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世佑:学术批评与学术尊严

——答《光明日报》记者问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5724 次 更新时间:2008-09-19 15:31

进入专题: 学术批评   学术尊严  

郭世佑 (进入专栏)  

(第一部分:电话问答)

记者:郭老师,您好!您现在在哪里?

郭世佑:我在湖南。

记者:《光明日报》准备组织一篇关于学术批评的采访,想请您发表意见。但时间很紧,明天要见报。

郭世佑:现在上网还不太方便,不知针对什么方面的问题?

记者:北师大季广茂教授出版了一本书,四川师大钟华教授对此书作了一些负面评价,结果季广茂教授很生气,连续写了十来篇博客骂钟华是“屁眼教授”、“鸟人”,还骂他父母。

郭世佑:好像听说过这件事,但骂人是不是真的,还骂成这样,我不清楚,现在也不便查证,请你一定要先弄准。

记者:绝对是真的。

郭世佑:如果真是这样,骂人的只有典型性,没有代表性,不能反映学术界的整体情况,好像还不必专门来讨论要不要骂人还骂娘的问题。

记者:我们打算从学术批评的角度来讨论。

郭世佑:我倾向于对事不对人,我的评论不针对个人,只针对现象本身,不必介入没完没了的人际纠纷。我没时间也没精力去查证事情的来龙去脉,建议文章的开头作一些背景介绍。

记 者:是的,文章的开头会作一些背景介绍。

郭世佑:我马上去宾馆上网,请把你的要求发给我,我可通过电子邮件把我的意见发给你,最迟什么时候交?

记者:下午3点以前。

……

(第二部分:电子邮件问答)

记者:学者以辱骂回应学术批评反映了学界什么不良风气?

郭世佑:大致有以下几点:

1、对学术的实质缺乏清醒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 学术的实质在于求真与创新,在于与同行对话。学术乃天下之公器,学术成果一旦发表,就有义务接受同行评论。论文也罢,专著也罢,本来就是给内行看的,而不是给外行看的。如果不敢对话,不敢接受评论或批评,那就连基本的自信都没有,本身就可能有问题。批评是一个中性词,从词源上来看,“批评(criticism)”源于那些和“隔离”“筛选”和“区分”有关的动词。判断好与坏或许是这种“筛选”过程的一部分,但并非必不可少。没有评价的白描也是批评的一部分。我赞同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丹尼尔·J·索拉乌的观点:“我并不太尊敬那些很容易被批评激怒的学者。在体育界,人们说记录是用来打破的。而在学术界,学术作品则是用来被批评的。”“我喜欢那些具有思想性的批评。”

2、与此相关的是学者的追求出现偏差。 对学术本身的追求并没有成为某些学者的第一追求,所追求的只是在学术之外,包括工科管理体制下的“科研工作量”与学术的虚荣。

3、缺乏理性和健全的学术批评机制 。对属于不同意见的批评抱有防御性的态度,本是人性使然,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倡导当和事老、和稀泥、当好好先生的因素,《增广贤文》中就有很多这样的规训或提示。所以,我们的书评通篇都是唱赞歌的多,皆大欢喜,一旦出现批评意见,就很难接受。我国的学术批评经常容易同人际关系扯到一块,喜欢对人不对事,不太容易做到对事不对人,还有目前的制度安排对学术成果存在过多的利益附加,严肃的学术批评还可能成为被批评者晋身职称等方面的终身障碍,所以遇上批评就如同谈虎色变,视批评者为仇敌。

4、学者人文素养的缺失。 就个人而言,人文素养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对自己于他人的尊重,并非攻读与研究人文学科者就必然具备人文素养,就像钱锺书所说:宫廷里的太监整天与女人打交道,未必了解女人。知识变成素养,还需要自律修行,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的人文教育是严重缺乏的。古代的读书人特别会苛求自己,今天的读书人特别会善待自己和谅解自己。学术研究对学者人文素养的高要求与学者人文素养的缺失之间的巨大反差,是我国当代学界一件比较尴尬的事情。“互相切磋”往往只是套话,真要切磋起来就容易生气,甚至发怒。

记者:会造成何种不良影响?

郭世佑:

1、学术辱骂不属于正常的学术批评,容易造成学术资源的浪费,助长学界的喧嚣;

2、不仅影响个人的学术声誉,也容易影响所在学术单位、学科乃至整个学界与学者群体的形象,斯文扫地;

3、败坏学风,伤害和摧毁学术共同体的尊严;

4、如果辱骂者还是为人之师,拿就不仅影响师长形象,也容易浸染学生。

记者:学者应该如何对待学术批评

郭世佑:

1、守护对学术的真诚,坦然对待别人的批评,适当参与学术批评,赢得尊重,维护学术的尊严。

韦恩·艾透说:“批评不仅仅是一种否定性的活动,对于批评的反应也不必仅仅是防御性的…批评是是一种行为,和其他行为一样,与潜在的动机、恐惧、意图和习惯等具有联系。”但是,正规与正常的学术批评是推动学术进步的重要杠杆,对被批评者也是一种货真价实的帮助,应当欢迎批评。如果碰上个别无的放失或夸大其词,甚至制造事件,谋求所谓“轰动效应”的批评,可以回应,也可以忽略不计,不当一回事即可。丹尼尔·J·索拉乌说得好:“一个学术作品最悲惨的命运就是被忽视。好的作品会唤起回应。如果有人评论我的学术作品,我至少应该为有人肯花时间这样去做感到高兴。我不会花时间去批评那些我认为不好的作品,但我会批评那些我认为是错误的东西。这是有区别的。烂作品是在浪费我的时间。”辱骂和恐吓不是战斗,更不是学术批评(包括反批评)。

辱骂与阿谀奉承都不是好东西,但如果一定要在两者之间选择的话,我宁愿重复巴尔扎克的做法:“辱骂我一分钟胜于阿谀奉承我三个月。”

2、企盼学术刊物继续倡导和推进良性的学术批评,少发和杜绝“歌德”式评论,既要栽花,也要栽刺,组织真正意义上的学术对话,应当倡导每篇书评文章有1/3以上的篇幅提出商榷性的意见,对事不对人。

郭世佑 2008年2月26日于益阳

进入 郭世佑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学术批评   学术尊严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爱思想综合 > 学术规范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7756.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