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暑期档各式大片的夹击下,纪录片《南京》夹缝里求生存。目前该片仅在北京、上海等城市上映,其生存状况不容乐观。据了解,《南京》在北京投放了20个拷贝,放映时间多为早上和下午的非黄金时段。上映后,虽然观众给出一致好评,但其上座率却一直不佳,甚至出现过单场次零票房的情况。
因此有影院负责人认为,在大片密集度极高的暑期档,《南京》将被大部分影院下档,其真正的上映时间仅为4天。但在我看来,即便现在的影院已经完全市场化了,影院要通过票房赚钱,要靠大片的支撑,我仍然要为《南京》被票房击伤而悲伤。
一部外国人拍的影片《南京》本不应该在中国遭到如此待遇的。因为,《南京》是一部真实记录日本人在二战侵华期间野蛮屠杀中国人的影片;而且,《南京》是在“七七事变”70周年纪念日这一期间上映的。70年前的7月7日,侵华日军炮轰宛平县城、进攻卢沟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这一天既是国难日也是中国军民奋起反抗日军侵略的纪念日。中国人永远不应该忘记这一天。但就是在这一特定时期上映的一部真实记录南京大屠杀的纪录片,却在中国遭遇了票房“滑铁卢”,这不能不令人感到悲哀。
对比一下犹太人是怎样牢记大屠杀是很能说明问题的。
“南京大屠杀”和“纳粹屠犹”是人类文明史上发生的两件极其残忍的暴行。然而,“纳粹屠犹”几乎成为全世界人所共知的纳粹残暴的罪证,而“南京大屠杀”在中国以外的国家却少有人知。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应该说主要与犹太人对大屠杀的刻骨铭心的纪念方式有直接关系。
以色列在建国之始的1951年,就通过法令设立了“大屠杀纪念日”。每年当这一纪念日来临时,以色列的电视广播会停止一切娱乐节目,全国娱乐性服务设施关门歇业。这一天是举国哀悼的时刻,汽笛声响彻整个国家,人们会停止手中的一切工作,行驶中的车辆会及时停下,乘车人会跳下汽车,肃立默哀。此外,犹太人还在本国和世界各地建立“大屠杀纪念馆”或“大屠杀纪念中心”,这样的纪念馆现在几乎遍布欧洲每个国家。犹太人在铭记大屠杀问题上的做法还包括,用文学和影视作品反映大屠杀,设立各种大屠杀纪念和研究基金等。我们大家所熟知的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单》就是纪念大屠杀的杰出影片。战后的60多年历史证明:犹太人通过对大屠杀的各种纪念,最大限度地保持了人们对大屠杀的记忆。
与犹太人相比,我们遭受的二战苦难不比他们轻,我们在二战中牺牲的人不比他们少,但我们对二战的纪念与他们相比实在令人汗颜。列宁的名言耳熟能详:“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但我们在全民娱乐化的今天,能记住的“过去”还有多少?关于抗战的一切我们还能回忆起多少?每年的二战纪念日,在国际舞台上为什么中国人的声音那么稀少?我们关于二战的影视及其他文艺作品有几部是拿得出手的?
《南京》在内地只放映4天就下档了,《变形金刚》接着闪亮登场了。美国人的《变形金刚》肯定又会形成国人的一次集体大狂欢,其票房收入也是可以预期的高涨。这两部电影的冰火两重天值得今天的国人们深思,《南京》被票房“击伤”究竟是谁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