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新平:宗教与文化战略:中国文化之“道”如何弘扬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566 次 更新时间:2022-10-04 20:07

进入专题: 宗教   文化战略  

卓新平 (进入专栏)  


文化是民族之魂,是社会共构的精神支柱。中国文化之“道”是什么?这种“道统”能否一以贯之以及如何继承与弘扬,在现代性和世俗性的当今社会几乎被遗忘或悬置。在今天强调文化建设、文化繁荣的新机遇之际,反思中国文化及其精神资源,制定中国的文化战略,以应对国内外复杂的政治局势和社会嬗变,就显得既特别及时又非常重要。

首先,应从我国当前的文化战略来深入思考宗教的现实意义。文化软实力的构建不能缺少宗教文化的内容。宗教文化所具有的社会及信仰感染力和影响力,是其他层面的文化所难以取代的。宗教总是以多元的方式存在于社会历史中,文化战略关涉宗教的基本思路即防止或消减宗教纷争,促成宗教和谐。一个国家的宗教和谐直接影响其社会安全、政治安全和文化安全。面对“文化兴国”的发展趋势,应从促成宗教和谐的角度来探究社会和谐、文化和谐问题,将宗教和谐的问题与文化战略考量密切结合起来。

其次,应该从中国社会和宗教的整体性和一统性的传统及发展惯性来审视。中国社会是一个超稳态的“大一统”社会,这种理念古今相连、依然鲜活。中国传统所强调的“大一统”文化之所以有旺盛的生命力,就在于其“海纳百川”、“多元通和”的圆融、共构精神,此即今天所倡导的“和谐文化”。这种“大一统”的持守,既希望求同存异,也允许和而不同。多元共在方为和谐。与之相呼应、相协调的,则是中国宗教的包容性和互通性。中国传统宗教的主体儒、佛、道交织存在、相互渗透,而中国民间宗教及民间信仰的存在与发展更是交融性的,大多体现并涵括这三大宗教的思想精神和文化内容,甚至还有更多的扩展。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从中华文化传统区域之外传入的宗教,也都必须面对并适应这种大一统和包容、共融的格局,由此形成其中国特色。中国社会“合”则能长治久安,“分”则会被肢解,进入多事之秋。要在当今的多元处境中保持这种“合”,维系社会之“稳”,面临巨大挑战。而中国今天构建“和谐”社会之理念的提出,就是要争取并保持中华文化之“合”、中国社会之“稳”,这是大方向、总目标,一切思想努力和实际工作都应围绕并服从这一方向和目标。同样,对我国宗教的认知理解和政策举措,也不能偏离这一方向和目标。如何更好地争取、团结宗教界,使之成为社会维稳和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这已不是简单的章句之争、学理之考,而是涉及中国社会能否继续前进、中华民族及其文化之存亡发展的生死攸关的大事。

目前,国际环境复杂,利益集团之间的争夺、冲突在加剧。相对而言,中国各方面局势暂时占有“风景这边独好”的优势,由此也使外部的压力增大,潜在的反华联盟悄然出现。在一个开放的社会中,中国不可能不受外界的影响,因此,我国的社会公共领域已出现了复杂的变化。是激化矛盾还是化解冲突,正考验着我们的执政能力和智慧。在全球经济低迷,美国和欧洲发展受挫的处境中,自然会有人希望以压倒中国、搞垮中国来恢复他们自己的传统实力和引领地位。西方敌视中国的战略家们一是想争取中国的宗教界,二是想影响中国的年轻人。据最新统计,中国的宗教信仰者已接近4亿人,而其社会影响和辐射则更为广远。要通过以“心”贴近、用“情”感染来争取这一群体。基于“心”之根本来争取和团结宗教,今天仍面临许多困难,仍有许多问题尚需澄清,仍需要理论上的探险精神,我们必须直面挑战,找到中国未来社会最佳的发展之途。

应对国际上复杂、严峻的形势,我们首先必须自我强身,内部形成凝聚力。因此,以和谐为立意来看待宗教,就应通过对话、沟通的方法。诚然,宗教中也有不和谐的因素,存在诸多的问题,但我们处理这些问题却不是为了扩大矛盾、增加纷争、激化冲突,把宗教推向对立面,而应尽量化解矛盾、消除纷争、平息冲突、理顺关系,使宗教成为我们社会构建和思想文化的内在组成部分,即让宗教作为我们自己的力量、我们的文化软实力来发挥作用。

从世界现代化进程来看,美国、欧洲各国、日本等都经历了从中古、近代到现代社会的转型,它们都没有抛弃和否定其文化传统中的宗教,而是将之有机结合进今天的社会结构之中,成为其文化传承和社会的重要精神支撑,为普通民众提供了心理保障的底线,为其对外扩展准备了必要的软实力。中国在制定自己的文化战略时,应研究和借鉴这些经验。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进入 卓新平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宗教   文化战略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宗教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6954.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