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明:面对经典我们应有的态度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4217 次 更新时间:2024-07-29 10:27

进入专题: 经典  

唐文明 (进入专栏)  

 

前面丁耘老师所讲的观点已经非常精辟且深入,从一开始就在较高层次上充分阐述了这个主题。我想就“博雅”这个名称进行必要的辩护。“博雅”在汉语中的含义是“博而能雅”,雅是正的意思。这与熊林老师所强调的成为自由的人的理念如出一辙,但更具有中国化的色彩。在此讨论以下几点。

第一,对于“经典”这一概念进行分析。到底什么是经典?为何某些作品能成为经典,而有些则不能,其中有何奥妙?简单来说,一个作品成为经典,或者说它的经典化,往往需要经历一个过程,这个过程肯定是个历史事件,并且往往与学科和制度紧密相连。例如,柏拉图学园的出现,教会、神学院以及圣经的流传,都与经典的形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经典首先是在历史长河中凭借自身的魅力取得了成功,并流传至今。这种魅力靠的肯定不是强力,不是源于权力、暴力或政治,而是依赖它自身的吸引力。许多人不约而同地被它所吸引,自愿追随并传承下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经典作品所展现的魅力是不容忽视的。丁耘老师从文明起源的高度分析了经典的意义,而熊林老师则从个人人格教育的角度阐述了经典的意义。可以说这两方面对于理解经典的魅力都至关重要。所以在历史上,经典变成经典,它一定是和个人的人格教育与整个文明的形成都有很大关系。

但是我们需要进一步追问,任何在历史上被人们推崇的东西都能成为经典吗?显然,答案并非如此。否则经典的形成就好像传销,因为大家都传,所以它就变成了最重要的。在各种宗教传统中,往往诉诸神圣性来确定经典的权威性,来理解经典的意义。因此,如果涉及此类经典,除了强调经典的历史性价值,还应关注经典的神圣性宣称。

第二,熊林老师一开始就提及了通识教育,特别是其与博雅教育的相似性。我认为需要进一步明确的是,博雅学院或博雅教育的初衷是致力于人格教育,这与专业领域的教育不同。例如,有人在博雅学院接受教育,目的是以后做高深的研究,而有人通过博雅教育来阅读经典,则是为了塑造自己的人格。这是两个非常不同的目标。简单来说,专业研究不同于博雅教育。因此,需要区分这两者。

第三,也是我最想讲的一个问题,即,在我们的思想中我们应当以何种态度面对经典。这里尤其指那些被认为具有神圣性的经典,比如儒教经典。这个问题是与思想的权威性问题关联在一起的,因而问题就可以转换成,关联于承认或不承认经典的神圣性,如何理解思想的权威性?这也是我们经常被问到的问题,尤其是有人对经典的权威性提出看似合理的质疑时。

简而言之,我认为思想的权威性应当包括四个方面,即经验、理性、经典和历史。一方面,我们必须考虑到自身的经验和理性。这都是我们作为一个当下实际生活着的人必须看重的。经验关系到我们从实际生活中获得的认知,理性则是我们处理信息和作出决策的思维方式。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看重经典和历史的意义。这是因为人本身就是历史性的存在者,而经典,尤其是被认信为具有神圣性的经典,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我们的历史。经典代表着文化和知识的传承,而历史则是我们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的宝库。将这两方面结合起来,我们就能得到对待经典的一个正确态度,简而言之,就是经典与时代的互动。以经验为出发点,与经典进行对话,我们可以发现经典是鲜活的,其中的某些部分有助于我们理解自己的生活,或许也能揭示我们自身理解上的不足之处。这种对话可能让我们对经典产生怀疑或无法接受其中的某些观点。但无论如何,我们应该用自己的经验和观点去与经典产生互动,包括批判性的思考。然而,批判性思考不应成为一种毫无根基的、一味的否定姿态。那并不是面向实际生活经验的正确姿态,反而是在虚无主义蛊惑下产生的一种糟糕的做法。

与此相关,如果你拥有对于实际生活经验的根基的领会,那么,你的理性就会有界限、有分寸。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反思不能过度,有些反思是没有教养的表现。没有反思是很大的问题,但现代社会的另一个问题则是反思过度,从而失去了理解上的中道。因此,我们需要正确、恰当地运用理性进行分析和批判,这是必不可少的。而这也意味着理性本身不能单独运作,需要与经验一道并关联于经典与历史等因素。

经典既然是经典,那就意味着具有某种基于信仰或来自历史的权威性。因而这里所说的历史,可以特指经典的历史。经典既然是经典,它的历史就一定是发挥了重要作用的,而且在每个时代都有对经典的不同解读,这些解读与经典的历史紧密相连。因此,每个时代都应该向经典学习,尤其是当我们认定它们是经典时。如果我们不将其视为经典,那么它们就只是一般的书籍,甚至可能被视为垃圾。既然我们认为它是经典,那么我们就应该向它学习。

反过来说,经典也应该且能够向每个时代学习。我们当前所处的时代是前所未有的,这是一个全人类共同面对的新的时代。在这个新的场景下,经典在被解释的过程中也需要充分考虑时代的因素,同时也必须重视经典解释的历史。一方面,通过经典解释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类似或相关的经验已经被人们探讨过;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完全脱离经典的历史来解读经典。通过经典与时代的这种有来有往的互动,从近处说,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处境与问题,并找到解决的方向和路径;从远处说,我们的文明能够得到不断更新,我们的经典将会给后人呈现更丰富的内涵。

【引用格式】唐文明:《面对经典我们应有的态度》,《新文科教育研究》2024年第2期,第118-120页。

进入 唐文明 的专栏     进入专题: 经典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哲学演讲稿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3201.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