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允若:一棵枳树引发的联想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164 次 更新时间:2024-11-21 15:58

进入专题: 枳树  

张允若 (进入专栏)  


大概四年前,我们园区山头上有棵橘子树,因日渐老化而致枯死。可是在它根部残存着一株细枝,依然保持着绿色,孤零零地随风摇曳着。有人将它移栽到旁边的土壤中去,竟然幸存了下来,并且继续生长着。不过它不像它的母体那样,长成树干和树枝。它长成一种扁扁的、介乎草本和木本之间的藤茎,藤茎上又生出一个个锋利的针刺。冬去春来,藤茎不断地往上生长,又不断地分叉伸展。藤茎上也有绿色的叶子,但是不很稠密,叶瓣也很小,所以看上去既不像树也不像草,似乎只有裸露的藤茎和浑身的针刺,引人瞩目而又无法靠近。几年下来,长得二米多高了,枝桠也不少,由于没有壮实的树干,旁边也没有可以依托的墙体,所以总是摇摇晃晃地,处于一种不太稳定的状态。关心它的人在它身旁打了桩子,用个树枝把它撑住,以维持其直立而不倒下。于是,它就一直顽强地生长着。今年初春,它的针刺尖上竟然出现了嫩绿的花苞,几天以后花苞陆续变成了白色的花朵,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十分娇艳而清丽。这个小生命,由藤而刺、由刺而花,简直太奇妙了。


本人不是专业的生物学者,但是对这棵植枝的变异和生长饶有兴趣,并且由此引发了一些有趣的思考和联想。


古人早就有“逾淮之橘”的典故。《晏子使楚》里就记下过这样的话:“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我们面前这棵植物就是这种变异的例证。这棵植物的母体是橘树,它虽然没有“逾淮”,但是由于生存环境的改变,后来就出现了变异。它长成以后的状态,符合“枳”的生物特征,应该称为枳树了。据查:枳树,落叶灌木,茎上有刺,复叶,也称枸橘。回想起来,这种植物在我的家乡南通很常见,一般栽种于菜园周围,起着篱笆的作用。因为它是藤蔓植物,便于编织成隔离墙;又因为它浑身是刺,可以很好地防止鸡鸭或其他禽兽随意进入菜园。


由橘而枳,这是一种基因的变异。现在我们知道,基因的变异,在生物界是常见的现象,植物界有,动物界也有。这些年议论甚多的转基因产品,就是一种人为的基因变异。应该倍加关注的是:这种变异究竟是良性的呢,还是恶性的呢?是变得对人类更加有益、还是反而有害呢?


实际上,作为高等动物的人类,也有个基因变异的问题。我们在生活中见到,智商高的父母生出的孩子不一定智商也高,智商低的父母也有可能生出高智商的孩子。健康的父母生出的孩子也会有先天性疾病的,反之,残疾人的孩子也有很健康的。人类学、遗传学界一直在这方面做着许多有益的研究。有意思的事,现在人们又把生物学上的基因概念,引申到社会学领域中来。当下提倡的所谓“传承红色基因”,就是一个例子。这种社会学意义上的基因,变与不变,其影响更是非同小可。有反动的家庭,出现了革命的后代,甚至有公认的独裁者的后人,果断地终止了独裁制度,从而流芳百世。也有革命的家庭、公认的民主派改革派的父辈,却出现了逆势而为、开历史倒车的后人,热衷于个人集权专制,到头来终究被历史所抛弃。这种现象,在中国有,在外国也有。正如德国诗人海涅所说的,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岂不可悲也哉!


面对枳树开花的情景,作者不禁又联想到“栽花还是栽刺”之说。民谚有云:“多栽花少栽刺”,指的是为人处世要多说好听的话、让人高兴的话,少说刺耳的话、让人不高兴的话。这是一种圆滑的处世之道。延伸到政治领域,就是多吹捧、少批评,尤其是对待上司或权贵,要“一马当先”、善于吹拍,于是,阿谀奉承之风盛行,诤言直言成为大忌。如今,这棵枳树却在告诉我们,花和刺的关系实在并非如此。君不见这棵奇树,正是在一个个锋利的刺头上,绽放了一朵朵洁白纯净的鲜花,可谓是刺上有花、花生刺头!这对我们不正是极好的启示吗?忠言逆耳利于行,正是一些刺耳的真言、直言、诤言,才有助于对方的理性思考和正确决策,也才有助于荡涤社会上的污泥浊水,发扬良好的道德风尚,催生人间的正气和善行!所以,那句古旧的民谚应该抛弃了。人们应该懂得刺上有花、花生刺头的道理,正确地理解和对待刺和花的辩证关系,这样,才能使真善美之花在人世间遍地开放!


(2022年3月)


进入 张允若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枳树  

本文责编:zhenyu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散文随笔 > 曾经心动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2606.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