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是在我国改革开放新的重要关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代。十余年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我国经济结构深入调整,经济转型卓有成效,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稳步落实,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推进奠定了政治、经济、社会、民生基础。
纵观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我国曾经面临极其复杂的国内外现实问题,党通过“改革”的“关键一招”破解了各种阻碍我国经济发展的障碍,打开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局面。2024年4月30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
当前,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面临新的现实问题和新的急迫需求,迫切需要党和国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打开新的局面。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好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必然要求,是应对重大风险挑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行稳致远的必然要求,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的必然要求,是解决大党独有难题、建设更加坚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必然要求。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会研究和布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顺应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律,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竞争力,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总而言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布局全面深化改革的延续和推进,是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在新时代的一以贯之和创新发展,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时代呼唤。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突出重点难点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要从现实需要出发,从最紧迫的事情抓起。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聚焦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和紧迫问题,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的原则,围绕着“现实需要和最紧迫的事情”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要坚持和发展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和推动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就具体领域改革而言,新一轮的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城乡融合体制改革、开放体制改革等领域改革是“现实需要和最紧迫的事情”。这些领域的改革关乎我国经济发展的全局,关乎中国式现代化的整体布局,是我国改革的重点方向。
新一轮的财税体制改革应该在高质量发展的框架下进行系统谋划,要立足于我国所面临的人口规模巨大、老龄化程度加深、国际形势错综复杂等现状,把握好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和调整力度,统筹好整个财政资源,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现代化的发展全局。金融体制改革要找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切入口、着力点,加大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服务于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全局。同时,金融体制改革要把促进投融资动态平衡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大力推进投资端改革,壮大“耐心资本”,要制定实施金融市场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行动方案,加大力度支持乡村振兴、养老托幼、高校就业等薄弱环节和关键技术、核心科技等重点领域。此外,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快形成第三次分配的体制机制。通过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进一步扩大内需,打通经济循环的堵点,构建新发展格局。通过解决“现实需要和最紧迫的事情”,抓住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难点问题,寻找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打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局面。
把握好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构建新型生产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社会活力,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更好相适应。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局来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最根本最紧迫的任务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经济体制改革要围绕着新质生产力和新型生产关系全面铺开。新质生产力体现着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发展的重要特征,是中国经济从粗放型发展模式向创新型发展模式跃迁的一种生产力,代表着人类未来产业的一种生产力,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目标方向。新质生产力关乎我国经济发展的长久大计,关乎我国现代化的发展大局,关乎我国参与世界竞争的战略大局。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新发展阶段最为紧迫的事情。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需要聚焦新质生产力的构成要素,聚焦新质生产力的配套体制机制以及新型生产关系的构建。
在实践中,首先要坚持党对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领导,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和新型生产关系的重要论述,围绕着新质生产力理论布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党领导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聚焦优化人才格局、优化生产要素组合、改革数字生产要素、发展尖端技术等关乎新质生产力加快生成的关键方面。以改革为动力推动新型生产关系构建,通过实现新型生产关系最集中体现的基本经济制度、科研评价体系与人才培养机制等,以此推进新时代社会生产方式系统性、综合性地改善与优化。
此外,发展新质生产力和形成新型生产关系需要在解决实践问题中深化理论创新、推进制度创新,在实践中推动新质生产力理论的完善和发展。调查研究和政策调适是解决实践问题中深化理论创新的关键,也是推进制度创新的关键。从宏观上讲,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各地领导集体充分调查研究,制定试行政策,形成及时反馈机制,在实践中形成正确的认识,推动理论的创新。就具体问题来看,我国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等都需要在充分实践的基础上力戒形式主义,形成正确的经济改革认识,最终形成初步的改革方案,“先立后破”,不断调适改革政策,推动制度实现创新,进而形成推动新质生产力生成的正确实践。
要在全局性、战略性问题上把牢价值导向谋划改革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进一步明确了改革无论改什么、改到哪一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始终不能变,进一步深化改革要始终把牢“人民至上”的价值导向。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把握好社会民生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才能充分认识到“高质量发展”这个新时代硬道理。这是聚焦全局性、战略性问题谋划改革举措的重要主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从人民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瞄准现代化进程中的民生问题,如就业、增收、入学、就医、住房、托幼养老等老百姓急难愁盼的现实问题进行全局性、战略性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促进经济长远发展,同时要保障民生,不能顾此失彼,也绝不能两失,这是改革的底线和原则。民生问题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符合人民发展利益的改革才符合我们改革的初心。要聚焦分配制度改革、落实共同富裕制度、形成和优化养老政策等与人民美好生活直接相关的民生问题。经济以外的其他领域改革应该牢牢把握好民生问题,统筹好经济改革和民生领域的关系,才能从根本上推动经济社会的全局性变革。同时,也只有遵循民生的发展规律,才能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成功落地。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市场经营主体数量”三个重要领域,联结我国经济发展的生产端和消费端,统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民生两大关系,关系我国生产结构和分配制度的互动调整,是中国经济发展基础条件、内生动力和持久活力的重要关注点。这三个重要指标的价值目标符合我国改革开放的前进方向,符合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目标,体现我国改革开放一以贯之的战略要求,契合新发展阶段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方向。进一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需要重点监测和推动“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市场经营主体数量”三个重要领域的高质量发展。增加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扩大内需战略的实施和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市场经营主体的高质量发展能够推动我国形成高水平市场经济,增强市场的活力和韧性,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稳固的经济基础。总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在全局性、战略性问题上把牢价值导向谋划改革举措,统筹好经济发展和社会民生之间的重大关系,聚焦包括“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市场经营主体数量”等在内的经济与民生相统一的重点领域,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保驾护航。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一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