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六朝古都。除最早建都北京的女真族金王朝的皇宫今已偏居西南,只是借卢沟桥的名声而招徕些游人外,从元代开始,直到清朝末代皇帝溥仪都将紫禁城(现北京故宫博物院)作为正式皇宫(明初万历帝以前定都南京)。京城,上千年中央集权也体现在城市布局之中。巨大的城墙划出了正方形的城市轮廓(天圆地方),城市的中心是城中之城 ── 紫禁城,紫禁城的中心是太和殿,太和殿的中心是真命天子的龙座。中央帝国的中央是皇帝,天圆管不了,地方可全归他管,他就坐在地方的中心!新中国成立,也定都北京。为方便交通,政府否定了梁思成先生(梁启超的儿子,当时作为我国建筑学界泰山北斗而执教清华园)关于保留古城墙建成空中鲜花走廊的建议,将明朝万历年间修筑的城墙推平而建成现在的二环路。随着毛泽东主席率开国元勋同登天安门,以后每年“五.一”,“十.一”在这里举行庆贺大典,天安门城楼便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的象征。经过精心测量而定位于京城正中心的故宫太和殿中央的龙座随之成为古迹。人民心目中的中心是天安门城楼,支配共和国运转的大脑在天安门城楼以西不远的中南海。不过宪法上所规定的共和国最高权力机构既不在天安门城楼,也不在中南海,而是在天安门广场西侧的人民大会堂,这个最高权力机构就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然而先是报纸的描述和有线广播的高音喇叭、无线广播的收音机声音,直到电视的图像,人民看到、听到的是千篇一律的全票通过,全场起立欢呼,掌声雷动……,这使人大在民间有了个带有调侃而并无恶意的绰号:“橡皮图章”。绰号就是绰号,没必要追究什么动机,只是民间自然而然流传而已。
十个手指头不能一样齐,对一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是十分正常的。过去人大及常委会表决往往全票一致通过,恰恰是不正常的。随着改革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相信人大也必然会有所进步,由不正常的“一致”变成能正常地反映不同意见。使我喜忧参半的是,这种进步恰好在审议破产法中首次充分地表现出来。我喜的当然是人代会制度在进步与完善;而忧的则是如何千方百计地说服有不同意见的人大常委委员,使他们当中能有尽可能多的人心悦诚服地给破产法投赞成票。
不过,由破产法起草,到人大常委会表决,这中间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第一个大关口,便是要获得国务院常务会议的通过。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