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铭葆:理论勇气是改革的先导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382 次 更新时间:2008-10-20 15:24

进入专题: 改革  

叶铭葆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真理标准讨论30周年。从时间顺序上看,真理标准讨论发生在前,农村包产到户改革发生在后。这一前一后并非历史的偶然,而是有着内在的必然性。正是由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实践中发展真理和检验真理。这就为改革提供了舆论环境和理论支持。如果没有思想的解放和理论的创新,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改革。因此,要实行改革,首先需要鼓起理论的勇气。

30年后的今天,改革要在新的起点上再次出发,仍然离不开思想的解放和理论的创新,需要无私无畏的理论勇气。当前,实践标准仍然是一个不能不提的重要话题。改革的理论依据,应当从哪里去找?是从实践中去找,还是从领导人的语录中去找,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思想路线。现在有一种提法,叫“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表面上看起来似乎面面俱到,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其实,这是语录标准抬头的一个标志。我们看到,为了证明某项改革的合理性,总是要从革命导师或领导人的语录中寻找理论根据,以此论证改革的“一脉相承”,并非离经叛道,只是在新形势下的“与时俱进”而已。有了这样一种战战兢兢的心态,就不可能有坚持实践标准的理论勇气,改革迈不开步子也就在所难免。

在国际共运史上,语录标准由来已久。列宁主张社会主义的“一国胜利论”,明明违背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多国胜利论”的思想,却被冠以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新发展。毛泽东坚持的“以农村包围城市”,明明违背了列宁主张的“城市中心论”,却被冠以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这种现象,对于政治家来说,可能是一种政治策略,用“文革”中的说法就是“打着红旗反红旗”。但是,对于理论家来说,就是一种屈服于权威,缺乏彻底的理论勇气的表现。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同就是不同,只要把不同的道理说清楚,也就成为新的理论,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坚持和实行,没有必要通过与某个权威挂靠以取得合法身份。

温家宝总理在谈到深化改革问题时,曾引用了王安石的“三不足”名言,“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 人言不足恤”。所谓“祖宗不足法”,也就是要破除语录标准。试想,当年农村的包产到户,如果非要强调“一脉相承”,硬要到毛泽东的语录中去寻找理论根据,岂不是劳而无功,又何谈“与时俱进”呢?又比如,我们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如果非要从权威的语录中寻找理论根据,也难免使人感到牵强附会。古人云: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历史在发展,生活在前进,实践总是向人们提出新的课题。前人的经验,在今天可能有用,也可能没有用。正确的做法,是先把前人的经验放在一边,用今天的眼光审视新出现的问题。所谓解放思想,也就是要从前人的条条框框中跳出来,以新的视角找出能够解决新问题的新办法。这些新办法,如果合乎前人的经验,当然很好,是顺理成章的“一脉相承”。如果与前人的经验不合,也没有必要前怕狼后怕虎,犹豫不决,而是要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大胆开拓创新。只要对人民有好处,就应当敢想敢干。

改革开放30年,最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试敢闯。对于这一点,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作过科学的总结,他说:“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不冒点风险,办什么事情都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万无一失,谁敢说这样的话?一开始就自以为是,认为百分之百正确,没那么回事,我就从来没有那么认为。每年领导层都要总结经验,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新问题出来抓紧解决。”今天,我们要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最需要的还是闯的精神,冒的精神。“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封建时代的有作为的官员,尚且有见义勇为的精神境界,那么,作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共产党人和领导干部,更应具有铁肩担道义的壮志豪情。1975年,邓小平在推行全面整顿时,面对“四人帮”的重重围攻,曾经表示过“不怕第二次被打倒”的坚定决心,显示了无所畏惧的胆略和气魄。尽管遭受了一时的挫折,但是,只有人民才是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随着“四人帮”的被粉碎,邓小平又一次登上历史舞台,带领党和人民开始了改革开放的新长征。历史昭示我们,人民是力量之源,坚定地和人民站在一起,就能够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就会无往而不胜。因此,改革者没有必要悲观,而应当充满必胜的信念。

(2008年10月15日)

    进入专题: 改革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政治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21531.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