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1年12月6日(周四)下午3:00-5:00
地点: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大楼202室
主讲人:陈元(国家开发银行党委书记、行长)(前人民银行党组副书记、副行长)
讲座内容:
很高兴能到北大来给大家作讲座,我今天要讲的是我国金融发展与融资政策问题,这个问题涉及的面很广,有过去,也有现在;有理论,也涉及实际工作,还有国际金融体制。简单说来,既有货币市场、资本市场,更多的是信贷市场等的特殊作用。正确认识这些问题是了解我们当前的工作、形势,以及下一步金融发展可能存在问题的一个切入点。
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时代,其特点是知识和金融的结合日益密切、高新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格林斯潘经常提到新经济,新经济的核心就是信息技术、高新技术,而信息技术对当前的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作用,现在国内外对此都非常瞩目。我认为支持经济发展全球化、支持金融结合、支持高新技术新局面的核心力量是高效率的金融体系和融资发展方式。这就是小平同志讲的“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的含义。最近一段时间,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人们对亚洲经济出现的问题作出种种评价,其实质都是金融体系是否健全、是否高效以及融资方式是否先进。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将会进一步融入到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当中,在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加快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的同时,也必将面临空前激烈的国际竞争和金融风险。这些问题都同样重要的提到了我们目前。因此,探讨如何促进我国融资市场的改革和发展,建设一个强大、稳健、高效的金融体系,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当中能够作到趋利避害,显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人们对金融体系的掌握和了解的程度决定了我们能否成功,是继续犯新的错误,还是以较少的代价取得更大的成绩,强大、稳健、高效的金融体系对于成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我要讲的第一点是金融发展与融资方式的演变。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它最主要的功能是融资,包括财政融资、银行融资、信贷融资和证券融资等。同时,金融特殊的经济功能在于它是整个社会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生产力的组成部分。严格的信用责权、约束机制、高效率和低体制成本的优化资源分配是金融最基本的经济功能,这使它的融资在整个经济发展当中体现为一种独特的,别人都不能取代的地位。过去,由于融资长期被混同于没有任何约束的财政拨款而被忽视了,现在这成了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正因为我们对这个问题认识不够,才导致了今天的种种问题,包括亚洲金融危机。
但并不是我们认识到了有信贷融资、证券融资,金融体制就自然而然地好了,这中间还有很大的距离。过去我们经常把科学技术现代化、工业现代化看成国家发展的目标,特别是在5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期,当时周总理在一次人代会上特别强调了四个现代化建设,那时候我们认为四个现代化的核心是科学技术现代化。当时没有把金融现代化当作目标,而仅仅是把它看作一种服务手段,这个看法到现在也没有完全改变。我觉得这种认识是片面的,没有金融的现代化,其它的现代化也搞不成,可以发展到一定程度,但是不可能到最佳状态。
一些经济学家把金融体系的功能分为五项:第一就是动员居民储蓄,为经济发展筹集资金。这主要是指银行,这个功能在发达的资本市场经济体制中发生了一些转变,现在主要是为经济发展筹集资金,但也有动员居民储蓄的作用。第二就是发挥资源配置功能,为生产率最高的企业或者项目提供资金,就是筹集资金后用在最稀缺的部门。第三就是提供资金,支付新的投入。这个功能现在基本上也是由银行来承担的,银行支付体系提供客户对客户的服务,从下到上,从客户到中央银行、信贷,形成了整个社会的资金流动网络,是便利于商品交易和资金流动的基础拼盘。四是集中管理风险为其它经济服务,为之提供防范金融风险的手段。不管是银行,还是证券,其作用都是管理、控制企业,根据各自的能力承担社会风险,使风险变得可以控制,这是金融体系的一个重要功能,即风险再分配的过程。第五是提供一种有效的约束机制,保证借款人有效地使用借款并信守承诺、及时履行还款的职责。既有储蓄存款按期兑付(保证支付),又有银行贷款按期归还(本息安全),还有投资资金问题,比如说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市场波动对单个人的影响。这五项功能进一步说明金融体系在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归根结底,金融是用金融方法来高效率地对资金加以分配、运转,以支持经济的发展。
现在很多人都提倡要发展金融体系,但是对于这个体系到底是干什么的,大家都不太了解。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人们对银行的看法有问题,都觉得银行行长就是大老板。他们弄错了,企业个体支配的资金跟作为银行管理公众的资金完全是两回事,银行只能在一个受到严格约束的范围内支配资金,决不同于其他的资金支配方式,更不是单个企业的资金支配。他们都把钱看成是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的基本特征,认为我们应该积极出资,支持地方事业的发展。这种看法对不对呢?对了一半。因为银行和金融机构的确拥有资金支配权,但是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则、以这个规则的效益来支持经济发展,而不是简单地投入资金。如果仅仅是以钱来支持经济,那银行就跟财政没有区别了,就没有金融了。金融是靠一种资金运行的安全和高效来支持经济发展,这是金融同.其它行业最大的区别。
所以,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是不是高效、能不能持续发展,要看金融体系的发展程度。这其中包括了产业发展问题,工农业发展要平衡、适当,如果光搞工业而不管农业,粮食产量不够,会导致资源缺乏,从而约束工业的发展;工业发展也不能竭泽而渔、搞重复建设,要防止通货膨胀,要有一个健康的金融体系等等,这些都是我们过去就有的经验,但都没有切中问题的要害。健康的金融体系既包括中央银行合适的货币政策、金融监管,又包括搞水平的税收、合理的税收运用(是用财政政策,还是公众融资),还有良好的证券体系建设。所有这些东西综合作用才能使国家经济走上持续、高效的发展轨道,我们现在离这个目标还又一定的距离。
可见,物质资料的生产固然重要,但是起举足轻重和核心作用的,还是金融体系。一个好的金融体系是一国经济发展的支柱,办好金融和建设一个强大、高效、稳健的金融体系是推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关键,它本身就是综合国力的组成部分。衡量国力不能光看物质资料的生产,如果单从物质生产上看,中国在若干重要指标上已经达到了世界第一,但是从整体上看,我们国家在产品的科技水平、企业的效率、金融体系的健全、货币政策的监管和资本市场等诸多方面与世界先进国家还有一段差距。
世界银行的专题研究组曾经组织一些经济学家,以80个国家为样本进行了实证研究。他们发现,如果以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流动负债来表示金融体系的规模,在人均收入最高的20个国家中,金融体系的流动负债与GDP的比率大概是2/3左右;而在收入最低的20个国家中,金融流动负债仅占GDP的1/4,金融规模和经济发展的相关系数达到1/2。所以要看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不能只看其经济规模,还要看金融声望和深度等一系列表征指标,即使一个国家在物质生产上居世界第一,它的金融效率未必很高,这也是一个差距。
历史经验也证明,要想成为经济强国、成为政治大国,如果没有金融成果就很难实现,即使实现了也很难巩固。从很多例子中都可以看出,一个不健全或者落后的金融体系对经济的破坏作用。比如说,前苏联为什么会解体?我认为金融落后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软弱的金融体系(weak financial system)苏联经济中存在的一个基本问题(substantial problem),促成了它的解体。尽管前苏联曾经在钢铁、能源、交通和军事系数等诸多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在物质资料的生产上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它落后的金融体系不能有效地动员社会资源、也不能使社会全体成员积极地参与经济发展的过程,所以整个经济发展效率低下。先不说里根政府怎么通过使前苏联向欧洲国家出口天然气、减少苏联的硬通货收入来制约其经济发展,并在其它方面设法瓦解苏维埃共和国联盟,单苏联自己经济体制,特别是金融体制度的落后就是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20世纪80年代拉丁美洲国家的金融危机,尤其是1997年以来亚洲的金融危机,都使得长期的经济增长被摧毁,经济发展受到很大的制约。这个过程在经济实力比较强的国家表现为银行倒闭和巨额的不良资产,在很多发展中国家以及在几乎所有的亚洲国家都出现过同样的问题。在拉美国家这些问题非常明显、严重,日本、韩国、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的不良资产问题也都大同小异。而在经济实力较弱的国家,可能会导致政治危机,甚至政府倒台,使国家经济、代表国家经济的货币币值以及整个的金融体系都出现了巨大的创伤。究其原因,就是金融制度不好,金融体系不健全。
由此可见,现代经济的竞争除了科学技术和物质生产能力之外,更实质、更核心的是金融体系、金融制度的竞争。谁的金融体制更完善、更能稳定经济、更能高效地支持经济发展、更有承受和分散、化解风险的能力,谁就更有竞争力。
金融体系是否发达不仅表现为是否具有一定的规模,而且表现为财政融资、证券融资、信贷融资三种融资方式能否协调配合。这三种融资方式具有不同的功能和规则,其发展有一定的历史顺序,每一种方式的发展都是前一种方式当中缺点的否定,是新的发展,而三种方式之间具有很强的内在的统一性和关联性,有一定的一致性,也有很明显的不一致性。但是它们不是互相重复的,有相同的基础,也有完全不同的一面,而且它们之间是相对独立的,是三种不同的形态。要获得经济发展的高效率需要在三种融资方式之间取得协调配合,使它们能充分发挥各自的功能而不是相互取代,更不是相互损害。
下面我就来具体地介绍一下这三种融资方式。财政融资是最早的一种融资方式,它是随着国家这种组织形式的出现而出现的,有国家就有了税收,所以最初出现的融资是财政融资。财政融资是政府信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它是以政府意志为基础的,换句话说,政府可以决定财政支出,但是政府并没有更多的约束条件(obligation)来限制财政支出具体用在某些方面,其结果又如何,在某种程度上财政有比较宽泛的自主决定的自由。这是财政融资的一个特点,即以政府意志为基础。另外一个特点就是通过货币信用制度平台发挥作用,一方面,政府信用来源于税收;另一方面,政府信用发展和变成政府发行钞票、创造一种中央银行对全国人民的负债,即货币供应量、流通中的货币。
负债是一种以将来经济发展的前景作为兑付和实现的条件来发行的货币,换句话说,这种货币永远是预备的,只要经济有一定的规模和前景,债券就永远不会兑付,不会有人拿着100元的钞票到银行要求支付价值100元的其它资产。理论上讲这是可以的,因为负债是中央银行对个人的一种债务,但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货币一旦发行就会沉淀在经济当中,并不停地流动。每个人拿到钞票后所想到的,决不会是要去银行拿回别的形式的资产,而是认为它可以购买其它一些商品,所以货币变成交易的工具了。政府还认为货币有支持经济发展的作用,所以美国政府不停地发行国债。克林顿政府后期为追求财政盈余,消除财政赤字,使美国国债发行越来越少。美国人认为国债和货币之间的差别很小,这也说明财政信用与政府信用具有很强的内在的一致性。
二者有一致的地方,但表现形式确实不一样。政府信用就是使用预算和政府的信用融资,比如说国债的方法来筹集资金,并且把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潜力、税收能力,即将来经济发展的前途,现在当作债券出售。也就是将来的前景现在卖出去,变成政府的收入,政府现在就可以分配国债,这就是当前财政拉动的一个特点。
政府分配资源的实现是从财政政策的角度,这一点有根本的区别。财政政策是不以资产安全为前提的,它是无偿的,是直接垄断的初级形式,或者说是原始的。财政政策不会要求回报,它回报的是整个经济的发展。全国人民可以说是全体经营参与者、受益者,他们都不会直接地回报财政,因此财政政策受的约束也很少,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它以政府经济为基础。过去我们的计划经济之所以可以实行,也是因为当时经济是以财政政策为基础的,政府可以决定一切经济事务,可以搞工业,可以搞投资建设,可以搞相应的水利过程等,只要政府觉得有能力和有必要就行,而没有资产安全问题。很多国家的资产安全都不是单个的微观的安全问题,
政府信用发展起来以后,就会推动和发展市场信用、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我刚才已经说过,首先推动的是它自己的政府信用,就是政府融资、国库券,同时它还推动着货币信用:由于政府有财政融资,也推动会货币的出现。实际上,这个信用如果继续发展下去,就成了一个整体的市场信用,也会带动企业信用、个人信用的发展。现在看来,后面几个方面在我们国家都还远远没有发展起来。但确实从一开始,从信用的性质来说,政府信用、财政信用都是同一个来源,都有同样的性质,尽管它们的表现形式和功能有巨大的差别,它们都是一种信用,但是不同的对象、不同的主体具有不同的信用。
总的说来,财政融资是社会融资和直接融资的初级阶段,它不讲求经济安全,具有无偿性。当计划经济国家,特别是落后国家开始使用这种方法的时候,其实质更多的是使用财政融资的方式。而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中,财政融资的作用则开始减退,信贷融资和证券融资地位逐渐上升,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但是财政融资在整个融资体系中发挥基础性的作用,只是它的主要角色不再覆盖整个经济发展的每一个方面,现在主要是提供一些公共产品、为社会基础设施、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作贡献。
信贷融资萌芽于古代很早的西方文明当中。巴比伦时代它主要表现为代人保管金银、收取保管费用,这是早期信贷融资的萌芽。到了中世纪的时候,意大利和英国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银行,可以提供存款、代理支付和贷款,即存、贷、汇这三项业务,这标志着规范的信贷融资已经有了的比较明显的发展。信贷融资是以银行为中介,按信贷的规则运作,它要求资产的安全和资金的回流,这是其不同于财政融资的最根本的特点。
信贷融资有很强的财政融资“脱胎”的特征,尽管仍然要求安全,它已经属于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融入了市场的原则,因而责任非常明确。但是,由于信贷融资仍然是一个过渡时期,或者说还处于“脱胎”的过程当中,由于货币幻觉的影响,产品容易受到财政融资观念或方法的侵蚀。而且信贷融资的责任链条和追索期限都过长,必定造成市场的各个主体之间信息的不对称,没有人愿意无偿地把自己的信息拿出来与大家共享,总会有一些商业秘密,总要利用一些别人不知道的信息来保证各自的利益,这是很自然的。这种信息的不对称是始终存在的一个问题,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问题是怎样将不对称减少到最低限度。
另一方面,银行是由少数人决定大范围资源分配的,普遍存在用短期资金发放长期贷款的现象,又会落入一个流动性陷阱。本来以为自己可以长期这样滚动下去而不出现问题,实际上不可避免的会遇到难题。由于银行财政融资遗留的这些特点,风险积累被推往将来,银行的风险约束和化解能力也都只是很初级的,这都是一个很大的弱点。各国的银行对这个问题都没有解决好,虽然现在必过去好了很多,但还是有问题。
拿最发达的美国来看,80年代到90年代初,它也在学用住房贷款的一种合作社制度,吸收大量存款用于盖房,但实际上并没有都用在居民住房上,而是搞了很多商业性住房,除了房地产之外,大量投资被用于其它行业,造成了很多问题。90年代初美国下决心解决储贷协会问题,处置了2000多亿的问题资产,把它们从全国经济中排除出去。因为美国有明确的目标:世界最好的金融体系,它容不得自己的金融体系里头遗留一些招致全世界指责的、往美国人脸上抹黑的屋顶,所以它下决心要除掉它们。
欧洲的很多银行则仍然在经济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证券融资还是没有很好地发展起来。这个问题在英国不是特别明显,可能因为英国是融资的发源地,他们对规则的遵守和资产的安全都比较认真,所以没有出现明显的金融危机。历史上曾经有过英镑和欧洲货币体系脱钩的事情,欧洲各国的汇率机制,大家都承诺汇率的波动不会超出一定的比数,英国从自身的经济利益出发,决定退出波动货币体系。所以到现在英国还没有参与欧元的发行与发展过程,虽然很多欧元的交易、资本市场、债券等业务都是在伦敦进行,伦敦仅仅是作为欧洲的金融中心,欧元并不是伦敦的法定货币。
亚洲国家就更明显了,日本、韩国、香港等的金融体系都存在银行不良资产的问题。实际上亚洲国家对金融问题的认识程度都有问题。比如说日本,我想可能明治维新以后它总想建立工业、建立知识体系,它曾经有过侵略周边国家、参与世界大战的历史,那是一段被工业化冲昏头脑的经历。而日本政府可能没有认识到金融问题会导致它的经济发展现在面临这样的困境。
总之,银行的这种弱点是天生带来的,它自然会给经济发展带来一些问题。过去人们把融资所存在的问题看得过于简单化,没有把体制的高效率、体制的完善、资源分配的优化当作经济发展中的首要目标,这是一个基本问题。
下面来说证券融资。证券融资主要包括股票和债券,它出现的时间最早,从12世纪热那亚人为筹集资金政府塞浦路斯岛就已经开始了,当时出现了一个叫“莫那”的股份信托公司,以经济利益来吸引人们为战争投资并承担风险,这就是比较原始的证券融资。债券的发行开始完全由政府垄断,并且作为财政融资的工具的证券融资,在文件中记载的是12世纪末意大利的佛罗伦撒政府曾经向当地的货币经营商发行过政府债券,这是相当于国债性质的债券。真正意义上服务于企业的企业债券是在19世纪产业革命后才有所发展。从政府信用到企业信用,再到各人信用,这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进展过程,每一步都要达到相当发达的程度才能进入下一阶段。
和信贷融资不同的是,证券融资是由众多的市场参与者参与决策。银行和财政融资都是由少数人来决定大多数人 前途,而证券融资则由众多的市场参与者共同决策,这是证券融资的一个明显特征。其结果就是,将来的风险现在就暴露,现在就定价,现在就分担,所以证券融资是责成、约束最严格的融资方式。将来可能发展前景好,收益会增加,各方面都好,现在就定价,可以让大多数人获益,同时,市场参与者要一起承担风险,所以证券融资也代表了一种融资的发展方向。它的基本原理经历了一个从财政到信贷,再到证券的发展过程。
经济发展都是在这三种融资的演变当中实现的,但是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各有的侧重,代表了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在西方,这三种融资都有几百年的历史,而近几十年证券融资在欧美发展非常迅速,资本市场增长很快。资本市场日趋发达的经济融资效果和风险承受能力也显著增强,从而保证了金融体系的安全、稳定,也以经济发展的高效率促成经济增长。相比之下,经济落后和后起的市场经济国家起步比较晚。大多数都是从财政融资开始,现在都是以信贷融资为主,证券融资则不够发达,而且信贷融资不完善,往往受到财政融资的观念和方法的侵蚀。证券融资也是如此,比如企业总想借钱,不管编造什么故事,先拿到钱再说。这实际上是一种不承担社会责任的作法,他们没有认识到金融体制发展的过程中还有诸多的约束,结果是使银行超过了自身能力的投资功能。特别是日、韩等亚洲国家,信贷融资受政府干预的程度较大。
我们国家银行储蓄历史包袱很重,主要原因就是政府干预以及人情贷款过多。这两种方法都是以牺牲资产价值为代价来分配资料,给整个经济体系带来很大的问题,使经济结构调整很困难,导致金融危机等一系列严重后果。
第二个大问题是我国融资政策的转变和当前存在的问题。这三种融资方式在我国的经济发展当中也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大致可以分成两个阶段。70年代以前是第一个阶段,当时我国的基本建设处在高度集中的计划控制之下,财政融资几乎是唯一的融资方式,这是历史的产物,也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一个必经的阶段。那时候银行的作用十分有限,信贷资金数量很少,都是由政府部门按财政融资的方式加以分配,这就是过去一直延续的政府分配贷款。我们没有意识到政府分配贷款会带来的严重后果,觉得这些都是资金,凡是资金就应该由政府来分配。
当时我国工业基础几乎空白,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刚刚从战争年代走到恢复和发展的初期。为了加快经济恢复和加强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实行高度集中的金融政策、利用政府信用筹集和分配资金在当时条件下具有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这种政策的主要成就不仅表现为工业基础的建立和经济的发展,而且表现为国家信用的确立和发展。我们往往对后一点认识不足,实际上这种政策为以后的信用体系多元化和向市场经济过渡打下了基础,而没有政府信用平台,就没有经济发展的基础。但是这种财政融资主导的体制也存在很多弊端,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企业在资金使用上缺少风险,使企业资金使用效率低下,风险都集中于政府。
1978年以后是第二阶段,这一时期财政融资的主题地位逐渐让位于信贷融资。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国民收入分配的格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财政收入所占的比重急剧下降,已经没有能力再支撑全部的基本建设,而同期居民收入所占的比重在迅速上升,资金开始逐渐向银行集中。1979年,政府开始推行投入体制改革,实行“托改贷”,把期限投资由财政拨款改为银行贷款,逐步形成了以信贷融资为主的融资体系。90年代中期,随着信贷融资的发展,政策金融和商业金融发生分离,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功能的进一步明确使得信贷融资得以发展。
政策金融和商业金融在信贷融资的领域里都属于同一分支,但是二者已逐渐分离。政策金融是一个金融机构,它只能代融资或到市场发债,而且要求市场的安全、项目贷款资金回流等。在这一阶段,财政融资的功能被进一步分解为三个部分。一个是国家以预算或准预算的形式为企业注入资本金,也就是国家把预算变成了一种本金投入,同时,财政融资要支持信贷融资,因为信贷融资需要一定的资本金来运作,并控制在资本金承受范围之内。第二是扩大国债发行,利用国家信用向公众储债、发新还旧。国债后来成为资本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完善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第三是完善了中央银行制度,建立了中央银行的货币信用体系,以及国有银行为主体,其它银行、合作金融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为补充的一个银行体系,而证券融资在我国现阶段所占的比重是十分有限的。
经过20多年的演变,我国形成了以信贷融资为主,财政融资和证券融资为辅的金融体系,并且金融体系有了很大的发展。从总量上看,银行体系的流动负债占GDP的60%左右,与发达国家相近。从金融格局上看,信贷融资占主导地位,国家每年的税收大约是1万多亿,股市的币值是4万多亿,其中流通股约有1万多亿,而银行存款为13万亿,贷款11万亿,这种格局支撑了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同时,我们也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造出了大量盲目的重复建设,牺牲了银行的资产质量和效率,导致社会风险向银行集中和沉淀,银行处于市场和政府中间的夹缝里。如果银行资产优良,就能进一步增强公众信心,提高企业效率,银行也会稳健、健康发展;如果银行资产质量低、积有大量不良资产,信贷融资所造成的负担旧不能被证券融资这种更发达的形式所消化和承受,而会退回到财政融资,成为政府财政的负担,只能在经济的长期发展中逐渐被消化。
当前我们国家的金融体系所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呢?我认为第一个问题就是信用体系的缺乏。只有国家信用,没有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整个社会缺乏基本合格的信用体系,其结果是摊薄了国家信用,人人都认为自己是国家信用的原身,都享受国家信用而没有为它作出贡献,没有用业绩证明企业信用,这样一来,三种融资就变成了财政融资不同的变形和游戏而已,后果是非常严重的。一个发达金融体系的基础就是信用体系,是靠一个健全的信用体系来支撑,通过严格的信用约束机制来配置资源。在经济发展中如果没有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金融体系就不可能稳定和发展,经济也不可能有效率。
第二个问题就是没有形成三种融资协调配合的机制。这个问题我刚才已经说过了,如果人人都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钱拿来用了再说而不讲求信用的话,三种融资方式就会变成财政融资的简单变形和一种游戏。在当前振荡的情况下,加上信贷融资的比重受到财政融资观念和方法的侵蚀,经济的发展会不断地受到制约,会不断地出现新的不良资产,给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困难。
第三就是财政融资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积极的财政政策在一定意义上可以弥补市场的失效,政府在强调积极财政政策的宏观效应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国债投资的微观效应,不能忽视钱被挪用或建设项目质量过低等现象。忽视市场规则、忽视财政资金的监督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第四是未能把长短期资金分开,忽视银行资产和负债期限的匹配,短期资金长期使用,隐含着严重的风险。根据统计,目前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中长期贷款占贷款余额比重的40%,占新增贷款的60%。商业银行的资金主要来自于居民储蓄,它受到零售、不良贷款以及集中资金能力的限制,过多地涉足长期的信贷融资会扩大支付压力,堕入一个流动性陷阱,就是把当前矛盾推到将来,增加全球性的风险隐患,东南亚金融危机就是个前车之鉴。现在我们商业银行的存款期限越来越短,而贷款期限却越来越长,这就隐含了相当的风险。一旦将来市场发生变化,利率回升,就会出现流动性无法支付的困难。
第五个问题是商业银行改革滞后,内控不严,导致关系贷款、人情贷款。现行的银行体制是一个过于庞大的官僚体制,效率低下,分为总行、分行、支行分理处、基层储蓄所五个层次。中间环节太多,信息难以沟通而且及不对称,降低了决策效率,而且由于责任链太长,管理半径过大,监督和风险控制都难以到位。
最后讲一讲如何办好银行,完善信贷融资。要建设一个强大的金融体系,关键是要认清信用体系缺损带来的危害,提高对金融的认知,遵循三大融资发展的规律,明确办好金融的目标。在现阶段的中国,就是要发挥财政融资的作用,在推进资本市场发展的同时,要完善信贷融资,以持续地支持经济的发展。我们对这些都还没有现成的答案,银行融资占很大比重,而且缺乏信用观念,这会带来很大的矛盾。所以我们需要对以下几个问题有正确的认识:
首先,要明确以发达的金融体系支持经济发展的目标。金融是通过信用的权责约束机制、靠安全和高效的资金循环来优化资源配置,它是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衡量经济发展的程度,不仅要看物质生产力的发展,还要看金融体制的发展,两者缺一不可。一个健全的金融体系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世界银行曾经发表过一本书,标题叫“finance for growth”(为增长融资),该书总结了七、八十年代以来各国的金融危机,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讨论了如何为增长而融资。
其次,要杜绝财政融资的观念和方法对信贷融资的侵蚀。财政融资的方法侵蚀信贷融资的实质是以牺牲银行资产质量为代价的,使人们不相信信贷融资和证券融资能更高效地配置资源,总想无偿地拿到资金。相当一部分政府部门和企业都是这样,不肯承担风险,表现在银行是奉命贷款,表现在地方政府就是有关部门换取短期经济目标,表现在企业是换取自身利益,而信贷资金则成了签钱的目标、赌博的筹码,结果是带来了金融风险,破坏了社会经济体系的发展。很多企业的思维方式还没有从财政融资向银行、信贷融资转变过来,对于它必须承担的责任、为高效率必须付出的代价以及需要的建立的一整套社会体制都没有足够的认识,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
再次,要认清存款银行和债券银行的本质区别。二者资金来源不同,中国的银行有两类,以存款为基础的商业银行和以发展为基础的债券银行,比如开发银行就是一个债券银行。它们同属信贷融资,但业务领域和功能不同,存款银行主要从事柜台存款、短期资金、流动资金、消费贷款、结算和支付服务等,债券银行则是从事长期融资的批发银行,通过发债把短期的临时资金转化为长期资金,弥补商业银行长期在融资领域的缺陷,在基础设施的长期融资领域发挥一个主业银行的作用。这也是国际上一种成熟的机制。
最后,就是要缩短风险控制半径。在管理上要通过加快改革完善机制,重点解决管理半径过大、责任链太长、监管和风险控制难以到位的问题。在风险控制上,要加强资产负债管理,重点要解决短期资金过多金融长期贷款领域的问题,避免堕入流动性陷阱,导致系统性风险。还要看到,在资本市场里,银行信息不对称的天然倾向使银行的控制能力及其有限,需要引进一些资本市场的原理和方法建立企业风险分散机制来控制风险。
总的来看,中国的金融体制改革、融资市场都在进一步发展当中,许多问题还有待于深入探讨和实践。只要顺应形势、明确目标、趋利避害、善于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就一定能够建设起一个强大、稳定的金融体系,当然,现在看来这并不是一项容易的任务,我们需要一步步慢慢来。实现推动国家经济持续增长的目标,以一个发达的金融体系来支持经济的发展,这是世界各国共同的目标,我们也必须在这一点上取得成绩,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