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圭武:红颜何故薄命:一种经济学的解释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955 次 更新时间:2008-08-26 11:48

进入专题: 经济学  

宋圭武  

“红颜”是借代修辞的一种用语,主要有二种转借涵义:一是指青春、年少;另一个则专指女性、美女。李白《赠孟浩然》的诗句中:“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以及李白另一首《长干行》里:“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红颜在这里指的是年少与青春。另外唐代白居易的《后宫词》里有:“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以及清朝吴伟业的《圆圆曲》:“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这里的红颜则是指女性和美女而言。

成语“红颜薄命”意思就是自古以来美女的命运就多舛,其下场通常都不太好。

历来小说和诗词里常有慨叹红颜薄命的句子。

《西游记》第七十回:“…诚然是:自古红颜多薄命,恹恹无语对东风…”

欧阳修有:“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春风当自嗟。”

苏轼有:“自古佳人多薄命,闭门春尽杨花落。”

更悲壮的句子有:“美人自古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

从经济学角度看,红眼薄命也有一定的客观和主观基础。

从客观看,红颜薄命是人们之间对优势资源进行激烈竞争的结果。

其一,“红颜”是一种珍稀优势资源,从而人们之间对其占有的竞争程度与其它非优势资源相比就要更激烈一些。任何资源最终都是稀缺和有限的,但人们的欲望却是无限的。越是珍稀的资源,人们之间的竞争就越激烈。对人而言,这种竞争程度的增加也意味着受到损害的可能性也在增大,因为人不同于物。一是供给方之间会产生激烈竞争。女人为了确立婚姻市场上的优势地位,相互之间也会产生一些排挤和打压现象。这里越是漂亮的女人,受到排挤和打压的可能性就越大。二是需求方之间也会产生激烈竞争。对于漂亮女人,男人之间会产生争夺。一方面,争夺到手的心里总有一种不放心感,这种不放心感会对男女之间的关系蒙上阴影,这种阴影最终会对“红颜”的发展和生存产生不利影响。另一方面,没有争夺到手的心里也不见得舒服,总想有机会也占点便宜。当占不上便宜时,一些居心不良的人会产生一种毁坏心理和行为。这种毁坏心理和行为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大自己的相对效用水平。当自己没有的资源被对方所有时,一个人损失的效用不仅是绝对的,也是相对的。而当自己没有的资源对方也不具有时,一个人损失的就只有绝对效用,而无相对效用的损失,因为相对效用来自人与人之间的比较。

其二,家境不好的漂亮女性受到损害的可能性更大。由于“红颜”是一种珍稀资源,所以保护成本也高,这对一些家境不好的漂亮女性而言,就是一种负担。这时就有下列情况产生:一是和一个能提供保护成本的人结婚。在乱世,最好是选择一个土匪头子或是一个握有军权的人做丈夫;在和平时期,最好是和有钱或有权的人结婚,因为有钱或有权的人除了能提供保护成本外,还能提供更多的消费选择。二是和一个穷小子结婚,但最终需靠上一个有权有势者来保护,成为人家的“二奶”。三是和一个穷小子结婚并选择尽可能与社会隔离。这三种情况对女性发展而言都存在不好的因素。对于第一种情况,嫁给一个土匪头子或有权或有钱的人,由于人家本身供挑选的资源就十分丰富,而“红颜”价值的时间性又强,这就增大了“红颜”后期命运的不确定性程度。对于第二种情况,女性里外不是人,要受到两方男人的挤压,结局大半都不好。第三种情况是一种隐藏和逃避战术,但由于家庭不可能与社会完全隔离,所以麻烦总是回避不了的。

从主观看,红颜薄命也反映了人们希望美好事物长久存在的愿望。其实有很多丑女人也薄命,薄得一塌糊涂,却连声叹息都赚不到。只是因为她们长得不美,不突出,不引人注意,所以命薄了也没有人知道。人们希望美好事物长久,根源还在于人的占有欲。因为美的长久化可为更多的人提高消费效用水平增加可能性和现实性。

社会现象毕竟是复杂的。在现实中,红颜薄命的现象是存在的;但另一方面,红颜不薄命的现象也是存在的。这是因为资源的珍稀优势性会导致:一是对资源拥有者而言,会提高其保护的积极性,这种积极性对红颜薄命现象会产生一种相反的作用力;二是对女子而言,漂亮本身就是一种资源,这对女子在婚姻市场的竞争中确立优势地位毕竟是有利的因素,如个人能把握好,女孩就可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而不是相反,如一些穷人家的女孩以此改变命运者也是不乏其例。

    进入专题: 经济学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时评与杂文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20309.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