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福泉:乡村文化保护的重要意义——以云南为例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4165 次 更新时间:2008-07-14 11:19

进入专题: 文化保护  

杨福泉 (进入专栏)  

每个国家、地区和民族的文化,都有具体的承载和传承、发展所依托的社区,乡村就是最基本的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社区。

乡村是指居民以农业为经济活动基本内容的一类聚落的总称,又称农村,在社会学中又称之为非城市化地区。乡村社区(即村落)是人类社会中最早出现的社区形式。在世界上,差不多每一个民族都经过村落社区的阶段。人类几千年来的文明主要是以“村落”形式延续下来的。即使到了现代,村落也是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重要区域形式,只是社会关系和活动形式已经不像过去那样深地基于血缘关系,而更多地依赖农村社区了。

人是社会的人,生存环境影响人的生理和心理,对人的生产活动作用明显。村落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对弘扬有区域特色的传统文化、提高地方的竞争实力,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云南为例,全省70%以上的人口在农村,支柱产业大都和“农”字有关,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与乡村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乡村是各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平台,是建设“民族文化强省”的根基。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化的推进,云南省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工作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保护与开发建设的矛盾突出,保护意识不强。特别是当经济建设、城镇建设与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产生矛盾时,损毁历史文化资源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保护和整治资金的投入不足。尚未建立合理的保护资金投入保障机制,影响保护工作的开展;三是保护工作的法制建设滞后,虽颁布了一些条例,但尚缺少具体可操作的实施细则。

云南的很多乡村在主流文化、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发生着变迁,村寨民俗、歌舞艺术、节庆、传统民宅等有形和无形文化、风采卓然的村寨个性特点正在逐渐消失。云南作为一个广为人知的“民族文化大省”,旅游经济等支柱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文化资源。目前,云南省委、省政府作出由民族文化大省向民族文化强省迈进的决策,因此,村落文化的保护就更显得迫切和重要。重视保护和发展云南的“特色乡村文化”,是建设民族文化强省的重要条件和关键的基础工作。

云南村寨的地方历史文化积淀非常深厚,26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使得村落文化彰显独特个性。乡村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既有浓郁的本土“土著文化”的特点,又有浓郁的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历史积淀,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交融、整合。它们一方面传承着历史文化信息,另一方面与当地的文物古迹、区域环境风貌相辅相成,构建出乡村文化的深厚底蕴。因此,乡村文化保护的不仅仅是文物古迹、传统建筑,还包括蕴含其中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村落是传承民族文化的基础平台、培养本土文化精英和大师的摇篮,不仅本土文化传承的根基在村落,很多本土文化人才也是从村落成长和培养出来的,如各种民间宗教专家、工艺师、歌手、民间草医等等。从目前的情况看,云南很多国内外驰名的文化品牌,都要依托广袤的乡村。

以著名舞蹈家杨丽萍领衔、在云南少数民族传统艺术根基上新创的《云南映象》为例,它现在已经成为云南文化的一张名片,成为极具地区和民族的特色个性、雅俗共赏的艺术杰作,而它所依托的恰恰是乡村文化,假如没有村落这样的平台,没有迄今仍然鲜活存在的农村民间艺术,没有那些来自各民族村寨的土生土长的乡土艺人,就不可能形成《云南映象》这种具有浓郁的本土民族特色和独特风格的艺术杰作,就不可能培养出自然天成、带着泥土气息的各族乡土艺术家。

我参加了2006年我国文化部在美国举行的中国文化艺术节活动之前云南乡土艺术家和节目选择的整个策划活动,也参加了2007年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国家广场举行的“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民间文化艺术节”的策划和各种学术讨论的活动。在这两次活动中,我对来自乡村的民间艺术人才的重要性有了更为深切的体会,认识到乡村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民间艺术的活水源头,绝不能让它枯竭。而我向参加这两个国际盛会的我省彝族歌手李怀秀、纳西族歌手和金花等人了解到,在她们的村子及附近村落,能把“海菜腔”、“嫁女调”等具有本地本民族突出特色的民歌唱得很地道的青年人,为数很少。在不少乡村里,民间艺术的薪火相传已经出现中断或濒临中断的现象。乡村文化能否得到保护与传承,关系到民族文化能否可持续发展,也关系到各种文化品牌能否长久保持魅力,能否不断地培育、输出各类乡土技艺和艺术人才。

又如列入“世界记忆名录”、作为丽江重要文化产业和旅游依托的纳西族东巴文化,其根基和土壤是在乡村,只有土壤和根基保护得好,不断产生优秀的乡土文化传人,才能长久保有东巴文化这个在全世界独树一帜的文化品牌。否则,在丽江古城范围内繁荣一时的东巴文化产业不可能持久发展,只会成为一种表演性的、商品化的民间艺术展示。国内外的很多经验表明,这种展演性和商品化的民俗文化,不会有强大持久的生命力。

作为各民族文化的载体,村落对各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养育和传承至关重要,没有这些文化的载体,就谈不上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也谈不上各民族传统文化在原有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缺少村寨文化载体,也不可能形成具有鲜明的地方民族特色、与活生生的民众日常生活场景融为一体的文化产业基地。试想,假如没有鹤庆县新华村这样的白族银器铜器手工业文化名村,只有村子旁边那个貌似热闹的销售银器铜器超市,怎么可能形成一种吸引人的白族手工业文化氛围呢?新华村这样的村落是维系白族银器铜器手工艺文化的灵魂和生命的土壤。

大力推动村落的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对云南以文化为灵魂的旅游和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将会起到一种“活水长流”的作用。据我所知,无论在学术文化界、还是在大众旅游市场上,想到云南的乡村领略一下活着的乡土文化的人是很多的,我们应该致力于营造更多的文化名村名镇,保持乡土文化土壤的持续丰饶。

因此,保护好村落的文化土壤,才有可能不断地产生民间文化精英,民族文化才会后继有人。只有保护好村落的民族文化,并将其传承好,我们的文化创新才有取之不竭的素材、资源和养料。

进入 杨福泉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文化保护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社会学 > 社会学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9633.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