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同情地理解中体西用论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937 次 更新时间:2008-07-23 10:23

进入专题: 中体西用  

秋风 (进入专栏)  

邵建先生前几天发表文章说,张之洞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已被历史宣告失败。合理的处理办法是“与其体用,孰若并置”。具体而言,就是“中学为私,西学为公”:在私人生活中,更多地保持传统文化的某些内容;在公共领域,尽可能地向西方学习,尤其是学习近代以来的西方文化―――其实是指其治理之道。

这样的说法看似新奇,但似乎并未出张之洞的范围―――假如人们正确地理解了张之洞的话。张之洞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确实是近代思想史上引起最多争论的话题。不过,至少可以确认一点:张之洞从来没有肤浅得以君主专制为中学之体,仅辅之西方的坚船利炮之用,即告万事大吉。事实上,不论是“中体”,还是“西用”,张氏本人的意思或许与主流解释正好相反。

《劝学篇》中说得很明白:“西学之中,西艺非要,西政最要”,“政尤急于艺”。1901年,张之洞在致两江总督刘坤一等人的函札中的说法可视为对“西用”进一步解释:“其实变法有一紧要事,实为诸法之根,言之骇人耳。西法最善者,上下议院互相维持之法也。”张氏所说的西学为用,实为“西政为用”,倾向于引入宪政主义的君主制,而绝不限于西方的技术。

至于中学之体,张之洞所说的当然是“三纲五常”。很多人据此断定,张之洞是反动的。但是,假如对此予以抽象的理解,则此处之体,实即是中国固有的文化价值系统及建立于其上的生活方式、各种社会组织及其结构,比如特定的信仰、具体的家庭组织方式及社区治理模式等。

如此一来,张之洞所说的中体西用论,其实质是“文化、社会为体,制度为用”。人的健全生活本身是出发点,同时也是目的,而制度安排是工具。文化价值及立基于其上的社会是“体”,这个体不应当也不可能予以强制性改变,而政治、经济的具体制度安排为“用”,可以从功能与效率方面加以改变。

这一观点可以说极具见地。而人们一直以来对“中体西用论”多加指责,恰恰是因为人们没有理解这一点。人们认为,张之洞所维护的传统纲常名教是“落后的”、“专制的”、“愚昧的”,而现代化过程要求“全方位的”转型,不仅要引进先进技术,改变旧制度,同时也要改变生活方式,引进“先进的”思想、观念、价值。这正是后来激进的新文化运动的奋斗目标。这场运动把一个人的身体当成了可以随意抛弃的衣服,要改变人们的思想、精神、心灵,要全盘改造社会。

然而,抛却意识形态的有色眼镜,人们不免会问:什么样的思想、观念、价值、生活方式是先进的?哪样的又是落后的?更关键的问题是:自上而下发动的变法的纲领中,是否应当包含改变社会及其文化价值的内容?是否应当利用国家的强制性权力改变人们的观念、价值和趣味,改变家庭的模式及其内部组织方式?即便从公正的旁观者立场上看,中国固有的价值不合乎现代理性的尺度,或者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不够“科学”,这是否应当成为一个政治上的问题?

批评中体西用论的人士,对此作出了肯定的回答。但经历了几近一个世纪的全盘性反传统的狂风暴雨,中国人又得到了什么?除了废墟,什么也没有。

相对而言,邵建先生承认中学至少可以为私,比起启蒙的激进主义已经明智多了。但其实,中体西用论还蕴藏着另一个十分重要的命题:一个社会只有维系基本健全的社会价值体系和基本正常的社会秩序,方有可能从事制度方面的变革。在道德与社会的废墟上,既不可能生成,当然也不可能维系优良的制度。

基于此,罗建先生评论、补充邵建先生的文章,就大有可商榷之处。这篇文章说,西学与中学,“与其并置,孰若条件”。须有西学为公为必要条件,才有中学为私之必然结果。简而言之,制度才是明明白白实实在在的教科书,只要按照西学的蓝图建立优良的制度,中学才有发育的条件。但人们会问:这样的好制度又从何而来呢?难道是它自己从天上掉下来?假如人们没有基本的善恶是非之感,何以产生改变不合理规则的愿望?假如没有一定的道德感、责任心支撑,人们又何以甘冒风险改变不合理规则的行为?这样看来,所谓中学为私、西学为公也是偏颇的。没有健全的为私之道,又何以有优良的制度?

归根到底,本土价值、文化、社会秩序这个“体”,与发源于西方的民主宪政制度这个“用”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用王焱先生的话说,两者“互动而渐变,资相循诱”,这恐怕才是中国社会演进的正道。

进入 秋风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中体西用  

本文责编:linguanbao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笔会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6192.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