来了。我埋怨“都是住院住的。”

季先生肯定也不喜欢住院,再高级的病房,除了上厕所,整天暴露在你出我进视线里,像浴缸里的金鱼,失去老派知识分子的冥思环境。为此季老几次说要回北大的家,我答应用大吉普把他偷出去,可担心他龙体,更怕自己破坏纪律,事到临头打了退堂鼓。

平时来找季老题字的人很多,写字是件很累人的事。季老好说话,人家让写什么,就写什么,一律童叟无欺,照单全收。除非秘书挺身挡驾,否则成年累月,群雄环伺,病房正中一张大床,老人家足不良于行,想躲也没处可逃。90多岁的风烛残年,抖抖地写,令人心痛。受身体和情绪影响,睿智的大脑只能在用什么笔上动动学问:铅笔、圆珠笔、签字笔、钢笔、马克笔、自来水毛笔……真正蘸墨汁挥毫的传统毛笔。

有客人来,季老总是正襟危坐,极认真的回答来宾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有个别不懂事的闲人,得寸进尺,拍先生肩,上先生床,提些四六不着的要求,让人摸不着头脑,先生也不以为忤。有一次,一位爷硬逼着季老回答:香港是饶宗颐厉害,还是金庸厉害。我在一边早已面露愠色,按剑而立,老先生还在那里认真恭候。实在累极了,就回话渐少,直至点头不语,最终双目微合,仿佛老僧入定,让自己的灵魂暂时逃离苦海。要是谈话投机,一定侃侃不止,满面春风,对答如流,灵光一现的偈语不断。

我陪四姐去见季老,季老要送她一本签名的《牛棚杂忆》,四姐不受,说家里买了,下次在买的书上签。四姐军医出身,担心老人体弱,会交叉感染。说话总离季老两米多远,担心季老耳背听不清,问,我给您买个助听器吧?季老说,不用,没到那个程度,你的话听得很清楚。季老要给四姐写字,四姐让岳姐去拿老花镜。季老说用不着,能写!结果写了很漂亮的“爱国、孝亲、尊师、重友。”这次用的是粗号的油溶签字笔。

我自己不好意思请先生费神,但心怀鬼胎,总被先生看出来。其中一次,2000年,先生主动给我写了一篇很长的序,用了极高的赞美。当时我出差南极,无法来取,季老还让李玉洁老师快递到世界知识出版社任幼强处。先生给我写字,每次都是毛笔宣纸,题款有时还写上“敬题”,称我“老弟”……现在想来都是罪过。自己年轻无知,无端浪费先生那么多宝贵生命。

30年弹指过去,多少人鲤鱼龙门,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季老还是79年我初见的那身蓝色中山装,还住在朗润园13号楼东头的那个门洞里。30年来,季老的猫或死或丢换了一批又一批,当年他撒在未名湖后湖的莲子已是一片残荷。他不是大师、不是教授、不是专家学者……他就是那么一个千篇一律的普通知识分子,穿蓝中山装,别英雄钢笔,除了手上的欧米伽没什么特殊。白天出门上班,晚上推自行车进楼。

    进入专题: 季羡林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文学 > 语言学和文学学人与经典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29011.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新浪博客,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