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666 次 更新时间:2011-10-26 00:44

进入专题: 科学发展观   文化体制改革  

李长春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刻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力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取得的重要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作出了全面系统的论述,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实践证明,科学发展观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符合当代中国发展要求,符合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符合当今世界发展大势,越来越得到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越来越成为全社会的基本共识和自觉行动。中央决定,从今年9月开始,用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在全党分批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这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部署。

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始终坚持正确导向,大力唱响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主旋律,为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同时,要在宣传思想文化领域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紧紧围绕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任务,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文化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着力构建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完成好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不懈努力。

一、认清形势、统一思想,增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文化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全面准确地把握文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进一步增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文化建设、加快文化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从国际上看,当今综合国力竞争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国际地位和影响显著提高。今年以来,随着抗震救灾斗争取得重大胜利、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成功举办、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我国文化软实力进一步增强,我国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在国际上的影响日益扩大。同时要看到,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西方敌对势力对我进行文化渗透的战略图谋没有改变。目前,我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与我国国际地位不相适应,与我国五千年文明积淀的丰厚文化资源不相适应。这就迫切要求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文化建设,加快文化发展步伐,使我国尽快从文化资源大国转变为文化发展强国,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从国内看,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推进,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增强。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经营性文化产业作为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集中体现,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发展潜力大,是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调整经济结构和繁荣文化市场的着力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优秀文化产品,对于陶冶人们的情操,增强全社会精神力量,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要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文化发展的整体水平还不高,还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没有充分发挥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其在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方面的功能。这就迫切要求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文化建设,切实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从文化建设自身发展来看,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文化体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步入协调快速发展的良性轨道,文化建设开创了新局面。同时要看到,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还不健全,活力还不强,与全社会快速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与日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与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新要求不相适应,与现代科学技术和传播手段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的新形势不相适应。这就迫切要求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文化建设,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总之,科学发展观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当今世界发展大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位的科学把握,不仅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的重要指导方针。面对我国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面对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文化建设要破解发展难题,开创发展新局面,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一定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文化建设,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明确新的历史条件下文化为什么要发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和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等根本问题,使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奋斗目标。

二、必须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树立和落实新的文化发展理念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思想观念是个总开关。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文化建设,必须坚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牢固树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新的文化发展理念,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文化建设。

党的十六大以来,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深化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概括起来有8个方面。一是在文化地位和作用上,明确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二是在文化发展方向上,明确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三是在文化发展目的上,明确要坚持以人为本,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四是在文化发展动力上,明确要坚持改革创新和科技进步,破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五是在文化发展思路上,明确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一手努力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手壮大文化产业、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推动文化全面协调健康发展。六是在文化发展格局上,明确要积极吸引民营资本、海外资本参与文化建设,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对外开放格局。七是在文化发展战略上,明确要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八是在文化发展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上,明确要始终坚持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些重要的文化发展理念,初步回答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是科学发展观在文化建设领域的具体体现,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文化发展规律的客观反映,一定要贯彻落实到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三、必须坚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牢牢把握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七大对文化建设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文化建设提出的根本要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文化建设,必须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基础工程和灵魂工程,摆在文化建设的首要位置,贯彻到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力量和良好的道德风尚。

1.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全面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含4个层次,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4个层次,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有机统一的整体。推进文化建设,必须紧紧围绕这4个层次,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要紧密联系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紧密联系改革开放3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紧密联系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着重讲清楚6个“为什么”:一是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而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二是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而不能搞民主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三是为什么必须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能搞“三权分立”;四是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不能搞西方的多党制;五是为什么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而不能搞私有化和“纯而又纯”的公有制;六是为什么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而不能回到老路子上去。回答好这些问题,是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关键。要真正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既讲清楚为什么“必须坚持”,更讲清楚为什么“不能搞”,进一步找准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着力点,更好地引导干部群众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动摇,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共同奋斗。

2.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主线,贯穿到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与文化建设的具体任务紧密结合起来,立足当前、着眼未来,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入研究和揭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意义、内涵外延和实践要求,推出一批有分量、有影响的研究成果。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到媒体宣传中,有效引导社会舆论,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党心民心,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舆论强势。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到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始终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部署任务、安排活动、开展工作,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不断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现代文明程度。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和教师队伍建设,加强中小学思想品德、语文、历史课教材建设,切实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学校、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到文艺创作生产的各个方面,使之成为鲜明的主旋律,把积极的人生追求、高尚的情感境界、健康的生活情趣传递给人民,让人们在美的享受中受到鼓舞、得到陶冶、获得启迪。

3.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用社会主义文化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凝聚力量、形成共识。当前,我国社会思想文化多元多样多变,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不断增强。这就迫切要求我们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要紧密结合人们思想观念发展变化的实际,探索总结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和办法,力求在多元多样中立主导、在交流交融中谋共识、在变化变动中一以贯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形成既有国家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既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既坚守基本社会思想道德又向着更高理想目标前进的生动局面。

四、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文化发展的突出问题,加快文化发展步伐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文化建设,最根本的是紧紧抓住文化发展这个主题,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破解文化发展难题,转变文化发展方式,推进文化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通过加快文化自身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转变文化发展方式,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式决定发展效果。长期以来,制约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把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相混淆,政府统包统揽,应该由政府主导的公益性文化事业长期投入不足,应该由市场主导的经营性文化产业长期依赖政府,因而束缚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我们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发展的基本思路,就是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两轮驱动,两翼齐飞,推动文化建设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

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根本任务,是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人民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大众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要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原则,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为骨干,以基层为重点,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以政府为主导,就是政府要切实履行在文化领域的公共服务职能,把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公共财政为支撑,就是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投入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扶持公益性文化单位,建设基本文化设施,购买文化产品用于公共文化服务。以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为骨干,就是要积极推动公共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美术馆、文化馆、图书馆以及基层文化活动中心向全社会免费开放,提高公益性文化单位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效益。以基层为重点,就是优先安排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建设项目,切实提高基层文化服务能力,满足基层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就是完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积极引导社会力量以多种方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就是引入竞争机制,对重要公共文化产品、重大公共文化项目和公益性文化活动,采取建立基金、政府招标、定向资助等手段,进一步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活力。

经营性文化产业的根本任务,是繁荣文化市场,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其显著特点是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发展文化产业,关键是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要求,着力培育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鼓励引导有条件的国有和非公有制文化企业面向资本市场融资,实现低成本扩张,打造一批战略投资者,带动全行业改革发展。主要途径是实施重大文化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形成若干文化产业密集区,使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重点是发展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9大文化产业,壮大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最终要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对外开放格局。

2.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努力形成充满生机活力、有利于加快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体制机制是发展的根本保障。党的十六大以来,文化体制改革在改革开放以来进行大量有益探索的基础上继续深入推进,新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步建立,国有文化单位的活力、竞争力不断增强,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改革成效日益显现。但总体来看,文化领域不少方面受传统体制的影响还很深,加快文化发展面临诸多制约因素。破解影响和制约文化发展的难题,根本出路在于按照“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的原则,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当前,要着力在4个关键环节的改革上下功夫:一是重塑文化市场主体,这是文化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要加快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使之成为合格的市场主体。二是完善市场体系,打破按部门、按行政区划和行政级次分配文化资源和产品的传统体制,打破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城乡分离的市场格局,加快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三是改善宏观管理,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增强宏观调控能力。四是转变政府职能,按照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的要求,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推动文化行政管理部门逐步实现由办文化为主向管文化为主转变,由管微观向管宏观转变,由主要面向直属单位转为面向全社会,履行好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职能。要贯彻“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方针,积极推进公益性文化单位内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增强活力,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通过深化改革,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快文化发展的管理体制机制,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良好环境。

3.积极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的生机和活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改革创新和科技进步是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必须在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的同时,大力推进各方面的创新。要加快建立以文化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创新体系,使企业成为文化创新投入的主体、实施文化创新项目的主体、文化创新成果转化的主体,以企业为纽带推动文化在与市场、科技和产业的结合中不断创新。要适应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新特点和审美情趣的新变化,不断推进文化内容形式的创新,推动不同艺术门类和文化活动相互融合,积极运用声、光、电等手段提高传统文化的表现力,实现题材体裁、风格流派和表现手法的多样化。要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资源,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催生新的文化业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文化博览、动漫游戏、数字传输等新兴产业,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要实施重大文化工程,调动各方面力量,整合优势资源,集聚各领域最新的创作理念和创作方法,以项目为平台带动文化创新。要鼓励探索与市场接轨的商业模式,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内容集成、加工、制作、传播的生产机制,打造有自主知识产权、有市场影响的文化品牌,满足群众的现实文化需求,引导和开发群众的潜在文化需求。

五、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文化建设以人为本,就是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以服务人民为根本宗旨,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以人民群众为根本依靠力量,以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为根本途径,以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为衡量工作成效的根本尺度,建立健全面向群众、服务群众的体制机制,多提供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多做有利于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事,让文化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1.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大力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要把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摆在文化建设的首要位置,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通过建立实用、便捷、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实施重大文化工程,拓展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组织等多种手段,向全社会提供更多免费或优惠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特别是要切实维护低收入群体和特殊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要把繁荣文化市场、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文化需求作为文化建设的紧迫任务,适应人们文化需求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新形势,鼓励广大文化工作者创作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鼓励国有文化企业积极开发市场、占有市场,发挥骨干作用,鼓励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积极提供多样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不同地域、不同层次、不同群体、不同年龄人们健康向上的文化需求。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满足人民群众的新型文化需求,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发展网络影视、网络图书、手机电视、手机报等现代文化服务业,建设更多适合青少年需要的绿色网吧,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促进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让人民群众更加方便快捷地享用各种文化产品和服务。

2.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切实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激发人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人民群众是一切文化创造的源泉。要紧紧依靠群众,做到谋划文化发展思路向人民群众问计,查找文化发展中的问题听人民群众意见,改进文化发展措施向人民群众请教,衡量文化发展成效由人民群众评判。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及时总结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并加以推广,推动全社会文化创造活力竞相迸发、充分涌流。要大力开展城乡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鼓励群众建设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阵地,支持群众兴办各种演出团体和其他文化团体,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创造、自我服务、自我发展。要广泛开展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创建、讲文明树新风等群众便于参与、乐于参与的活动,让群众评、评群众身边的人和事,使人民群众成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体。要建立科学的情况反馈机制和考核测评体系,通过问卷调查、民意测验、群众投票、媒体公示等办法,直接听取群众意见,接受群众评议,依靠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3.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充分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推动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深入发展,人民群众的参与意识、表达意识、维权意识不断增强。文化建设以人为本,必须适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要求,坚持把体现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与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把正面宣传为主与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统一起来,切实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对广大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问题,要及时向社会通报情况,宣传党和政府采取的措施,多用答疑解惑、形势政策教育等方法积极加以引导。对突发公共事件,要及时准确、公开透明地向社会发布信息,引导社会舆论。对中央已作出决定并三令五申,但仍没有得到落实的问题,要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通过准确监督、科学监督、依法监督、建设性监督,推动有关地方和部门认真解决问题。对群众提出的暂时没有条件解决的问题,甚至一些带有情绪化的意见,也要通过讲清情况、摆明道理,把群众的思想情绪疏通好、引导好。

六、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妥善处理文化发展中的重大关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又好又快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文化建设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就要理顺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加强文化建设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之间的相互协调和配合,使文化发展的结构和布局更加全面均衡,发展的速度与质量效益更加协调统一,文化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1.正确处理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促进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经济社会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文化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支撑。加快文化发展,对于提高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巩固发展成果、增强发展后劲,具有重要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更加重视文化建设,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摆到更加突出的地位,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努力实现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整体推进、共同发展,形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文化软实力。同时,文化建设也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科学制定规划,合理安排投入,积极实施文化建设项目,增强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

2.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好。文化产品既有教育人民、引领社会的意识形态属性,也有通过市场交换、获取经济利益、实现再生产的商品属性,两种属性相应地带来了“两个效益”的关系问题。要正确区分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中“两个效益”的不同要求。对公益性文化事业来说,就是要追求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不搞产业化。对经营性文化产业来说,既要讲社会效益,也要讲经济效益,两者并不是对立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越来越多地通过市场满足文化需求,购买优秀文化产品的人越多,受教育的面就越大,社会效益就越广泛,经济效益也就越好。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也难以落实,文化产业也无法实现再生产。反之如果文化产品不讲社会效益,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健康有益的文化需求,就会逐渐被边缘化直至被逐出市场,经济效益也无从谈起。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统一,是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要鼓励文化企业在确保正确导向的前提下,争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当经济效益同社会效益发生冲突时,经济效益要服从社会效益。

3.正确处理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关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全面繁荣。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主旋律反映社会发展的主流思想和价值取向,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愿望,是时代的最强音。多样化是社会思想文化多元多样多变的客观反映,是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的具体体现。主旋律是主导,多样化不可或缺,二者统一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中。当今中国,各族人民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鲜明的主旋律,我们必须大力唱响这一主旋律,同时,要适应人们思想活动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多变性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特征日益凸显的新形势,积极发展各种健康有益文化,使社会主义文化更加多姿多彩。弘扬主旋律要坚持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有机统一,不能降低艺术标准,不能粗制滥造。提倡多样化要讲究格调品位,寓教于乐,不能低俗媚俗庸俗,搞低级趣味。要进一步完善评奖机制,加强文艺评论,正确引导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形成崇尚主旋律、鼓励多样化的良好氛围。

4.正确处理促进繁荣与加强管理的关系,通过科学管理确保文化健康有序发展。繁荣是目的,管理是保障。推进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在发展繁荣的过程中不断改进和创新管理,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促进文化发展繁荣。要进一步丰富管理手段,在恰当运用思想教育手段的同时,更加注重依法管理为主,并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科技等手段。要进一步创新管理理念,强化服务意识,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善于在服务的过程中更好地实施管理。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向体制机制要秩序。要进一步拓展管理领域,坚持“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的方针,加强网络文化建设,繁荣网络文化,加强依法管理,促进新兴媒体健康发展。要进一步提高文化执法水平,大力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加强执法主体建设,改变过去多头执法、力量分散、执法水平不高的问题,确保文化市场繁荣有序。要把有序开放和有效管理结合起来,确保文化安全。

七、必须坚持统筹兼顾,不断增强文化发展的均衡性,形成文化建设整体推进的良好局面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文化建设涉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领域,涉及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统筹兼顾,使文化建设各方面相互促进、良性互动。

1.统筹城乡、区域文化发展,着力提高中西部地区和农村文化发展水平。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文化建设坚持统筹兼顾,就必须切实贯彻中央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着力改变文化领域的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区域文化差别,推动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在资金投入上,要更加注重公共财政对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文化发展的支持,保证一定数量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特别是文化领域每年新增的财政投入主要用于中西部地区、农村和基层。在文化惠民工程建设上,要积极推进文化资源向农村和基层倾斜,大力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室)、农家书屋和农村电影放映等重大文化惠民工程,切实解决农民看书难、看报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在城乡文化发展格局上,要建立健全以城带乡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鼓励城市骨干文化企业向农村延伸,占领农村文化市场,丰富基层文化生活。在区域文化发展布局上,要重点扶持中西部地区文化发展,鼓励中西部地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引导东部地区文化产业向西部地区转移,形成东中西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2.统筹各方面力量,形成推动文化建设的强大合力。推动文化建设既是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重要任务,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这就要求我们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宣传思想文化部门主要负责、党政各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工作体制和工作格局,在党委统一领导下,统筹发挥好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和社会各方面的作用,形成推动文化建设的整体优势。宣传思想文化部门要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切实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发挥好主力军作用,同时主动加强与各方面的联系,争取各方面的配合与支持。发展改革、财政、社保、税务、工商等与文化建设密切相关的部门,要切实担负起涉及文化建设和管理的相关职责,在政策、财力、物力等方面积极提供支持和保障,共同推动文化发展繁荣。要调动海内外、全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资本按规定进入文化领域,为弘扬中华文化作贡献。

3.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大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在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新形势下推动文化建设,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积极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吸收外来有益文化,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要大力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在继续推动政府间文化交流的同时,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文化交易平台,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名文化品牌,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化运作为主要方式推动文化产品“走出去”,努力扩大我国文化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份额,逐步改变文化贸易逆差的局面。要按照有序开放、有效管理的原则,推动文化对外开放,积极开展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吸收各国优秀文化成果。要统筹国内国际舆论引导,加强内宣和外宣的协调配合,着力建设语种多、受众广、信息量大、影响力强、覆盖全球的国际一流媒体,使我们的图像、声音、文字、信息更广泛地传播到世界各地,进入千家万户,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营造更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要扩大文化、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扎实有效开展汉语国际推广工作。

八、必须坚持加强和改善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坚强保证

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落实到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关键在党的领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文化建设,必须切实加强和改善党对文化工作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使之更好地担负起领导和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重任。

1.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切实把文化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党的十七大报告用“三个越来越”、“两个更加”、“一个兴起”对文化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高度概括。胡锦涛同志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性多次作出深刻论述。提高对文化建设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最重要的是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七大精神和胡锦涛同志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上来。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进一步提高对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增强政治意识、政权意识、责任意识,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切实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纳入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加强组织领导,加强统筹协调,加强政策扶持,加强资金投入,加强督促检查,确保文化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2.进一步提高领导文化建设的能力和水平,牢牢把握文化建设和发展的主动权。文化建设面临的复杂形势和艰巨任务,迫切要求我们不断提高把握文化发展方向、统筹文化发展大局、组织文化建设、改善文化管理、推动文化发展的能力。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善于分析和研究文化建设面临的形势,善于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谋划文化发展战略,制定文化发展政策,明确文化发展重点,优化文化发展布局,组织实施重大文化发展项目,推动文化体制和机制创新,更好地发挥文化建设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要认真落实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的原则,确保各类宣传文化阵地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要善于学习,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关于文化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广泛学习历史、经济、法律、哲学等各领域知识,特别是学习以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知识,努力成为领导文化建设的行家里手。

3.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人才保障。文化生产是复杂的创造性劳动,投入的是智力资源,产出的是著作权、版权等知识产权。知识分子是文化生产的骨干力量,在文化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要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从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知识分子。要认真贯彻“双百”方针,实行学术民主、艺术民主,鼓励探索,支持创新,包容失败,努力营造良好创作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多出精品力作,多出优秀人才。要认真贯彻人才强国战略,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加大文化领域各类人才的培养力度。要高度重视在知识分子中培养一大批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努力造就政治坚定、与党同心同德、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理论家、思想家,造就一大批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作家艺术家。认真组织实施“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文化工作者队伍,造就一大批文化领域各方面的领军人才和学术带头人,造就一大批各门类拔尖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为文化发展提供有力人才保障。要拓宽和知识界联系沟通的渠道,多同知识分子交朋友,认真听取意见,加强思想引导,把知识分子团结和凝聚在党的周围。(求是)

    进入专题: 科学发展观   文化体制改革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专题研究 > 文化研究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22478.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