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6月4日,奥巴马在埃及开罗大学发表了精心准备的讲演,呼吁伊斯兰世界和美国结束“无休止的猜疑和不合作”,希望消除美国和伊斯兰世界彼此的“误解”,并呼吁在相互尊重和共同利益基础上,建立美国与全世界穆斯林关系的“新开端”。
奥巴马的讲话被认为是向阿拉伯国家释放和解的善意和暖意,也是奥巴马上台以来推行“柔软外交”的关键一步。美国的国际事务问题虽然盘根错节,头绪纷繁,但许多“老大难”问题都和伊斯兰世界与美国关系的紧张有关,如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相互隔膜的关系,许多问题便可能迎刃而解。不仅如此,小布什政府的外交战略虽然见仁见智,褒贬不一,但毫无疑问,中东问题、巴以局势、反恐战争、阿富汗和伊拉克问题等“涉伊斯兰事务”是其最重要的外交遗产和根本,奥巴马惟有在这一领域取得突破,方可彻底摆脱“不谙外交”的诟病,并将布什时代完整地送入历史尘封。
无需质疑奥巴马的诚意,这无关政治家的品德,而是如前文所言,这种“新开端”,这种和解的达成,对奥巴马、对奥巴马政府是极其有利的;也无需怀疑素以“零售政治家”著称的奥巴马的演讲感染力,开罗讲堂里回荡的掌声便是最有力的佐证。
问题是,在足以影响美国与伊斯兰世界关系的许多重大问题上,奥巴马并不能左右一切。
美伊最敏感、也最无法回避的问题是巴勒斯坦问题,许多媒体注意到,奥巴马近来加大了对以色列的压力和批判力度,试图软硬兼施,迫使其就范于美国主导的中东和平进程。事实上不仅奥巴马,他的许多前任,如老布什、克林顿,甚至小布什,都曾试图通过向以色列施压来推动和平进程,但最终却不得不知难而退。犹太社团在美国政治、经济、金融界的强大势力,亲以色列院外游说团的活动能力,以及几十年中东的政治风云变幻,随时都可能打起“维护美国最高战略利益”的堂皇旗号,把总统和政府拉回驾轻就熟的亲以轨道。
在伊朗核问题和伊拉克问题上,奥巴马的态度和前任有明显区别,更多体现出对盟友的尊重,和对伊斯兰世界的怀柔姿态,然而政府的立场可以随着总统的指挥棒转向,但议会、智库和社会舆论却未必买账,在三权分立的体制下,总统和政府即使再积极,也只能做1/3的主。
不仅如此,布什政府对伊斯兰世界的强硬立场背后,有浓厚的利益集团色彩,这些利益集团根深蒂固,影响力不容小觑。
当然,奥巴马还可以仰赖民意,他是民选总统,又最善调动民意情绪,只要选民支持,他的和解政策就有了扎实的基础,议员也好,财团也罢,谁也不敢跟选票和民意过不去。
然而民意同样是靠不住的东西。“9.11”的伤害是如此之深,对美国人所造成的心理隔膜,并非一下便可消除,和伊斯兰和解固然得到很多美国人支持,但具体和解到怎样的程度却见仁见智,在关塔那摩囚犯问题上,美国社会已让奥巴马尝到“民意如水”的滋味,以及他们对与伊斯兰世界和解的复杂态度——一方面认为应该和解,另一方面却又对安全问题心有余悸。在这种情形下,任何一次偶发事件,都可能令奥巴马推动和解政策的“底气”——民意支持大量流失,甚至出现反复,从刚刚出现的“拉登讲话”不难看出,一些极端分子正处心积虑,试图制造这样的偶发事件。
必须对奥巴马在演讲中所释放出的暖意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毕竟,在美国-伊斯兰关系这样关乎美国最高战略利益的重大政策范畴,奥巴马和他的政府,并非在美国说什么就都能算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