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 王波:美国主流智库对美日同盟关系的战略叙事逻辑及启示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52 次 更新时间:2024-12-23 00:18

进入专题: 美日同盟  

李静   王波  

 

内容提要:美日同盟关系是美国亚太区域战略的重要支点,美国主流智库善于通过战略叙事影响、构建和拓展美日同盟体系。基于战略叙事的系统叙事、身份叙事和问题叙事三种类型,通过对智库报告、专家论述和政策建议的分析发现,美国主流智库注重美日同盟体系的“互补性”系统叙事,塑造美日同盟体系的“认同性”叙事,投射美日同盟议程的“概念性”叙事,为美日同盟关系的维护与发展提供合理化的话语路径,深刻影响两国政府的战略决策、区域其他国家以及公众对美日同盟关系的认知,从而拓展美国同盟的话语空间和战略空间。探究美国主流智库在美日同盟关系的建构和重塑过程中的“二轨”作用机制,有助于为提升我国智库战略叙事的效能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美国主流智库 智库 美日同盟 战略叙事

 

同盟是美国维系世界霸权体系的重要手段之一。美日同盟作为亚太地区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其背后的战略叙事不仅影响着两国的政策走向,也在很大程度上塑造区域乃至全球的安全格局。要理解战略叙事对联盟建构和重塑的方式,重要的是理解战略叙事在联盟内部发挥作用及应对联盟外部挑战的手段和机制。叙事提供了一种基础性的表达方式,反映人们的经验、兴趣和价值观,从而利于更自然和有效地沟通与互动。在国际关系领域,行为体可以将他们对事件的主观看法投射到更广泛的群体,操纵和塑造目标受众对特定事件的看法,并影响受众对事件的表达。战略叙事是政治行为体构建国际政治过去、现在和未来共同意义,塑造国内和国际行为体行为的一种手段,它是政治参与者扩大影响、管理预期和改变话语环境的工具,其重点是影响他人的行为。作为一种权力工具,战略叙事在国际秩序的产生与维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影响政治行为体的政策选择,界定国际体系中秩序的性质,推动国家、区域和国际政策议程的制定。在大国博弈的时代,“战略叙事是提升国际话语权、推进国家战略的重要话语手段。” 通过构建和传播有影响力的叙事体系,战略叙事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塑造区域或全球地缘政治新格局。

以往的研究较多聚焦于国家层面的分析,对于非国家行为体战略叙事的策略及深层逻辑的研究较少。随着美国国内和国际形势的变化,美国智库逐渐成为重要的战略叙事非国家行为体。它“能够发挥各自专业优势,对政策影响巨大,并在全球化趋势中参与国际事务,已成为美国政治体系和社会体系中不可或缺的角色。”鉴于此,通过对美国主流智库关于美日同盟关系战略叙事内容和逻辑的梳理和分析,可以透视美国精英阶层在建构、塑造和重塑美日同盟关系过程中的叙事策略和深层逻辑,有助于我们深化对美国智库战略叙事本质的认知,也为我国智库的战略叙事策略完善与机制优化提供一定参考。

一、智库对战略叙事的理解与使用

战略叙事概念涉及几个最核心的因素,包括权力与思想、国际与国内、国家与非国家行为体之间的关系。在约瑟夫·奈(Joseph Nye)看来,冷战后,硬实力不足以让美国继续塑造国际秩序,美国的经济、文化和军事力量无法单独解决恐怖主义、生物安全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等全球性问题。因此,他提出软实力理论,强调说服力在国家关系中的作用,而战略叙事能力正是软实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阿利斯特·米斯基蒙等人提出的三种叙事类型对战略叙事分析具有较高的解释力,包括系统叙事、身份叙事和问题叙事。系统叙事是指关于国际事务结构性质的叙事;身份叙事是关于国际事务中处于不断谈判和争论过程中的行为体身份的叙事;问题叙事具有战略意义,旨在塑造引导政策讨论的领域。或言之,国际体系中的系统叙事描述了世界的构成、参与主体,以及系统运作方式;身份叙事表明政治主体的叙事情节、价值观和目标;问题叙事将政治行动置于特定背景下解释重要的行为体身份、冲突或问题,以及政策或规范维度上,特定的行动方案将如何解决根本问题。不同层次的战略叙事是密不可分的,不同层次的叙事之间的矛盾可能会破坏与政策有关的战略叙事的有效性。

战略叙事虽然不是直接改变物质权力的分配,但它能够改变或塑造物质权力维系的概念和认知,从而推动权力分配的进程。战略叙事是一系列事件和身份的表征,是一种交流工具。政治行为体通常是精英试图通过这种交流工具赋予过去、现在和未来以确定的意义,达到实现政治目标的目的。战略叙事的形成涉及理解行为体的战略目标和传播类型,例如,议程设置、合法化、转移注意力、获得默许、提高受欢迎程度和说服力等。战略叙事可以是对短期或长期目标进行的设计,政治参与者在构建战略叙事时可以使用不同类型的传播策略,包括说服、论证和象征性力量。

智库战略叙事的核心是叙事的战略性,即意图构建其他国家对变化中事件的反应。战略叙事是一种比分析性和经验性更自然和更有效的交流形式,可以诉诸情感,借助隐喻和历史类比等手段而使行动体的叙事具有更大的自由度。美国著名学者詹姆斯·麦甘(James G.McGann)等人梳理出智库的五个关键角色:作为政府和公众之间的调解人、作为鉴定和评估关键问题或建议的调查员、作为思想和问题转化为政策的转化者、作为辩论中知情的声音,以及作为交流观点、思想和信息的论坛提供者。智库战略叙事的属性是智库在角色实现过程中叙事建构与传播的根本性质。通过战略叙事,智库能够在政策制定、公共外交、舆论引导和社会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在国家治理体系中,智库战略叙事能够为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在公共外交领域,智库的叙事能力可以帮助塑造国家形象,提升国际影响力;在社会服务中,智库的战略叙事能够引导公众舆论,促进理念的传播。可见,智库的战略叙事并非简单的信息传递,而是一种深层次的思想交流,是对过去的反思、对现状的解读以及对未来的预见。

智库战略叙事的关键是价值的导向性。价值差异或冲突是政策合理化的一个路径,也是建构不同身份的常用手段。在智库战略叙事实践中,文化价值不是一种固定的和已知的特质,而是语言、传统、宗教习俗和社会结构以及政治价值观的混合体,问题的关键是文化或其中的某些元素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变得政治化,使群体之间相互区分,从而在过程中影响认知,这正是智库主体以及媒介作用下相互竞争的叙事分析和解释所塑造的。与政治话语为主体的国家性叙事相比,文化叙事产生的区分性有助于塑造敌对身份、盟友身份和霸权身份,也容易进入大众话语体系。

智库战略叙事的重点是过程的迭代性。战略叙事作为传播过程是一个迭代过程,直接关注的是战略叙事的形成、投射和接受:形成指叙事客体的产生和发酵;投射指叙事表达与竞争的手段,特别是在新媒体环境中将复杂信息以有逻辑、有情感的方式传递给受众的手段;接受指现有社会语境中,叙事形成过程中叙事的传播与受众理解叙事信息的方式与过程。社会互动、概念形成与投射过程是一个有机整体,也是一个不断重复、反馈与调适的过程。因此,从传播过程看,战略叙事是一个迭代性的过程,是一个反复的、集体性传播的过程。

智库战略叙事本质上是战略性、文化性、迭代性相互交织与融合的一种智力活动。其在整个国家和国际叙事体系中,是人的认知、社会文化与叙事要素之间互动协商过程的一个缩影,更是当今国际舞台上话语博弈的重要路径。

二、美国主流智库对美日同盟关系战略叙事的背景

美日同盟关系的维护与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美国自拜登政府执政以来,对外积极追求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并强化美日同盟体系,依据战略利益处理意识形态分歧,已达成对华发动意识形态攻势的政策协调共识。而日本在积极推动美日同盟不断强化的过程中表现出非常明显的二重性,既表现出主动迎合和服务美国霸权利益的特征,又对同盟体系的不对称性心存不满。国家意识形态的凸显与弱化构成不同阶段美日联盟关系中的主要特点。

首先,美日同盟的维持与加强是美国遏制中国的重要战略支点。选择日本作为美国遏制中国发展的重要盟友,源于美国对日本关于自身安全和发展关切的精准把握。无论从地理、空间、实力对比还是历史文化方面,在美国看来,日本是美国遏制中国的首要盟友。冷战结束后,日本对中国带来的所谓“威胁感”的感知不断增强。这种威胁感贯穿于美日同盟关系发展的不同阶段,是美日两国国家战略叙事的主基调,也成为美国主流智库在阐释和传播国家话语中的叙事语境结构。

其次,美国国内对美国亚太及印太战略存在不同的声音。美国亚太战略的重要目标是通过联合印太地区国家全面遏制中国发展,但学界有观点认为此战略成本太高,主张美国的政策目标应该是在多大程度上让中国融入国际秩序,而美国各届政府很难采取任何明确和持续的战略,难以达成战略共识。这凸显美国文化中的例外主义、政治体制中的权力制衡以及对外霸权思维的互动与冲突。美国国内部分精英阶层、学者、政策专家等对通过借助美日同盟体系的维持与扩张来压制中国发展持不同态度,这为美国智库战略叙事提供了美国视角的话语结构空间。

最后,在学术话语和政治话语中,有学者从他者视角在学理层面对美日同盟体系的影响提出不同的观点。美国的意图并非止步于亚太区域,而是以所谓的印太战略为框架,进一步实施美国近来提出的美日同盟全球化战略。而从亚太区域国家的角度看,学理性的分析也不乏对同盟体系的否定态度。例如,美国学者特伦斯·韦斯利·史密斯指出,印太战略主要是为了对抗中国,不太可能解决这些岛国自身的优先事项,反而可能会使岛国被卷入一个不是他们制定的军事战略之中。有日本学者研究认为,“美国在东亚影响力的相对下降在未来几十年是不可避免的,日本必须调整甚至重新考虑其安全政策,在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秩序中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甚至有越南学者认为,印度发达的海上贸易面临着来自美国、中国等国家的挑战,因此,印度需加强与越南的合作,以保障印度商人在该地区的海上安全。对话、协商与说服是战略叙事的常见过程,也是意义建构的必要路径。印太区域国家利益的反思性叙事,也为美国智库战略叙事提供了美国之外的话语结构空间。

上述背景印证了约瑟夫·奈所提出的软实力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尤其是在话语权争夺激烈的舆论场域,非国家叙事者、阐释者和传播者顺理成章成为美国国家叙事合理化和合法化的重要补充。美国主流智库在塑造和拓展美日同盟核心话语体系、促进对美日同盟安全认同的过程中成为国际舆论场上的重要角色。

三、美国主流智库对美日同盟关系的战略叙事策略与逻辑

美国主流智库战略叙事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认知塑造、舆论引导、政策阐释与重塑等方面。美国发达的智库体系孕育出一批在国际问题研究与实践上颇具名声的智库,例如布鲁金斯学会、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兰德智库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研究学院埃德温·赖肖尔东亚研究中心(以下简称赖肖尔中心)等主流智库在美日同盟的研究与实践方面具有较大的影响力,考察这类智库可以基本把握美国智库的主要叙事策略和深层逻辑。梳理和分析发现,其叙事策略和逻辑大概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系统叙事层面:注重美日同盟体系的“互补性”叙事

系统叙事描述的是一个复杂系统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和互动,本质上呈现的是系统思维的特征。一方面,在美日同盟关系中,智库系统叙事注重分析两国在经济、军事、科技和安全等领域的互补优势,指出双方合作的巨大潜力。通过强调这种互补性,智库叙事为美日同盟的维持与扩展提供了理论支撑,揭示了利益平衡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尽管美日同盟在安全领域合作紧密,但在贸易和经济领域却存在竞争。面对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局面,美国主流智库通过系统叙事为两国调整和优化合作战略机制,为保持同盟的稳定性提供合法依据。

一是阐释美日合作中的薄弱环节,为美国拓展在亚太区域的关键利益提供智力和舆论支持。例如,2022 年 11 月 7 日,布鲁金斯学会和美国笹川和平基金会组织了一个专家小组,讨论印太地区经济安全的趋势及其意义,经济安全被提上美日合作的重要议程之中。2024 年 4 月,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发布报告《2024 年美日迈向一体化同盟》,强调在拜登政府的领导下,美国一直致力于加强同盟和伙伴关系,但未能推进经济议程。同月,为推进美日全球伙伴关系,在白宫宣布的几项新的战略举措中,就包括促进经济安全,并强调两国要协调各自的战略,团结一致共同应对未来最紧迫的挑战和机遇。时任日本驻美国大使富田浩司(Koji Tomita)参加赖肖尔中心活动时曾指出当今美日两国需要密切合作的四个主要领域,其中包括加强经济复原力和竞争力。基于系统思维,对薄弱环节的叙事能够弥补叙事结构中的不足,也能够为国家叙事提供有力的补充。经济领域是近年来美国希望推动与日本进一步合作的重要领域,智库的叙事充当了国家话语先行者和阐释者的作用,能够促进两国经济议程的进程。

二是阐释区域安全结构的平衡,为加强美日军事联盟提供空间结构的合理化表达。美国主流智库通常从系统叙事中空间结构的安全性与平衡性出发,为美国驻日军事力量的维持与调整提供合理化分析。例如,赖肖尔中心提出:“冲绳具有独特的地缘战略价值,对于维护海上自由至关重要,美国在这里长期的军事存在并不会加剧地区军事紧张局势,反而是中国海军和空军能力的不断增强威胁地区安全”。再如,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的报告指出,美日安全关系的运作遵循两个基本原则:美国将保卫日本及其管辖区域,日本将为远东美军提供安全的基地和设施。总之,美国主流智库从地理位置、能力水平以及安全设施等维度,以空间结构、能力结构和物质结构的互补性配置为话语切入点,有效阐明维持美日同盟体系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三是阐释美日同盟体系扩张的依据,为美日同盟向全球伙伴关系转型提供智库认知塑造路径。近年来,美国智库对美日同盟关系的战略叙事更强调美日同盟一体化,主张扩大同盟体系,共同应对区域挑战。例如,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认为,“日本不断加强防御能力,已经成为一个更有能力的军事伙伴,华盛顿和东京需要建 立 新 的 结 构 来 支 持 一 个 更 强 有 力 的 美 日 联盟。”兰德智库研究人员杰弗里·霍农(Jeffrey W.Hornung)认为,2024 年 4 月,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对美进行国事访问,标志着美日同盟进入全球伙伴关系阶段。智库以日本防御能力增强为论据,加强同盟一体化为论点,从而合理化美日同盟体系的全球扩张。智库的互补性叙事体现在,美国对美日同盟体系的重塑的重要原因是日本成为更有能力的军事伙伴,这也预设了这样的结论:体系和结构的匹配与调适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

(二)身份叙事层面:塑造美日同盟体系的“认同性”叙事

身份叙事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建构过程,叙事主体利用物质的和象征性的力量建构身份意义,形成利益集团的身份属性特征。通过身份叙事,可以更好地理解个体的自我认同、主体间的社会互动和文化传承。个体或集体的身份构建,通常围绕共同的历史、文化、价值观或敌人形象而建立。美国主流智库对美日同盟的身份叙事主要集中在塑造美日同盟体系的认同性叙事,即对民主价值观的认同,对美国领导者地位的认同,以及对威胁者叙事的取向认同。

第一,价值认同方面,智库战略叙事强调美日两国价值认同的重要性。多个智库研究报告均提及美日同盟的价值观基石,这种叙事不仅凸显了两国在意识形态上的一致性,也为双方在面对共同挑战时提供了道德和理念上的支持。通过这种方式,智库为公众提供了一个连贯的叙事框架,使美日同盟不仅是一种军事上的联盟,而是一种深植于共同价值观和历史经验的伙伴关系。例如,赖肖尔中心作为一个高校智库,一贯重视以价值观认同为核心的美日关系建构,对历史和价值观的研究较为深入,对维持和扩展美日同盟关系起到重要的凝聚和推动作用。2022 年1 月,日本前首相海部俊树去世,对此,美国兰德智库的杰弗里·霍尔农在美国最重要的政治网站“国会山”(The Hill)发表评论文章,称他为“帮助改变美日关系的总理”。该新闻同时还在其他媒体平台传播。在价值认同方面,美国智库以政治为主线,以情感记忆为依托,以民主价值观为核心的方式勾起美国精英阶层和民众对美日同盟关系的历史记忆。在战略叙事框架上,智库叙事融合新闻叙事、专家叙事以及国家叙事等多种元素,实现价值认同的主体间对话,共同建构同盟的价值“同一性”。

第二,霸权认同方面,智库战略叙事建构外部威胁,促进美日两国安全共同体的集体身份认同。美国主流智库通过建构“威胁者”“保护者”和“需要保护者”三个形象,为美日“霸权同盟”或“战争同盟”体系提供身份认同基础。例如,肖尔中心每年出版一本关于美日关系的《年鉴》,被认为是对美日双边关系研究持续出版时间最长的核心成果。2023 年《年鉴》首次提及中国在亚太地区所谓的“战略挑战”,呼应拜登政府关于中国的崛起是一个“步步逼近的挑战”和对国际和平的“重大长期的安全威胁”的腔调,并称日本政府意识到北京有意在地缘政治冲突期间利用经济相互依存作为武器来惩罚日本企业。日本被塑造成需要保护的弱者角色,字里行间透露日本对太空力量悬殊可能带来的安全威胁的忧虑。霸权话语嵌入到智库知识话语体系之中,增强了对加强美日同盟集体身份的认同感。

(三)问题叙事层面:投射美日同盟议程的“概念性”叙事

智库的思想产品从进入议程设置到对具体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和行动策略是一个概念投射的过程。随着国际舆论环境和话语权争夺的复杂性增强,传统的线性议程叙事模式很难进入主流话语体系。新的叙事转向是对问题的概念化,通过“概念”塑造与投射方式使智库思想融入话语体系,形成问题议程设置和认知基础。康德认为,一切知识都要求有一个概念,不论这概念如何不完满、如何模糊,但概念按照其形式,任何时候都是某种共相的东西,它被当成一种规则。本质上,智库问题叙事的概念性叙事,是对叙事对象和叙事内容之间的关系的概括和提炼,是对叙事对象概念统一性的深刻认知。美国主流智库善于从问题的属性特征出发,建构“概念性”叙事,以定义、规则、投射到问题议程的设置实现问题叙事可能带来的释义、释疑和造势的功能。主流智库对美日同盟的传统问题叙事主要集中于解决地区安全问题、经济稳定、卫生安全、能源问题等领域;对于新兴领域的问题叙事主要有数字安全、网络安全、太空探索和人工智能等议题。整体来看,主流智库投射概念性叙事的策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对新兴领域概念的阐释与延伸,在政策领域助力叙事的形成和问题的投射。2019 年10 月 7 日,美日签署的《美日数字贸易协定》(U.S.-Japan Digital Trade Agreement)确 立 了 这 一 领域的高标准规则,表明两国意在全球数字贸易规则制定方面继续发挥主导作用。2021 年,兰德智库研究人员认为,加密货币应被加入美日数字贸易协定。数字贸易已成为国际贸易规则中的一个关键问题,美国一直是这一问题的主要倡导者。拜登政府在亚太地区的经济政策重点是推行经济联盟外交,吸引盟友参与关键技术的开发,提高全球价值链的可持续性。而日本正是美国获得技术转让控制权、加强全球价值链的关键合作伙伴。在《美日数字贸易》签订之初,加密货币没有被纳入其中。随着网络科技及区块链技术在贸易领域的迅速发展,拜登政府开始考虑制定更符合美国利益的新的数字贸易规则和规范。兰德智库的提议在促进数字贸易议程拓展方面起到概念投射的作用,可以被视为国家话语的智库叙事,对贸易和政策领域的投射是新的“数字贸易”概念,而新的“贸易协定”是概念投射要达到的政策目标。

第二,对传统领域关系的阐释与延伸,投射传统概念的新阐释,提升战略调整的合法性。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认为,日本最新的国家安全和国防战略承诺大幅增加了国防开支,体现“矛”和“盾”分工的演变,标志着日本防卫从潜在威慑力转向实战能力的范式转变。其借用“矛”和“盾”的概念说明进攻与防御的辩证关系,清晰阐明日本安全政策范式的转变以及美日同盟战略的调整方向。传统领域问题叙事的难度在于难以进入新的政策议程,而智库叙事中的新阐释或新修辞有助于传统领域的概念性重构,以引起新的关注。

第三,对美日同盟概念框架的强化与扩展,迎合美日两国在区域盟友网络的传播与行动需求。除与盟友的直接合作外,美日两国还利用自由开放的印度洋—太平洋战略(FOIP)的话语构建和扩展其联盟网络。FOIP 是一种地区参与的概念框架,由安倍晋三政府在 2016 年首次提出。随后,美国不仅采用了这一概念,而且寻求在维持该秩序的区域国家中传播。例如,2024 年 3 月1 日,兰德智库、洛杉矶日本之家和洛杉矶日本总领事馆联合主办的公开会议,使公众了解华盛顿和东京在自由开放的印太战略体系中面临的关键问题。这一概念叙事推动塑造了印度洋—太平洋地区区域秩序话语,并被广泛用于构建推进联盟全球安全愿景的实践框架。

综上,美国智库对美日同盟关系的战略叙事是一个系统性、认同性和概念化的过程。在国家、区域和社会环境中,智库战略叙事主体对叙事对象不断建构、传播、重塑与反馈,成为国家战略叙事的重要组成。

四、对我国智库战略叙事建构的启示

战略叙事并不是简单地用一种观点取代另一种观点。权力实践过程中,文化价值、身份认同和概念框架成为重要的权力分配衡量要素。在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背景下,我国新型智库建设取得一定的成就,尤其在传播建设方面。然而,“作为美国政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美国智库已成为其话语叙事、维系国际话语权的政策工具,对此中国必须高度警惕、充分认知并争取有效反制”。面对西方多维度的霸权话语体系,我国智库在更加隐形与微观的传播与叙事机理以及策略方面还需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本文试图为应对美国主流智库的战略叙事攻势提供思路,也为我国智库讲好中国故事提供更具学理性的参考。

(一)研究和应用互补性系统叙事

系统叙事体现对叙事对象的整体与部分、集体与个体的全面认识。在叙事内容与策略的选择与调适过程中,只有对叙事要素全面把握,才可能形成较为有效的互补性叙事,在思维逻辑上形成转变,突破线性传播的藩篱。叙事主体要在对叙事对象充分理解和对叙事目的全面权衡之后形成实践规划。对我国而言,首先,服务国家战略发展是我国智库战略叙事的最高目标。其应当与国家战略叙事形成对话与补充,在深入研究我国国家战略发展和规划的基础上,形成世界、区域、国家和社区等互补性叙事布局。例如,智库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叙事,可以从区域经济发展的整合性,以及中国与邻国经济的互补性叙事出发,阐述“一带一路”在促进区域发展、国际合作和地区稳定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其次,在安全体系方面,智库不仅要研究对大国的战略叙事,也要关注对中小国家的战略叙事,这对破解美国部分智库对中国的舆论围堵有所裨益。其要在地理、人文、安全和发展等领域深入探索国家间的互补、互利的纽带关系,形成科学、合理连贯性的叙事逻辑。最后,要优化和完善我国智库战略叙事的合作机制,通过整合跨区域、跨部门和跨领域的叙事者,以形成视角多元、科学合理的系统叙事。

(二)融入和传播认同性身份叙事

正如前文所述,文化与身份认同是同盟维系的隐形基础,因而身份叙事也是优化国际传播方式的重要内容。一是我国智库在战略传播过程中,可从文化比较与传播的视角,借助新媒介的技术优势,强调与区域国家、全球南方构建共同的文化身份,凸显区域和国家价值观中的“同”,为加强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团结与合作提供更加丰富多维的话语支持。二是我国智库战略叙事需全面探析破解西方“中国威胁论”的叙事策略,以故事为主线,以文化为底蕴形成国家之外的叙事场景。值得注意的是,智库战略传播不应仅限于政治、安全、军事等领域,应该形成我国智库战略叙事的独特特征,在中美以及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扩展文化对话空间。三是身份的认同是一个过程,在不断地交流与互动中,智库战略叙事也需要动态调整叙事主体、内容和策略。同时,还需认识到,美国主流智库是美国精英阶层观点的体现,但并不能代表美国的国家身份。因此,在身份的认同性建构层面,智库一方面要加强与美国及我国周边国家的智库交流,扩大智库以对国家和区域安全与发展的共识,另一方面要提高智库专家的权威性与象征力,探索文化认同的个体认同路径,由此提高国家身份的认同度。

(三)建构和投射概念性问题叙事

国际关系领域涉及的问题高度复杂敏感。智库打造的概念性叙事及框架能够提供更加清晰简化的叙事路径,有利于受众理解与接受,其提出的具体解决方案和行动计划也更容易得到采纳和实施。一是智库对重要和热点问题要主动设置话题,通过智库内专家、智库外专家、政府官员以及相关合作机构等,推动多元对话与概念传播。二是我国智库可以在概念提炼与叙事机制方面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现象是无穷无尽的,而现象之上的抽象概念具有较高的区分性、代表性和普适性。“核心概念”能够引领智库叙事和智库实践。三是概念投射的手段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媒介。在数字时代,媒介对智库战略叙事的概念投射,使叙事的理解和接受更趋多元、多向与多维。因此,智库需加强在媒介融合的语境中,拓展概念性问题叙事的生产与传播。

美国主流智库对美日同盟的战略叙事,体现美国对亚太区域战略维护和巩固的软力量和软渗透。未来,随着美国亚太区域战略向印太区域与全球的拓展,美国主流智库在美日同盟关系的叙事中可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为美国在区域和世界霸权话语体系建构中提供有力智力支撑。微观叙事与宏观战略相结合,是未来大国间话语竞争的重要手段。总之,美国智库对美日同盟的战略叙事策略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我国智库战略叙事的路径,也为洞悉同盟叙事提供了一个解读的视角。我方需要加强对美国非国家行为体的叙事分析,全面把握美国在亚太区域及世界的话语与叙事机制;同时,不断优化我国智库的战略叙事机制,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国家战略,提升我国的区域和国家话语权。

 

本文注释、参考文献略

作者:

李静,国防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王 波,国防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美国研究中心主任

来源:《思想理论战线》2024年第4期

    进入专题: 美日同盟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大国关系与国际格局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8035.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