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后凯:如何走好新时代乡村振兴之路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023 次 更新时间:2024-06-17 23:37

进入专题: 乡村振兴战略  

魏后凯 (进入专栏)  

摘要:中国能否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能否如期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根据当前中国国情和发展阶段变化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在人民日益向往美好生活的新时代,我们所需要的乡村振兴不单纯是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振兴,而是既包括经济、社会和文化振兴,也包括治理体系创新和生态文明进步在内的全面振兴。城市与乡村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融合、互促共荣的生命共同体。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防止农村凋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在实施这一战略的过程中,需要破解人才短缺、资金不足和农民增收难三大难题。

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 并把它列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坚定实施的七大战略之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 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一项基础性工程。

为什么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重要科学判断。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实践, 我国经济社会获得了持续快速发展, 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生产落后的状况。到2016年, 我国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 达到8127美元, 处于世界银行划分的上中等收入经济的中间水平, 其中, 天津、北京、上海超过1.7万美元, 江苏超过1.4万美元, 已稳定进入高收入经济行列。同时, 我国工业化进程快速推进, 目前已经整体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城镇化水平显著提升, 2016年全国城镇化率达57.4%, 已经稳定进入城镇化中期快速推进的减速阶段。

进入新时代, 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我国面临的主要问题不再是生产落后而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这种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体现在诸多方面, 但主要集中体现在乡村发展方面。我国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是不平衡的发展的突出表现。自2009年以来, 尽管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在持续縮小, 但直到2016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仍然高达2.72:1, 仍高于改革开放初期的水平, 更远高于1983年的水平。目前, 中国依然是世界上城乡差距较大的国家之一。2016年, 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仅有城镇居民的36.8%。同时, 农村发展严重滞后也是最大的发展不充分。农村地区不仅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低,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也十分薄弱, 尤其在一些贫困地区, 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仍相当艰苦。在当前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农村地区已经成为全面小康的最大短板;而在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 农业现代化始终是一条短腿, 农村现代化则是薄弱环节。因此,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将是加快破解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难题的重要举措和根本途径。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促进农村全面发展和繁荣, 使广大农村居民能够与全国人民一道同步实现小康, 最终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和农业农村现代化, 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新时代, 中国能否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能否如期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地区。2016年, 我国仍有5.9亿人口常住在乡村。即使到2050年, 中国城镇化达到较高的水平, 城镇化率接近“天花板”, 但仍将有相当数量的人口常住在乡村。据联合国经社理事会人口局的预测, 到2035年和2050年中国城镇化率将分别达到71.1%和75.8%, 届时乡村常住人口将分别达到4.19亿和3.35亿。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乡村人口的小康和农业农村现代化问题, 那么中国的小康和现代化将是不全面的。

城市与乡村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融合、互促共荣的生命共同体。城市的发展和繁荣绝不能建立在乡村衰败的基础上, 城乡共荣是实现全面小康和全面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其最终目标就是要全面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文化振兴和生态文明进步, 建设繁荣富强、宜居美丽的现代化新乡村。因此, 在新时代, 要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推动农村大发展、大繁荣, 全面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将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需要下大力气分阶段扎实推进。从总体上看,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体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 从现在起到2025年, 力争用8年左右的时间, 建成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新乡村;第二步, 从2026年到2035年, 再用10年左右的时间, 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城乡差距大幅度縮小;第三步, 从2036年到2050年, 再用15年左右的时间, 全面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将我国建成为农业现代化强国。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突出重点

所谓乡村振兴, 就是通过大力发展, 使乡村逐步兴盛和繁荣起来。在人民日益向往美好生活的新时代, 我们所需要的乡村振兴不单纯是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振兴, 而是既包括经济、社会和文化振兴, 也包括治理体系创新和生态文明进步在内的全面振兴。因此, 乡村振兴是一个综合的概念, 其内涵十分丰富。当前, 中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 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这次中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 又根据发展阶段的变化和面临的新形势, 确立了新的总要求, 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20字方针。这一总要求内涵更加丰富, 领域更为广泛, 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特征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现阶段,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重点是按照中央提出的总要求, 扎实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推动产业振兴。乡村振兴的核心和关键是产业振兴。产业兴旺, 则经济兴旺。如果缺乏产业支撑, 或者产业凋敝, 乡村振兴将成为空中楼阁。加快振兴农村产业, 首先要坚守耕地红线, 严格划定和永久保护基本农田, 谨防借“改革”“振兴”之名, 违法占用甚至非法批准占用耕地和基本农田, 大搞“非粮化”“非农化”, 由此影响国家粮食安全。其次, 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 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 优化农业供给结构、质量和效率, 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第三, 充分挖掘和拓展农业的多维功能, 促进农业产业链条的前后向延伸和农业与二三产业尤其是手工艺品、文化、旅游、康养、电商等产业的深度融合, 着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农村新兴服务业。

二是优化人居环境。按照生态宜居的要求, 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建设功能完备、服务配套、美丽宜居的新乡村, 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前提。应当注意的是,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 一定要考虑到未来农村人口的城镇化趋势, 实行城乡统筹规划和科学布局。为此, 要从城乡融合和一体化的视角, 大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实行数量与质量并重, 在进一步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数量的基础上, 着力改善供给结构, 提高供给效率和质量;按照全面小康的要求和更高的标准, 加强农村生态建设和环境综合治理, 尤其要加大农村面源污染、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力度。

三是促进乡村文明。振兴和繁荣乡村文化, 促进乡村文明, 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根基。如果乡村文化衰败, 不文明乱象滋生, 即使一时产业旺盛, 也难以获得持续的繁荣。要全面振兴乡村, 还应按照乡风文明的要求, 加强村风民俗和乡村道德建设, 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传承和弘扬农村传统优秀文化, 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促进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 实现乡村文化振兴。

四是强化乡村治理。乡村治理现代化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近年来, 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发生的深刻变化, 给乡村治理机制创新带来多方面挑战。在新形势下, 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 进一步完善村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机制, 充分发挥村规民约的教育、引导、约束、惩戒作用, 加快推进乡村治理法治化, 依法保障农民权益, 建立更加公正有效、多元共治的新型乡村治理体系, 将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

五是改善农民生活。生活富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标志。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就是要通过乡村经济振兴和强农惠农富农政策, 不断提高农民收入和消费水平, 进一步增进农民福祉, 大幅度提升农民生活品质, 使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更加充实。生活富裕的核心是农民增收问题。从乡村振兴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 农民增收的源泉应该来自于农业和农村, 而不是农业农村之外的城市产业支撑。因此, 未来农民的增收要在进一步减少农民数量的基础上, 通过农村产业振兴和资源激活, 逐步建立一个可持续的农业农村导向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

振兴乡村需要破解三大难题

据我们研究, 在2033年之前, 我国仍将处于城镇化快速推进的时期。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 农村人口将继续向城镇大规模迁移, 这是一个不阻挡的历史趋势。在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下, 大量农村青年甚至整户迁往城市, 带来了农村人口老龄化和村庄“空心化”, 如果缺乏强有力的有效措施, 很容易导致农村凋敝甚至衰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就是要防止农村凋敝, 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在实施这一战略的过程中, 需要破解人才短缺、资金不足和农民增收难三大难题。

首先, 要破解乡村人才短缺的难题。近年来,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 大批有知识、有文化的农村年青人不断向城镇迁移, 农村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2015年, 全国乡村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高达12.0%, 分别比城市和镇高2.8个和2.6个百分点。农民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也远不能适应乡村振兴的需要。2015年, 全国乡村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仅有7.7年, 文盲人口占1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高达8.6%。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急需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爱农村的实用型人才, 尤其是现代农业、农产品加工、公共服务、公共管理、新兴服务业等领域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因此, 如何采取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 加快培养和吸引各种急需人才, 将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亟待破解的难题所在。

其次, 要破解建设资金不足的难题。目前, 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还严重滞后, 远不能适应农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2016年末, 我国仍有31.3%的行政村未实行集中供水, 有80%的行政村未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 有35%的行政村未对生活垃圾进行处理。农村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也不能满足需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从产业振兴、文化发展到人居环境改善, 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而农村自我积累能力有限, 投融资渠道不畅, 资金有效供给严重不足。2016年, 虽然我国仍有42.6%的人口常住在乡村, 但农户和农林牧渔业投资仅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5.7%。大力促进乡村振兴, 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把政府掌控的各种公共资源优先投向农业农村。然而, 在当前全国经济增速逐步放缓, 政府财政支出压力日益加大并呈刚性增长的情况下, 单纯依靠政府资金只能是杯水车薪。因此, 能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 撬动社会资本尤其是城市资本大规模进入, 将成为乡村振兴的难点所在。

第三, 要破解农民持续增收的难题。近年来, 虽然我国农民收入增长持续多年快于城镇居民, 但应该看到, 农民增收越来越依靠工资性收入, 尤其是外出打工的工资性收入, 农业和财产性收入对农民增收的贡献较低。2014~2016年, 全国第一产业净收入对农民增收的贡献只有14.7%, 财产净收入的贡献率只有2.6%, 而工资性收入的贡献率高达46.7%。显然, 这种建立在农业农村之外的城市导向型农民增收模式是难以持续的, 而且很容易导致农村的凋敝和衰败。随着发展阶段和国内环境的变化, 目前支撑农民增收的务农、务工这两大传统动力已经逐渐减弱, 而转移净收入也将会受到“天花板”的制约, 未来农民增收的难度日益加大。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增收问题, 首先应该依靠新型城镇化大规模地减少农民。在此基础上, 如何通过加快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和激活农村资源等多元化措施, 建立农业农村导向型的农民持续增收长效机制, 将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破解的第三个难题所在。

多措并举促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 涉及到农村经济、社会、文化以及乡村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各个领域。在新形势下, 要全面促进乡村振兴, 必须实行多措并举, 充分调动全社会资源和力量, 全面激活要素、主体和市场, 从而激发农村发展的活力和新动能。

一是切实做好乡村振兴规划。促进乡村振兴, 规划必须先行。建议由有关部门牵头, 尽快组织编制《全国乡村振兴规划》, 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总体部署和安排, 明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指导原则、总体要求、发展目标和实施阶段, 提出促进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实现路径、支持政策和保障措施。该规划的期限可以考虑设为2018~2025年, 远景目标可展望到2035年和2050年。各级地方政府也需要从本地实际出发, 抓住重点难点, 找准突破口, 制定科学的乡村振兴规划或实施方案。

二是研究制定乡村振兴的标准。设计科学合理、适宜可行的乡村振兴标准和指标体系, 是乡村振兴战略能否得到有效实施的重要前提。如果标准定的过高, 投入量过大, 近中期将不易见效;如果标准定的过低, 将难以解决根本问题, 达不到真正振兴的效果。建议有关部门尽快组织研究力量, 汇集相关领域人员,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 研究制定符合我国现阶段实际的乡村振兴标准和指标体系, 作为各地实践和评价的依据。

三是实行差别化的推进策略。我国乡村地域辽阔, 村庄数量众多, 各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特点千差万别, 发展水平更是十分悬殊。截至2015年, 我国有54.21万个行政村、264.46万个自然村, 村庄户籍人口高达7.65亿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一定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要针对城郊型、平原型、山区型、边境型等不同类型村庄, 并根据其发展水平和所处的地理位置, 实行差别化的政策和推进策略, 鼓励各地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乡村振兴模式。同时, 要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先行先试、超前探索, 率先实现乡村振兴, 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和标杆作用。当前, 可以考虑在不同类型地区以乡镇为单位建立一批国家级乡村振兴示范区。每个示范区要从本地实际出发, 突出重点和特色, 编制好科学的振兴规划和实施方案。此外, 还要及时总结各地经验, 加强交流和推广示范。

四是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促进乡村振兴, 需要各级政府在资金和政策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当前, 可以考虑设立中央财政乡村振兴专项资金, 重点支持乡村公共设施、公共服务、乡村文化建设、生态环境治理以及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鼓励各地建立乡村振兴产业引导基金, 重点支持乡村产业振兴和创新创业, 引导乡村新兴产业发展, 中央财政可以给予一定补助。同时, 要集中力量开展村镇生活污水治理行动, 因地制宜采取多元化建设模式, 加强农村污水治理。要实施农村优秀民俗文化抢救、保护工程, 高度重视农村古村落、老建筑的保护, 把乡村文化、地方文化融入村镇规划和村镇风貌中, 建设一批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传统文化示范村。

五是引导全社会参与乡村振兴。振兴乡村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 要广泛引导全社会资源和各方力量参与乡村建设。要组织开展乡村振兴科技行动, 加大科技普及和推广力度, 鼓励和引导科技人员下乡, 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同时, 要加强农村干部、农民和新型主体培训, 鼓励大学生和城市各类人才下乡创业, 大力支持“城归”群体和外出农民工回乡创业就业, 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作用, 引导社会民间资本和外商投资进入, 广泛参与乡村振兴。大力发展农村普惠金融, 鼓励各金融机构创新模式, 为乡村振兴提供金融支持和服务。

转自: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8年03期

进入 魏后凯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乡村振兴战略  

本文责编:chendongdong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农业与资源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2597.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