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科建设问题,我想从对经济学学科的理解上谈几点认识。
第一,经济学是一门科学。在我们搞经济学的学科建设的人来讲,这是非常要害的出发点。我讲的意思是,未必中国人现在都认为它是个科学。也许他口头上认为是科学,但是他在实质并不以它是科学来对待它。比如政治经济学观点水平的领先性的评判标准是什么?谁来评判它?是官员?政府领导人采纳的程度?这都需要探索。我们在学校里头把经济学作为一个科学,那首先训练学生要有经济学的语言和特殊的分析方法。从经济学的训练来说,多学科基础方面的交叉和系统的训练恐怕是一个方向,因为经济学是科学,它需要坚实的基础和系统的分析工具。
第二,经济学是一门致用的学科。因此在分析方法上,要特别强调尊重实际,这也是一个方法观的问题。中国的问题要中国人自己来解决,要解决中国应用的问题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承包制解决了中国的温饱;市场经济有人认为它是资本主义,但解决了中国效率;多种所有制经济能够和社会主义统一吗?但它符合我们的国情,现在都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因此要少一些形而上学,少一些教条主义。
第三,经济学是社会科学。社会科学就需要人文关怀。转型时期有一个很可怕的问题,人们开始对金钱有了执着的追求,但是缺少了信仰。我们搞过一次学生调查,我们设计了12项价值指标,联合国也搞了一个,12个指标完全一样,联合国是世界范围的调查,排在第一位是有信仰,第二位是服从,就是要守纪律,排在最后一位是有能力。我们是什么呢?排在第一就是有能力,第二位是执着,排在最后一位是有信仰。这就比较出一个问题,我们在培养什么人?经济学虽然是讨论金钱问题、利益问题的,但它是社会科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好,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也好,它是有前提和道德基础的。我想经济学学科建设要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否则就不是社会科学。
第四,经济学是历史的科学。历史的科学要求我们研究和学习经济学的人必须牢固地树立一定的历史价值观,这里边有一个科学性的问题。我举一个例子,描述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年以来的变化:国有制经济大概占GDP的三分之一,三万多亿,私有经济更活跃了。我可以用这样的统计数据说,这是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发展的深刻进步;我可以用同样的这组数据说这是复辟。比如我从我个人的利益、局部利益或者单位部门利益的消长来看二十几年的体制变化,得出一个结论,我是拥戴,还是反对,我认为它是好还是坏,这都可以理解的,但是都有它的局限,我个人认为最重要的标准是生产力标准。这么深刻的制度变化,是不是空前解放中国的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如果是,那么不管这种制度变迁多么出乎你的意外,多么不符合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设想,我们说它都是正义的。
我想这个价值观上的分歧可能会很大,为什么这一两年,我们国内理论界讨论回归到一些基础理论问题,劳动,阶级,剥削,价值,为什么这些最基本的范畴现在重新提出来讨论,我觉得最根本的就是中国这二十几年的改革制度变化已经到了从根本上、从历史价值观来审视它是不是正义,是不是历史的进步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