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地,我们这个社会变得可爱起来。尽管还难免“高度一致”,毕竟有了不同的声音,有了激烈的争辩,有了尖锐的批评。
司履生教授对某院士学术论文真实性的质疑,郑也夫先生对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某学部委员学术水平及学术评价制度的质疑,丘成桐先生对北京大学海外引进人才质量的质疑,张保庆先生对中国高等教育制度的质疑,等等,都令人赏心悦目。最近,又有一批四川学者对于国家已成定论的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提出不同意见——一个“备忘录”。“备忘录”的牵头人是林凌先生、刘宝珺先生等。他们都是我所熟悉和尊重的学者。在“备忘录”里,他们提出的最重要的意见是应该把西线工程纳入国家层次的科学民主决策中去。
想起来,三峡工程上马之前,也曾有过激烈的争论。多少年后,人们还会记得那场论辩。
一个成熟理性的社会,要有一种机制,使得每一种意见都能充分发表出来。相互之间可以不同意对方意见,但有一点是相同的:绝对尊重对方言语的权利。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都具有独立思考和理性判断的能力。非常重要的是,从制度上保障每个公民言论自由的权利,以不违反法律和不损害他人利益为条件。
我们的古人是聪明的。知道“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道理,知道“五色相杂才好看,五味相杂才好吃,五音相杂才好听,五行相杂才成其百物”的规律。现在大家说“和谐”。和谐的本质是“和而不同”。“不纯才成其为世界”,原来才是真实的,符合人心、符合人性的。
罗曼.罗兰更是语出惊人:“扼杀思想的人,是最大的谋杀犯”。放眼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当然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