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卫国:小普世反大普世,五十步笑百步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336 次 更新时间:2008-12-16 11:17

进入专题: 普世价值  

曲卫国  

有学生来信问我对国内目前进行得如火如荼普世价值争论的看法,网上查了一下,好像还真是短兵相接。里面牵涉到的人物有我喜欢的文笔犀利的司马南先生和思路缜密的徐景安先生。只是这次看了他们的文章,觉得争论有五十步笑百步之嫌。反普世与普世者好像没有太大的区别。网上传得很玄乎,网友都按自己的视角去理解,发挥,有些人还假设了它复杂的政治背景,这自然使这场争论似乎有了某种超乎寻常的意义。

说某个概念、做法或体系具有普世价值,这其实是一个含混的假说。说它含混,指的是“普世”这个概念。“普世”是否意味着所涉及的概念、做法或体系是一个会普遍自发产生的概念、做法或体系?如果是这样,这可能难以求证。假设一些所谓的普世价值,即便没有外力干涉,也会在所有的文化社团具有内在性,自发产生,这似乎和现实不符。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基本假设就是要传递不同文化社团一些独特的内在属性。说它含混,还因为任何一个概念都有一个界定问题,它并不是逻辑式里的符号。而概念的界定往往与解释体系有关。翻开思想史,许多概念术语饱经沧桑,嬗变的其实只是不同的解释体系。所谓的普世,指的是术语呢?还是解释体系?说它含混,还因为它设想一个概念、做法或体系可能会通过一定的传递,被所有的文化社团普遍认同(理想态),各文化团体取长补短也。问题是,这也是一个难以证明的假说。因为这涉及到普遍认同是自发的呢?还是强制认同?假如是自发认同,普世价值说则可能成立,但如果是强制认同,普世价值说只能被理解成一种建立某一个价值体系上的概念或做法通过某种权势形式压抑、奴役了其他的价值体系,建立了一种普世价值秩序。这样取得的普世性自然会随着权势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它的内在性自然无从谈起。我认为,就是前一种自发认同,也是难以求证,因为有“精神鸦片说”。正如许多女性主义批评家所言,有些自发,常常是耳濡目染的强制结果。从来不给你选择,你也就不知道有选择了,外在的强制就内化成了自发。

批判概念、做法或体系具有普世性的假说蕴涵着一种对个体权利和主张的尊重,它是建立在承认个体差异基础上的,也许可以把它看成是对普世假说里虚假自发性的反对和对普世说强制性的反抗。每个个体都有根据自己的经历、认知结构、情感等而建立的价值观念和依此进行的价值认同。如果我们承认人人价值都平等,人人都享有自由、人人都有权利的话,这种价值观念和认同,都有其正当性,我们就没有理由相信,也没有证据去主张某一概念、做法或体系能凌驾于他人的价值观之上。简单地说反对普世价值的关键就是反对价值认同的强制性,就是反对某个建立在特定团体利益上的解释体系企图脱离时代和区域限制的扩张,就是反对任何剥夺个体选择权利的强权。在我看来,反对普世主义,就是承认个体差异的合法性,就是尊重差异个体的平等性。

但眼下普世价值的争论似乎没有这么简单,因为我发现我们那些批判普世价值的学者,并不是以对个体权利和主张完全认可为出发点的。他们其实也承认一个文化团体内有一个共同概念、做法或体系,主张这个概念体系在某一个特定的范围内有普世性。举个理解得不恰当的例子,如他们认为华人社团里就有一个放之华人圈内为真理的小普世假说。在这个圈子里,一些基本概念有不容置疑的强制性。他们在主张这些概念体系时,好像也没有太多考虑华人个体或各团体之间的差异和平等性。孔子说是产生在山东某一区域内某一团体的假说。通过传播和推广,孔子说为绝大多数华人所认可。然而,如果我们考察一下历史,好像各地华人对孔子价值体系的认可在当初也不完全是自发的。曾有独尊儒术的体制强制,也有从小灌输的教育强制。孔子的基本思想也是通过各种强制机制被内化成了华人圈里的普世价值体系。它的主导也是压抑了当时其他概念体系的结果。

据此,我认为,目前的有关普世价值的争论只是小普世反大普世,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因为我发现,当这些学者在伸张自身主张的时候,犯了普世主义者的相同的错误。他们对普世主义的批判,也同样适用于他们反对普世主义的主张。持反普世主义的说的学者只不过是把全部区域换成了特定区域罢了。同样难以求证的是流行于某一个特定文化团体内的概念、做法或体系具有超越某个人、某团体的普遍性;同样难以求证的是这些概念、做法或体系在特定文化圈里被各个团体或个人所接受是自发的、不是强制的;同样难以求证的是当这个体系统治时,圈子内的其他团体和个人没有受到打压和歧视。

不过,我不太同意我的学生对这场争论的评价,他认为这是一场理性与反/非理性的较量。我觉得许多人把理性属性与理性内容或具体概念直接混淆了,使健康的、有尊严的对话变得不可能。其实理性只是一个属性,一个描写论证程序的判断词语。理性通常指的是一个不基于个人好恶的、公开的证明过程。它是一个公开的、主体间的推理过程,与个体隐蔽的私人推导判断不同(有学者就提出了理性的特点是其交际性)。同一问题之所以会产生不同的结论,并不一定表明一方是反理性的或非理性的,另外一方是理性的。这些不同可能源于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人们在运用理性的过程中,所填入的内容元素不同,所以结论就不同了。具体内容的填入要受到许多程序外因素的制约。这些制约左右着每个人的填写原则。除非是诉诸于武力或暴力(行为的和言语的),任何公共推理过程都有其理性基础的。

我以为,对普世性的反对或支持,只要不是情绪化的漫骂或暴力的棍棒相加,并不是像有些人讽刺的那样是反理性的。普世主义确实有一厢情愿的强制和不公,指出这些强制和不公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坏处。但现实中许多观点确实是被强制传输后内化成了自发。就有人认为,教育本身就是一种违反个体平等和差异理念的普世主义式的强制。

我明白很难求证有普世价值,但我想没有愿意被人脸上唾吐沫的。虽然对个体尊严的内涵有不同的解释体系,可没有人愿意被剥夺说话的权利和自由的。有关普世价值的争论,也是如此,大可不必你死我活的。你死我活,实际上也含有一种普世性的强制。

2008-12-14

    进入专题: 普世价值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政治思想与思潮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23313.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