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允若:关于外国新闻事业史的教学

——答《中华新闻报》记者问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602 次 更新时间:2024-05-30 20:36

进入专题: 外国新闻事业史教学  

张允若 (进入专栏)  

问:你是我国新闻学界的资深教授,特别在外国新闻事业史领域已从事了几十年的教学和研究。首先想请你谈谈:外国新闻事业史是一门怎样的课程?我国大陆开设这门课程的历史和现状怎样?

答:外国新闻事业史是一门研习外国新闻事业的历史和现状的课程,是高等院校新闻与传播学各专业的主干课、专业基础课,也是一切新闻从业人员必须研习和进修的专业课程。

我国大陆高校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正式开设有关外国新闻事业的课程的。20世纪80年代初,复旦大学新闻系的舒宗侨先生开讲“外国新闻事业”,人民大学新闻系的张隆栋先生开讲“外国报刊史”。1984年《国际新闻界》杂志分四期刊载了张隆栋和傅显明合编的《外国报刊史》讲授提纲。1985年夏,中国新闻教育学会在黄山召开了外国新闻事业教学讨论会,与会的十多所高校主讲教师,对这门课程的名称、地位、教学目的和内容进行了探讨,形成了座谈纪要。1988年初,张隆栋、傅显明教授合编的《外国新闻事业史简编》问世,这是我国内地出版的第一部外国新闻史教材。

1988年夏,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各门课程的考试大纲。本人受托撰写了外国新闻事业史考试大纲,并于翌年出版。这份大纲汇集了同行们的共识,确定了本课程的目的要求、内容范围和体例框架,出版后被不少高校用作教学大纲。1992年,以上述大纲为体例基础、由梁洪浩教授主编(本人为副主编)、并有六所高校主讲教师参编的外新史自考教材问世。2000年本人受命修订了外国新闻史自学考试大纲,并主编了新的自学考试教材。这些自学考试大纲和教材的出版,对全国高校的外新史教学起了引领作用,推动它在全国范围内走上正轨。

现在全国大多数新闻院系都开设了这门以讲授外国新闻事业发展史为基本内容的课程。另外也有少数院系采用不同的做法,侧重讲外国新闻事业的现状,只是在讲授现状的过程中适当地追溯历史。

问:你认为新闻院校教学外国新闻事业史的意义何在?有人觉得新闻史课程用处不大,也有人主张将中国和外国新闻史合并,你对此有何评论?

答:人类从来都很重视研究自身的历史。“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一切有识之士都明白,只有认真研习历史,才能真正懂得天下兴亡的规律。同样,为要真正懂得新闻事业,也必须研习它的历史。只有这样,纵观古今,审视中外,才能更好地把握新闻传播和新闻事业的规律,并以此指导当今的新闻实践。新闻事业的发生发展是有其内在规律的。如果管理层无视这种规律,只凭长官意志行事,必然会抑制或阻碍新闻事业的正常发展,对国家和社会带来损害。如果新闻从业人员无视这种规律,即使采写编评样样能行,也只能充当个工匠或雇佣文人,而不是个有眼光、有作为的新闻活动家。而要真正懂得新闻事业的自身规律,必定离不开对新闻事业史的学习和研究。

一般说来,中国新闻史主要研究中国这个特定环境中新闻事业发展演变的过程和特殊规律,外国新闻史则要研究世界各国新闻事业发展演变的总体情况和一般规律。这两个方面的知识素养都是新闻从业人员不可或缺的。不过,研习外国新闻史还有它的特殊意义:其一,外国(主要是欧美各国)近代新闻事业历史久远,内容丰富,目前又十分发达。不论过去或现在,它们都有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值得思索的教训,需要我们去认真研究。其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推进,随着新闻传播越来越国际化,我们的新闻媒介正大踏步地走向世界,外国的新闻媒介也在逐步进入中国。我们如不加强对外国新闻事业的研究,必然会处于十分盲目和被动的境地。所以,加强外国新闻事业史的教学,不仅有其长远的意义,而且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长期以来,中国新闻史和外国新闻史一直是作为两门课程开设的,正如文学专业有中国文学史、外国文学史,哲学专业有中国哲学史、外国(东方、西方)哲学史一样。两门课程的要求不同,详略悬殊;而且由于发展历程的重大差异,也很难构建在一个体例框架之中。所以把两门课程合而为一是不现实的。如果名为一门课,这个学期讲中国、下个学期讲外国,这样的“合并”岂不等于不合?至于有的院系,放弃历史的系统性,东拉西扯地讲一点中外新闻史的片断知识,名之为“中外新闻事业史”,这样的做法完全不能实现新闻史教学的目的、要求,我认为是不足取的。

问:我国大陆目前外国新闻史的教材状况怎样?你认为这方面有哪些重要的工作要做?

答:世纪之交,我国大陆先后出版了十来种外国新闻事业史的教材,过去那种缺乏教材的现象有了改变。这些教材的内容体例各有千秋,作者老中青俱备,这是十分可喜的。

我们知道,外国新闻事业史时间跨度大,包容的国家多,各种媒介门类齐全,这就给建构体例框架带来许多困难。中国新闻史几乎毫无例外地以时间顺序为框架,外国新闻史则不然。现在大致有三种体例:

第一种是以地域为框架,逐一叙写世界各洲若干有代表性的国家;每个国家之内再按时间顺序分别叙写各种媒介的产生和发展。这是地域史、国别史的写法。另外在全书开头有个总说,全面而又简要地叙写全世界的发展概貌。郑超然、程曼丽、王泰玄合编的《外国新闻传播史》(2000年)采用的是这种体例。

第二种是以时间为基本框架,按照历史发展的时序分别叙写各国各种媒介的发展情况。因为世界各国历史发展、新闻业的发展极不平衡,要划出一种共同适用的时段颇不容易,即使粗线条地划分,也不见得适用所有国家。李磊编著的《外国新闻事业史教程》(2001年)共分四编:封建集权主义时代、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社会主义新闻史,便是这种体例的尝试。张昆著的《简明世界新闻通史》(1994年)则不作时段划分,只是按照新闻业发展的大致顺序,一个个专题写下来。总体上也是以时间为序的。

第三种是以新闻媒介门类为基本框架,按照报业、新闻通讯业、广播电视业、互联网络业这样的顺序依次编排;每类媒介之中又叙写若干有代表性的国家的历史和现状。新闻传播的发展是以传播媒介的依次出现为标志的,以媒介为序,既体现了新闻事业发展的总体历程,也体现了发展的阶段性。而在各类媒介中,既讲媒介的一般发展(如广播电视业的发展演变),又讲各国的具体发展(如美国广播电视业的发展演变),这也体现了历史的纵向进程。教育部组编的自考大纲(1989年)和原先的自考教材(1992年)、本人编写的《外国新闻事业史新编》(新闻传播专业系列教材,1996年)、《外国新闻事业史》(新编自考教材,2000年)、《外国新闻事业史教程》(教育部“十五”规划教材,2003年),基本上都采用这种体例。

应该说这三种体例各有优缺点,究竟怎样才好学、好教,还需要这门课程的广大教师和学生共同来评说。

我们的教材建设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然处在起步阶段,还远不够完善和成熟。以上三种体例怎样改进提高?有没有更好的体例安排?内容上怎样进一步深化充实?如何不断吸收和补充世界各国新闻史研究的新成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何不断补充新资料、开拓新视角?这都有待外国新闻史领域的同行们不断努力去探索的。

除了基本的教材建设外,本人认为还有两件事需要尽快做起来:一是编写有关外新史的参考资料,供教师备课时参阅,也可供有兴趣作深入研究的同学阅读。二是制作外国新闻事业史的多媒体课件,使这门课程的教学手段尽快现代化。这两件事也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做好。

问:现在有些学生不太爱学新闻史课程,你认为应该怎样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答:要调动学生学习新闻史的积极性,一方面要教育他们充分认识学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另方面也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讲究教学艺术。

历史课程都有史实和史论两个方面。史实是指历史发展的实际过程、以及这一过程中出现的人物和事件。史论是对历史发展过程的分析、评述,对历史发展内在规律的揭示、概括。前者是课程的躯体,后者是课程的灵魂。我们在教学中既要厘清史实、又要阐明史论,既要让学生因了解史实而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又要让学生因领会史论而获得启迪、增长智慧。

我们的教学方法应该适应上述两个方面的需要。要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我学习。对史实部分,基本上靠学生自己阅读,教师事前提出进度要求,事后加以督促检查。对于史论部分,需要更多的师生互动,活跃思路,共同探讨。教师可以提出论题,作提示性的发言,接着引导学生讨论或辩论,然后作总结评点。这种探讨,有的可以就史谈史、评点古人,有的可以联系现实、鉴古察今,总之,要让学生学得有味,感到学史以后眼睛更亮堂、视野更开阔、人也更加聪明才是。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学习历史总要把握基本的史实,因为这是一切史论产生的基础。离开了史实空谈规律,岂不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对史实的记忆是不可避免的,只是不能事无巨细都要学生记忆。基本的、重要的史实要记住,这方面要作闭卷考试。但是我们更多的是通过课堂讨论、写读书笔记和论文的形式,来调动学习积极性,并据以考核学生的学习。但是,要保证上述教学方法的实施,课时安排不能过少,班级规模不能过大。现在有的学校每周只给一、二个课时,或者一、二百人上大课,这样做,“教学成本”倒是省了,但是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这是对教学、对学生极不负责的做法,应该加以反对和制止。

(刊于《中华新闻报》2004年6.28—7.5日)

进入 张允若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外国新闻事业史教学  

本文责编:jiangxiangling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新闻学 > 新闻传播学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22421.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