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13日是蒋经国逝世20周年,适逢台湾正在进行有史以来最激烈的立委、总统大选。政治板块的消长,没有人有绝对的把握可以加以预测。
然而,承续蒋经国政治命脉的中国国民党,以及蒋经国容许开放党禁而成立的民进党,正在进行一场“输者即走入历史”的决战,两党都走不出蒋经国的阴影。有趣的对照是,蒋介石、蒋经国早已退出政坛,“去蒋化”竟然是选举的攻防主轴之一。光由此点就可看出,蒋经国历史资产的影响力。
和解历程遥遥无期
判断一个政治人物,往往是以他退场的方式作为依据。日本传统戏剧所强调的“花道”,男女主角必须优雅地退出舞台,完全适用于政治层面。蒋经国的身世与经历极其复杂,他是蒋介石的儿子,却留学俄国成为共产党员,与父亲划清界线,回中国后成为蒋介石极力予以培养的接班人。“赣南经验”使蒋经国初试啼声,国共内战上海“打老虎”铩羽而归。
蒋经国真正展现实力的舞台不是大陆,却是台湾,50年代掌握情治、政工系统,60年代进入军事体系,70年代成为行政院长主张“革新保台”,1978年成为总统,十年以后死于任上。正如金字塔旁的人面狮身像,蒋经国就是一个谜团,无法用最简单的概念加以解读。
1950年代国府退守台湾,美苏冷战进入高峰期,台湾的戒严体制进入肃杀阶段,“白色恐怖”的责任都被算到蒋经国头上,“特务头子”是蒋经国被台湾民间敌视的最主要因素,50岁以上的台湾知识分子对这段历史仍然记忆深刻。民进党内的基本教义派对蒋氏父子的高压统治永远无法释怀,其情况与西班牙法西斯独裁者佛朗哥的状况没有两样。
西班牙最近通过“历史记忆法”,重新省视佛朗哥的统治,有其历史经验与创痛。南非在民主化以后成立“真相与和解委员会”,由图图大主教主持调查与赔偿、和解历程。台湾并没有经过心灵的洗濯,以致“去蒋化”仍然成为目前政争的主题。
顺应潮流走上民主之路
尽管蒋经国的政治统治备受争论,但正如台湾历代统治者,如清代的刘铭传与日治时代的后藤新平,他在1970年代行政院长任上推动的“十大建设”,却成为台湾塑造经济奇迹的主要动力,其后台湾中小企业走遍全世界,成为“日不落台商”,电子产业成为出口主力,蒋经国的视野与魄力不容抹杀。
尤其蒋经国一手拉拔尹仲容、李国鼎、孙运璿等外省官僚成为财经火车头,又透过“吹台青政策”拉拔本土政治精英。李登辉说他是“经国学校”出身,与日本战后吉田茂的“吉田学校”相互辉映。蒋经国的“本土化”栽培了新一代行政官僚,台湾快速由农村经济转型成资讯经济。如果没有他的推动,很难想象是否能如此快速而稳当。
中产阶级形成,必然提出参政的要求,这也是蒋经国必须面对的民主化问题。从1975年台湾政论事件、1977年中坜事件、1978年美丽岛问政运动,民主化从小而大,铺天盖地而来,蒋经国先采取镇压,最后只能默认,甚至开放党禁、报禁,1987年不得不宣布解严。
蒋经国死前提出一连串民主议题,深知大江东流挡不住,他必须站在正确历史的一边,必须在乎历史的评价,而不能只在乎一时权力的掌握。国民党在蒋经国手中,也由刚性威权政党转型成柔性威权政党,甚至为变成民主政党做了思想准备。
以民生经济为优先
蒋经国深受中国传统教育薰陶,受到“五四运动”爱国主义鼓舞,因缘际会加入了俄国共产党,体验了斯大林的统治,学习了俄国知识分子民粹党的走入基层。中年以后,他与美国人打交道,置身于美式民主的情境,最后选择了自由、民主、人权的核心价值,扬弃了法西斯或共产主义,这是蒋经国传奇一生的奇遇。尤其面对台湾本土化、民主化浪潮,他顺应潮流而非撄其锋,顺风转舵留下历史地位,这是智慧的抉择。
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以前经常赴台访问,与蒋经国成为好友,两人连袂赴乡间参访。有一次,李光耀以流利的福建话(闽南话)与民间人士对谈,蒋经国看到此景感慨万千。客家人李光耀为了做好领导者学会福建话,蒋经国却只能讲一口浙江国语。他在临终前曾公开说“我也是台湾人”,与李光耀所给予的精神震撼有关。蒋经国选择了做台湾人,20年后的台湾人又如何接纳蒋经国?
20世纪的中国历史显示,袁世凯、蒋介石、毛泽东、邓小平无不以强人身份崛起,始终无法跳脱武力的历史循环。蒋经国在台湾却选择了完全不同的历史进程,在政治民主、市场经济、公民社会的冲撞转折期,宁愿回归到政治生活的基本面,以民生经济作为优先考量。他重新塑造自己,为自己争取到新的评价。台湾最早成为民主化的华人地区,与蒋经国的抉择、意志自然有因果关系。
历史是永无休止的争论,历史也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无休止的对话,蒋经国的历史资产仍在发酵。虽然他过世已20年,但仍然值得我们深思、反省、辩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