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还在我赴东北学习考察的路途中,朋友自远方发来短信,说中学母校的校长因贪污和挪用公款被判处13年有期徒刑。一路上,车窗外满眼是松辽平原绿浪无际的湿地,而我的心却像是坠入荒原沙漠一样的干涸茫然。
离别中学时代的母校30多年了。无论游荡在何方,想起母校来,犹如回忆少年时在母亲身边的感觉——一个历尽世纪沧桑的老妈妈,质朴而又温馨,宽厚而又善良;处偏远抱定百年树人大志,虽贫困不失无私奉献情怀。如今,母校的一个掌门儿子因权力寻租而身陷囹圄了,他的另一个浪迹天涯的儿子……
时光是无情的却又是现实的。这位校长是我的学弟,一位相处多年的要好朋友。他曾千里迢迢从西北高原到东海之滨来看我,来东部沿海寻求教育教学的新方法,以拓展在桑梓办学的新视野、新思路。相谈也促膝,相交也知心。本来一个好端端的知书达理的仁人,一位胸有抱负桃李四野的志士;他教书育人几十年,是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改革方案刚才置于案头,教学大楼平地起于手下,怎么就会陷入职务犯罪的泥潭中污浊地倒下呢?颇具黑色幽默的味道。想来十分的蹊跷。
人有节义不持、利令智昏的时候,违法犯罪的事情并不足为奇。这些年来,陆陆续续见到听到大中小学的校长们职务犯罪的不少。校长是什么?在中国古时候,校长是军队的基层军官。古代的校长专管兵戎盗贼之事。今天的军队中,仍有少校、中校、上校和大校等校级军官。在历朝历代的行政序列里,从来没有过校长之职。现代汉语对“校长”的释义是:各级学校的最高管理者。学校的管理者和企业的管理者一样,本不是官,并不具有政治意义上的行政权力。现在的情况却是,校长做成了官员,有省部级的,地厅级的,县处级的;学校办成了衙门,也有省部级的,地厅级的,县处级的。这恐怕是在中国数千年教育史上,近半个世纪以来出现的奇怪现象。可谓是官本位到家了。近些年,就连某个跟官方毫不沾边的单位或个人在互联网上开个网站,都冠以某某“官方”。不晓得“官”怎么就这么吃香?
贪污受贿,亵渎公务,这种古往今来只有政府官员才会犯、才有机会有条件犯的低级错误,现如今也成为一些公办学校校长们的不良嗜好。士人的风范哪里去了?
英国经济学家哈耶克有句名言是这样说的:“坏的制度会使好人做坏事,好的制度可以让坏人做好事。”人生在世,好人坏人之间是没有标签的,区分好人坏人似乎也没有什么明确的标准。昨天下午还在公众面前标榜清正廉洁、厚德载物的正人君子,今天早上突然就成了万众不齿的囹圄之囚;杀人犯在逃亡路上救了他人一命,也有所耳闻。究竟什么样的人才是好人,什么样的制度才是好制度呢?
仔细想来,孔子、荀子、武训和张伯苓他们,也算是他们那个时代有名的校长。孔夫子办学也收学费,一束肉干即可(注:当时没电没冰箱);武夫子为教育行乞天下;伯苓先生为南开学业倾家荡产。没听说他们把政府的教育补贴私吞或挪用了。他们之中的哪一位即便就是想搞一些类似的贪污公款、行贿受贿、权色交易什么的职务犯罪,大概是当时的皇帝老子没给他们这个机会。是他们那个时代的制度好么?
世上本来没有万全之策,一切尽在改进之中。
有人在这条路上翻车了。驾车的人本来是不想翻车的,可车还是翻了。其中有人的原因,有车的原因,也有路的原因。这一路走来,人是有责任的,车和路是不是无辜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