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民:历史学“三大体系”建设与思考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979 次 更新时间:2024-05-29 23:19

进入专题: 历史学  

徐志民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强调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而历史学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有着极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因为“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所以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一个优良传统和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核心要素之一。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需要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类发展历史规律,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因此,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倡导成立中国历史研究院,并在致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的贺信中提出整合历史研究力量,提高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推动相关学科融合发展,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三大体系”,在史学界引起广泛讨论和强烈反响。

建设现状

如何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三大体系”,建设什么样的中国特色历史学“三大体系”,这是新时代中国史学界最为关心的问题。不少史学名家和理论学者参与讨论,各抒己见,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三大体系”贡献学术智慧和力量。乔治忠提出,厘清历史与史学、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等基本概念和学术范畴,是建立中国史学理论学术体系必不可少的起点。吴英认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史学理论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需要理顺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的关系。夏春涛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的成立、学科设置及其历史理论研究的引领作用出发,呼吁加快构建新时代历史理论研究“三大体系”。陈其泰提出新时代中国古代史学科建设,一要以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探索中国历史发展道路;二要打造精品力作,提高学术影响力,进一步推动中华学术走向世界;三要加强理论创新;四要拓展新的研究领域,创新研究方法;五要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的正确方向,发扬严谨扎实、勇于创新的优良学风,为新时代中国古代史学科建设贡献力量。欧阳哲生认为,一个时期以来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建设缺乏理论自觉,过于局限中国近代史时限内的问题研究,甚少打通近代与古代、近代与当代、近代中国与世界的壁垒,强调应站在全球史的制高点上研究中国近代史。马敏从时间、空间、社会维度上思考中国近代史学术话语体系建设,强调术语革命必须借助相应的理论框架才能构建起来。

2023年,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三大体系”研究出现两部著作,相较之前的专题论文式研究有了显著变化。一是郭长刚等著《中国特色历史学话语体系建构》。该书认为中国历史学话语体系包括中国历史学的知识体系、理论体系和话语叙事体系,而要建设中国特色历史学话语体系必须摒弃“西方中心论”的束缚,重构国家与社会的历史学话语叙事,反思民族国家历史叙事和经济史研究的话语体系,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和中国城市史研究“三大体系”。二是徐志民、李政君主编的《中国历史学“三大体系”建设研究》。该书重点选取新时代中国历史学“三大体系”建设的主要研究成果,分为历史理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中国边疆学、世界史等六编,目的是回顾中国特色历史学“三大体系”建设的历程和成就,总结中国特色历史学“三大体系”建设的经验与方法,思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三大体系”的未来与方向。这两部著作是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三大体系”的阶段性成果。

合力推进

中国历史学结合近代以来中国革命斗争、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其学科领域、学术研究、话语表述均发生了巨大变化,为中国特色历史学“三大体系”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具体而言,从传统史学到近代“新史学”,再到马克思主义史学出现和占据主导地位,中国史学界既涌现了不少学术名家、大家,出现了不少承前启后、影响深远的史学成果,也有一些学者积极探讨中国历史学的学科建设、研究范式、话语表述等问题。例如,张海鹏从20世纪80年代讨论中国近代史的“两个过程”问题,90年代又探讨中国近代史的分期问题,21世纪则聚焦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问题,发表了一系列相关成果,为中国近代史“三大体系”建设奠定了学术基础。以习近平总书记“5·17”重要讲话和致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的贺信为标志,中国特色历史学“三大体系”建设从自发走向自觉,形成了中国特色历史学“三大体系”建设高潮。在党和国家相关政策倡导下,无论中国特色历史学“三大体系”建设相关的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数目与质量,还是相关学术论著发表,均蒸蒸日上,中国特色历史学“三大体系”建设逐渐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三大体系”,也离不开相关科研机构的推动和学术期刊的引领。例如,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研究中心,相继于2019年11月召开了“海外中国学研究学科建设”研讨会、2020年11月举办了“中国历史学话语体系建设”学术研讨会、2021年9月参与承办“社科论坛(史学·2021):新时代中国历史学‘三大体系’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2023年4月主办了“中国历史学‘三大体系’建设学术论坛”,且与《史学理论研究》编辑部、历史理论研究所青年工作小组等创设了“中国历史学‘三大体系’与史学期刊建设学术论坛”及相关工作坊,引领并呼应史学界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三大体系”研究热潮。《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等学术期刊纷纷开设中国特色历史学“三大体系”建设相关专栏。《史学理论研究》2024年第2期的“圆桌会议·中国历史学‘三大体系’建设的理论探索”刊发了4篇论文,其中把增强的《中国特色历史学“三大体系”建设的内生动力与外部推力》,分析了社会各界包括期刊界在推进中国特色历史学“三大体系”建设方面的能动作用,值得重视。

学术思考

中国特色历史学“三大体系”建设虽然成绩明显,但也出现一些值得注意的倾向。一是碎片化倾向。除个别论文从中国历史学,或者从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一级学科,乃至从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等若干二级学科出发,研究如何加快构建本级学科的“三大体系”外,不少成果从更为细微的地方史或区域史视角,或者从某个时段的断代史视角,或者从某个领域的专题史视角进行探讨,虽然有助于从具体领域或微观层面深化或丰富中国历史学“三大体系”建设研究,但也提出了中国历史学“三大体系”建设究竟下探到何种层级,以及这些层级的“三大体系”建设与中国历史学“三大体系”建设之间关系的问题。二是虚化或泛化倾向。有的论文通篇研究的是某个具体历史问题,往往只是在标题、前言或结语部分空喊加快中国特色历史学“三大体系”建设,这种现象要不得。三是人为割裂“三大体系”的整体性、系统性。有的文章专门探讨“三大体系”的某一体系,虽然“各个击破”也有其相应的学术意义,但如何更加科学、系统、整体地思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三大体系”更符合其原本含义和现实所需。

总之,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三大体系”,一是坚持唯物史观,科学认识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是相辅相成、相互转化、辩证统一的整体,必须全面建设、一体推进。二是立足中国实际,扎实开展研究,勇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推出原创性理论和独特的叙事模式,提升学术议题设置能力和国际史学话语权。三是持续推进中国特色历史学“三大体系”建设,归根结底就是建构中国历史学自主的知识体系,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史学智慧与力量。

(作者系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进入专题: 历史学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历史学 > 史学理论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1961.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中国社会科学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