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民:当代中国的长期建藏思想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940 次 更新时间:2022-02-06 22:01

进入专题: 西藏   长期建藏   对口援藏   全面建藏  

徐志民  


摘要: 西藏和平解放以来,为改变西藏贫穷落后的面貌和实现西藏与内地的共同繁荣发展,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与中国西藏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放弃了进藏部队“三年一换,以励士气”的最初设想,逐渐确立了扎根西藏、边疆为家的长期建藏思想。改革开放后,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中央提出“加快西藏发展”、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逐渐探索出了“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对口援藏办法,这既是对长期建藏思想的丰富与补充,也是实现长期建藏目标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总结了60多年来党的治藏方略,提出西藏工作必须坚持“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凝聚人心、夯实基础”的重要原则,赋予长期建藏思想新的历史定位和时代含义。通过梳理长期建藏思想的来龙去脉,总结长期建藏的历史经验,为新时期西藏工作提供历史依据和借鉴。

关键词:当代中国 长期建藏 对口援藏 全面建藏


西藏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由于长期受封建农奴制阻碍和极地高原环境制约,以及近代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以致和平解放前当地“生产技术仍然处于极为落后的状态;人民生活极端贫困,土地荒废,人口减少”。西藏和平解放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与中国西藏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进藏工作人员扎根西藏、建设边疆的长期建藏思想,以推动西藏经济发展和社会制度变革。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中央提出“加快西藏发展”、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于是,“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对口援藏方针应运而生,成效显著,成为建设西藏的重要方式。十八大后,中央重申长期建藏思想。2015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西藏工作必须坚持“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凝聚人心、夯实基础”的重要原则,强调长期建藏就是坚持慎重稳进方针,一切工作从长计议,一切措施具有可持续性,切忌处理问题简单化,不能急于求成,赋予其新的历史定位与时代内涵。目前,虽有人关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长期建藏思想,建议开展长期建藏相关研究,但鲜有论及这一思想迄今为止的发展演变和时代内涵。故而,笔者拟通过梳理中央长期建藏思想的历史脉络,总结长期建藏的历史经验,以资镜鉴。

一、长期建藏思想的提出

新中国成立前后,毛泽东就在思考如何“经营”西藏的问题。1949年8月6日,毛泽东致电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彭德怀,指示他们进攻兰州时要“保护并尊重班禅及甘青境内的西藏人,以为解决西藏问题的准备”。11月23日,他又致电彭德怀,并电告贺龙、习仲勋、刘伯承、邓小平,责成西北局担负解放西藏和“经营”西藏的主要责任,同时指出训练藏民干部极为重要。1950年1月2日,鉴于当时由青海、新疆进藏困难较大,毛泽东决定改由西南局担负进军及“经营”西藏这一光荣而艰苦的任务,并建议入藏部队“三年一换,以励士气”。毛泽东缘何如此建议?一则因为西藏相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导致进藏人员在藏工作时间过长易患各种高原病,在藏时间过短又会因不太熟悉环境而难以开展工作;二则源于清政府驻藏大臣和驻藏清军官兵亦是三年轮换,可谓有“历史定制”;三则体现了毛泽东对进藏部队官兵的“关怀”。但是,当时西藏与祖国内地之间山高路险、交通不便,驻防12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长达4000多公里边境线的进藏部队“三年一换”存在客观困难。

   西藏和平解放初期特殊的政治军事形势,更使进藏部队官兵无暇换防,只能一手握枪,安心边防;一手拿镐,开荒生产,自力更生,团结西藏各族群众,建设边疆。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以下简称《十七条协议》)虽在北京签字,但国际反华势力勾结西藏地方分裂主义分子妄图破坏协议的阴谋活动并未停止;印度趁机派遣部队,向非法的“麦克马洪线”推进;西藏的阿乐群则等人组织“人民会议”,散发传单,叫嚣西藏“独立”;一些反动分子阻止西藏各族群众卖粮食给解放军,狂妄宣称:“解放军不走,饿也要把他们饿走。”鉴于此,毛泽东“感到‘三年一换’无法实现,便很快放弃了这一设想”,并于9月13日致电邓小平,提出入藏部队的当前任务是“生产与筑路并重”,“即令甘孜到拉萨沿途所驻部队……在生产季节以较多的人从事生产,在其他季节则以全力筑路”。

   纵观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的历史关系,自唐宋以来虽然历朝中央政府通过资助“蕃学”、茶马互市、赈济“蕃民”、减免赋税、鼓励垦荒、修筑道路、建立驿站、补助财政、政治封赏等措施建设西藏,但都未能实现西藏与内地的同步发展。尤其是近代以来,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干扰和西藏顽固守旧分子的破坏,一些建藏的政策、措施和计划更是付之流水。

   因此,如何建设西藏、实现西藏与内地各民族间事实上平等的历史重任,便落在了中国共产党的肩上。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就明确规定:中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人民政府应帮助各少数民族的人民大众发展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建设事业”。自此,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从党的民族理论、国家建设和西藏客观实际出发,自上而下提出了实现西藏与内地各民族真正平等的长期建藏思想,并在建藏实践中不断加以丰富。一是中央长期帮助西藏进行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建设。1952年10月8日,毛泽东接见西藏致敬团代表时指出:“共产党实行民族平等,不要压迫、剥削你们,而是要帮助你们,帮助你们发展人口、发展经济和文化。”1955年9月4日,中共中央又专门致函中国共产党西藏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西藏工委”),指出:“我们党在西藏地区的任务也就是这样,必须用长期的帮助来实现西藏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事实上的平等。”二是长期建藏主要依靠西藏各族干部群众。1953年10月18日,毛泽东与西藏各界代表谈话时指出:“西藏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的发展”,主要依靠西藏各族干部群众,“中央只是帮助。这点是在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里写了的”。一方面希望西藏各族干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另一方面按照《十七条协议》处理中央与西藏地方关于西藏建设事务中的权利和义务。三是遵循“慎重稳进”的方针长期建藏。1954年10月9日,毛泽东同十四世达赖喇嘛谈话时,指出中央帮助西藏进行建设,“是不能性急的,性急反倒慢了,不性急反倒会快”,要培养人才,有计划地、逐步地创造改革条件,“进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建设工作”。

随着西藏经济社会各方面建设的全面展开,进藏部队官兵也自下而上地萌发了扎根西藏、建设边疆的思想,逐渐放弃了“三年一换”的想法。“三年一换”虽在进军西藏之初起到过“以励士气”的作用,但容易造成个别官兵产生“早进早出”的急躁情绪,导致他们在工作中贪多求快、忽视质量;或者敷衍了事,“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等消极思想与行为。负责进藏重任的第十八军军长张国华及时发现了这一问题,并从西藏建设是国家建设的一部分,以及共产党员和革命军人都应积极参加国家建设的角度,动员进藏部队官兵投身长期建藏,树立改变西藏贫穷落后面貌的勇气和信心。他指出:不仅我们现在要建设西藏,今后国家还将选派更多的人才进藏建设,“不然的话,你来我走,一百年过后,西藏还是个贫穷落后的样子,怎么能行呢?”1952年12月1日,张国华在西藏军区第一届党代表会议上,指出树立长期建藏思想的“基本目的是打破‘换防’的情绪……以积极的态度从事解放西藏、建设西藏、巩固国防的各项工作”,要求进藏部队官兵开展长期建藏思想教育活动。驻守亚东前哨某团团长郄晋武、政委杨军带领全团官兵联名上书毛泽东,声明“愿终身为西藏建设事业而奋斗”,表达了长期建藏的决心。

正是在这种正确思想的指导下,进藏部队官兵、工作人员与西藏各族干部群众一起,埋头苦干,艰苦创业,掀起了西藏经济建设高潮。一是开荒生产,自力更生。人民解放军进驻西藏后,为缓解粮荒危机,发扬延安大生产运动精神,开展了大规模开荒生产运动,到1954年开荒6.1万亩,植树15万株,兴修水渠110条,不仅实现了粮食部分自给、蔬菜基本自给的目标,而且建立了一批颇具影响的现代农场,如澎波农场。二是农牧业科技改良与推广。拉萨的“七一农场”、“八一农场”等,既进行农作物的试种、培植和生产,也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和农机设备改良。如,“七一农场”至1959年引进、培育了84种作物的870多个品种,同时将拖拉机、收割机等现代生产工具引入西藏,提高西藏农业机械化程度。三是打通入藏公路,确保物资供应。随着川藏、青藏公路于1954年12月成功通车,中央安排盛产粮油的湖南、四川、山东、河南等省,负责供应西藏粮食和食用油;上海、天津、广州等市,负责供应西藏日用工业品;首钢、武钢、鞍钢等,负责供应西藏金属物资和建材,确保各类生活生产物资源源不断地运进西藏。四是动员和组织内地工人、技术人员进藏,创建西藏现代工业基础体系。1955年3月9日,国务院决定在西藏建立发电厂、皮革厂、铁工厂等,重点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当时西藏第一化工厂的硼砂效益良好,不仅为国家偿还抗美援朝时期所欠的苏联债务,而且使人们看到开发西藏资源的希望。上海市将所属毛麻纺织品公司及其他几个小厂的机器设备、人员等整体搬迁西藏,创建林芝毛纺厂,发展西藏毛纺织工业。

西藏经济建设的初步成就,为西藏社会制度变革奠定了基础。据统计,西藏粮食产量从1952年的31067万斤,到1956年增至33573万斤;牲畜头(只)数从1952年的974万头(只),到1958年增至1104万头(只);工业总产值从无到有,到1958年达4500万元,公路通车里程达5648公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西藏上层反动农奴主集团不仅不顺应历史潮流,反而于1959年3月发动武装叛乱,抵制任何可能的社会变革。中央政府一边平叛,一边实行民主改革,彻底废除了延续千年之久的西藏封建农奴制,扫清了西藏社会制度变革的最后一道政治屏障,使“坏事变成了好事”。到1960年底,西藏建立1个市、7个专员公署、72个县、283个区级行政机构、1009个乡级政权,基层干部4470人。西藏的“领导者已不再是一小撮僧人、农奴主和领主,经过民主选举的劳动者掌管着全区从乡村到城市的各种事务”。1965年9月,西藏自治区成立,标志着西藏民族区域自治的真正实现。“文化大革命”(以下简称“文革”)期间,西藏在曲折中完成对农牧业、手工业、工商业的改造,走向了社会主义道路。

与此同时,中央为保证长期建藏工作持续有序开展,还不断地选派干部和技术人员进藏工作。如,卫生部几乎每年抽调医疗人员进藏工作,并以各种形式选派进藏医疗队,培训藏族医疗工作者,配合进藏部队就地转业的医护人员,创办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及各地的一些医疗机构。20世纪70年代中期,西藏的医疗机构已建到乡一级,一些村也有了医生或卫生员,初步建立了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再如,教育部于1956年7月下发《关于抽调初中、师范教员和教育行政干部支援西藏的通知》,决定从内地省市选派教师和视导员支援西藏教育事业。其后,仅1960—1966年就有400余名内地师范毕业生进藏任教。1974年4月26日,国务院批转国务院科教组《关于内地支援西藏大、中、专师资问题意见的报告》,强调要切实做好支援西藏师资工作。1976年教育部安排内地10所高校,为西藏代培439名中学教师。这种支援师资和代培教师相结合的方式,促进了西藏教育事业的发展。到1978年,即“西藏和平解放28年来,中央从全国调派30000多名干部到西藏工作……约有13000名在藏工作15年以上,有的已达28年”。

正因为各方面多措并举,进藏部队官兵及工作人员虽然在西藏的生活工作环境异常艰苦,但他们建设西藏的革命信念却得到不断巩固,真正做到了“长期建藏、边疆为家”。“在拉萨,你可以遇见操着四川、青海、北京、上海等地口音的汉族工人、技术人员和机关干部。全国各地都派遣了优秀分子来支援边疆建设。高原生活相当艰苦,但是进藏工作人员的情绪都很饱满。他们的口号是‘长期建藏’。”1965年9月,张国华在西藏自治区首届人民代表大会上表示,“十五年来,进藏干部绝大多数树立了长期建藏、以边疆为家的革命思想”。西藏各界欢迎进藏知识青年而赠送的针线包,就绣着“长期建藏、边疆为家”的字样,反映了长期建藏思想已深入人心。西藏错那县人委农牧科科员袁书洲认为,“需要在艰苦的环境里锻炼自己,从斗争中树立长期建藏思想”,只有“学会藏语,才能更广泛地联系群众,团结本地干部,共同搞好工作。我体会这也是考验自己是否树立长期建藏思想的关键之一”,时刻以“长期建藏、边疆为家、艰苦为荣的革命思想”严格要求自己。西藏自治区党委也要求各级干部“高举长期建藏的光辉旗帜,不断地巩固、树立长期建藏、边疆为家、艰苦为荣的革命思想,在西藏扎根、开花、结果”。

综上所述,西藏和平解放与民主改革时期的长期建藏思想,是国家坚持慎重稳进方针建设西藏的基本方略,是进藏部队官兵与工作人员扎根西藏、建设西藏的指导思想。首先,长期建藏思想要求进藏部队官兵与干部、工人等各类人员在藏安心工作,以积极姿态巩固国防和增强民族团结。因此,他们响应党的号召,自觉扎根西藏,为建设西藏“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留下了今天仍活跃于西藏建设各条战线的所谓“藏二代”、“藏三代”等“后来人”。其次,长期建藏思想涵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但在西藏和平解放初期重在发展经济和推动西藏社会制度变革。西藏经济建设起步之后,经过民主改革、西藏自治区成立、走向社会主义道路三部曲,基本完成政治建设的核心内容,此后的政治建设一方面是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补充与完善,另一方面是开展反分裂斗争建设,维护西藏社会稳定与民族团结。最后,新中国成立初期外有抗美援朝、抗美援越和应对美苏争霸世界的战争威胁,内有发展国民经济的压力、西藏上层反动农奴主的分裂破坏活动,故中央帮助西藏建设以供给物资和人力支援为主。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和沿海省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口援藏兴起并逐渐成为长期建藏的重要方式。

二、长期建藏与对口援藏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全国范围的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中央和西藏地方开始反思“文革”期间的建藏政策与措施。西藏自治区党委指出内地进藏人员长期在藏工作,对其个人身体、家庭、婚姻、养老等造成一些实际困难,向中央请求内调、轮换进藏干部。1980年5月,中央工作组赴藏调研后,决定:“汉族干部留下15%不走,其余的调回内地。”这样,从1980年至1983年,西藏分三批内调干部、工人及其家属子女约8万人,但内调的组织和思想工作未跟上。如,西藏动员干部、职工内调时大谈“走的光荣”,未强调留下来是长期建藏工作的需要,甚至认为“走得多,走得快”是思想解放,以致确定走的有怨言、留的有后顾之忧,造成一定的思想混乱,影响了西藏正常的工作秩序。同时,由于热爱西藏、熟悉西藏的领导骨干和业务技术骨干大批内调,仓促之间无人顶替,导致不少医院的医疗器械无人会用,畜病防治工作几乎无法开展,甚至有的单位连工资都发不出。西藏自治区原党委书记陈奎元指出:20世纪“80年代的前几年,大批干部、职工仓促内调……当地干部难以替补,贻误了西藏的建设事业”,使“本来较为融洽的民族关系,也发生逆转,助长了不安定因素的发展”,对长期建藏工作造成了严重影响。

鉴于此,中央决定一方面压缩内调干部、职工的比例,吸引大中专毕业生进藏工作;另一方面从内地省市抽调干部对口援藏、定期轮换,以解决长期建藏干部职工的轮换问题和向西藏注入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型人才。1983年初,中央规定大中专毕业生自愿赴藏工作,不仅入藏后工资向上浮动一级,且在藏工作满八年后,可根据个人自愿调回原籍。这一优惠的进藏工作政策吸引了不少大中专毕业生进藏工作,为建藏事业输入了新鲜血液并增添了勃勃生机。同年8月3日,中央下发《中共中央组织部、劳动人事部关于为西藏选派专业技术干部的通知》,决定从各部委和内地沿海省市为西藏选派一批专业技术干部,并规定干部三年一换。1988年中央再次发出《关于为西藏选派干部的通知》,决定专业技术干部在藏工作时间为三年,党政干部在藏工作时间为五年。1994年7月,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具体对口援藏办法后,规定援藏干部三年一换。2011年12月12日,中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对口支援西藏干部和人才管理办法》,规定:“担任党政领导职务的援藏干部和人才,在西藏工作时间一般为3年;专业技术干部和人才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一般为一年半左右。”不管是三年五载,还是一年半载,对口援藏干部和人才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定期轮换”。

对口援藏是改革开放后中央探索建设西藏的新方法,目的是通过内地干部、人才、资金、技术、项目等方面对口援助西藏,加快西藏经济社会发展。1979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央统战部部长乌兰夫,在第二次全国边防工作会议的报告中,建议国家组织内地省市对口支援边疆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发展。7月,中央转批了这一报告,决定由四川、浙江、上海、天津重点支援西藏,拉开了全国对口支援西藏的序幕。正如1987年6月邓小平与美国前总统卡特会谈时所指出,西藏“单靠二百万藏族同胞去建设是不够的”,中央决定“其他省市要分工负责帮助西藏搞一些建设项目”,目的是“使西藏很快发展起来”。进入新世纪后,中央对西藏的经济建设和发展更加重视。2001年6月25日,江泽民强调新世纪西藏工作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促进西藏经济从加快发展到跨越式发展”。2006年3月,胡锦涛提出要“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推进跨越式发展”,促进西藏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无论是“加快西藏发展”,还是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都属于超常规发展,需要中央采取特殊的扶持政策。

从1980年至2010年的30年间,中央召开了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不仅赋予西藏一系列特殊的优惠政策,而且对口援藏力度、规模不断加大。1980年3月,第一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主要赋予西藏一些特殊的优惠政策和灵活措施。1984年2月至3月,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立了由北京、上海、福建、山东等九省市援藏43项工程,以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20周年,由此“援藏”一词开始流行。1994年7月,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不仅确定62项援藏工程,而且决定“采取内地两三个省市对口支援西藏一个地市的方法。”为西藏选派专业技术干部和党政领导骨干,在当代中国的援藏事业中具有标志性意义。2001年6月,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立117项援藏工程,并将对口援藏工作扩展到原未列入受援范围的西藏29个县,增加援藏干部的来源部门和人数。尤其是部分中央企业选派援藏干部后,更是将企业优势与当地经济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2010年1月,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建立了“援藏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即对口援藏省市须按本省市上年度地方财政一般性预算收入的1‰安排援藏资金。援藏力度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通过持续的大规模的对口援助,西藏交通、市政、水电等基础设施落后的面貌得到根本性的改善。如,43项援藏工程中,能源、交通、市政类工程20项,占投资总额的64.44%;62项援藏工程中,这三类工程项目计24项,占投资总额的60.19%;117项援藏工程中,此三类工程项目虽仅有20项,但因含有青藏铁路项目,占投资总额的比例仍在60%以上。因此,青藏铁路、拉日铁路、拉林高速公路相继建成通车,拉林铁路、川藏铁路动工建设,滇藏铁路、新藏铁路已开启前期筹划,西藏七个地市已有五座机场,基本建成陆路、空中的立体交通网络体系,极大地提升了整体交通运输能力。建立了以水电为主,包含风能、地热、太阳能等多能互补的新型能源体系,尤其是青藏、川藏电网联营工程建成投入运营,使“西电东送”成为可能。拉萨、林芝、日喀则等市,高楼大厦林立,生活设施完备,成为矗立在西藏高原的一颗颗明珠。拉萨市作为西藏自治区的首府,更“是青藏高原上的一座圣城、名城、要城、净城、新城”,是建设“美丽西藏”的一个缩影。

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中央各部委和内地省市通过大规模的援藏项目与资金,大力推动了西藏经济的发展和产业升级。1984年至1991年,仅四川、云南、贵州、重庆等西南省市与西藏签订的联合开发项目就多达9765项,从而使西藏新增产值38.44亿元,新增税利8.1亿元。西藏“一江两河”中部流域综合开发建设规划于1991年被列入国家“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项目,经过持续不断的投资和建设,目前已成为西藏主要商品粮基地、副食品生产基地、畜牧业养殖基地和农业科技推广示范基地。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农业部在西藏措勤、安多等12个县,从1995年实施牧业开发示范工程,四年时间“完成人工种草2.8万亩,改良草地18.625万亩……技术培训3086人次,草场开发打井105眼,开发利用草场630万亩”,取得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1984年以来,西藏经济长期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到2012年西藏生产总值突破700亿元,人均GDP突破2万元。西藏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一、二、三产业比重,从1980年的53.5%、25.2%、21.3%,到2005年变为19.1%、25.3%、55.6%。此后,西藏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虽有变动,但三、二、一的产业结构类型基本稳定下来。

对口援藏还极大地促进了西藏社会文化事业建设的进步与发展。首先,西藏率先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1985年以来,西藏对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实行包吃、包住、包学习费用的“三包”政策。同年,中央决定在内地16省市开办西藏班,在北京、兰州和成都开办西藏学校。2010年9月,内地42所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开设西藏中职班,由财政部和西藏承担学生的学习、生活、交通等费用,直接为西藏培养实用技术人才。其次,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促进西藏文化事业繁荣。西藏已基本实现地市有博物馆、群众艺术馆和图书馆,县有综合文化活动中心,乡有文化站。“十一五”期间,国家大力推进“以扩大西藏、新疆等边疆民族地区广播电视覆盖为重点”的“西新工程”,使西藏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9%。最后,通过医疗援藏和西藏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西藏城镇居民已实现医疗保险全覆盖,农牧民则享受以免费医疗为基础的医疗保障制度,生活水平与质量大幅度提高。

综上可以看出,对口援藏作为长期建藏的重要方式和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央与全国人民希望加快西藏发展的迫切心情,而改革开放以来西藏建设的辉煌成就,不仅证明对口援藏行之有效,而且使之大放光彩,某种程度上成为长期建藏的代名词。1980年4月7日,中共中央转发《西藏工作座谈会纪要》,强调:“所有新老进藏同志都要明确认识,调派他们参加西藏建设,是党和人民对自己的信任和重托。这些同志一定要牢固树立长期建藏、边疆为家的革命思想……在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的事业中,长期发挥积极作用。”可见,长期建藏思想在西藏建设和发展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1990年7月23日,江泽民在西藏接见“老西藏”、老基层、老英雄代表时,勉励大家保持荣誉,大力发扬“老西藏精神,安心边防,长期建藏”。曾经在西藏长期工作的“老西藏”阴法唐、魏克等人与部分建藏、援藏工作者,以对西藏建设饱满的热情,也一直呼吁继承和发扬以长期建藏为核心的“老西藏精神”。2001年6月,江泽民根据中央其他领导的意见,对“老西藏精神”进行了概括总结。

“老西藏精神”提出时间虽晚于长期建藏思想,但与长期建藏思想一脉相承,长期建藏思想是其核心内容。“老西藏”是一个相对概念,即解放军进藏初期并没有“老西藏”一词,1954年后进藏者,将之前进藏者称为“老同志”,20世纪60年代进藏者称50年代进藏者为“老西藏”,再往后很多人把80年代以前进藏者也称为“老西藏”。1990年7月,江泽民在西藏考察期间提出学习、弘扬“老西藏精神”,至此“老西藏”和“老西藏精神”成为专有名词。进藏时任第十八军第五十二师副政委、后曾任西藏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的阴法唐,作为“老西藏”的杰出代表,认为“老西藏精神”的“根本”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热爱祖国、热爱西藏、长期建藏、边疆为家的思想;二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义;三是自觉执行党的方针政策,严守组织纪律的观念;四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他特别强调,其中“长期建藏思想是最主要的,几乎成了一个纲。树立起巩固的建藏思想,就可能带动其他。建设西藏也不是一代人两代人的事,但必须立足于长期建藏”。可见,长期建藏思想是“老西藏精神”的灵魂。

改革开放30余年,长期建藏思想随着西藏经济社会的巨大变化,既吸收对口援藏的成功经验,也是对口援藏虽“定期轮换”却连续不断的思想保障。首先,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人才的自由流动,进出西藏的相对便利,对口援藏的示范与影响,长期建藏思想不再强调内地进藏人员在藏工作的时限性,更多的是从西藏地方建设与国家整体建设相统一的关系出发,强调长期建设西藏的战略性、主动性、持续性。其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长期建藏思想的内容重点转向经济建设,目的是“加快西藏发展”、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为西藏政治建设、社会文化建设和反分裂斗争奠定经济基础。最后,长期建藏思想具有西藏建设的普适性,而对口援藏具有针对性,是长期建藏思想的特殊体现和重要方式,两者相互结合、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了西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但是,随着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和经济社会转型加快,经济发展不平衡、环境保护压力增大等社会问题开始凸现出来,而这些内地同样存在的问题反映在西藏,往往容易被十四世达赖集团和国际反华势力所利用。因此,十八大以来,中央重提长期建藏思想,就是从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大局和治国理政的高度出发,以长远发展的眼光和长期不懈的建设,解决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难点和问题,实现西藏与内地共同繁荣发展的奋斗目标。

三、长期建藏思想的新定位

2013年3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西藏代表团审议时,明确提出“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战略思想,突出强调“治边稳藏”的特殊意义和重要地位。有学者分析认为,“治边稳藏”不仅事关民族团结、科学发展和改革开放事业,而且关乎国家的能源安全、生态安全和国防安全,体现了西藏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正是“基于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准确判断和对历史现实的正确把握”,提出“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战略思想,这是“对党在西藏工作的再凝结与再认识”。因此,全面加快西藏发展,实现与内地共同繁荣,不仅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而且是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必然要求。

但是,当前仍有不少因素制约着西藏的繁荣发展与“治边稳藏”目标。首先,西藏社会主要矛盾和特殊矛盾的长期性。西藏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各族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在西藏地方的反映,决定了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建设西藏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时,各族人民同以十四世达赖集团为代表的分裂势力之间的特殊矛盾在西藏也将长期存在。2014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在西藏调研期间指出:“要深刻认识反分裂斗争的长期性”,“始终把反分裂斗争作为西藏发展稳定的首要政治任务”。其次,“民族问题”、“宗教问题”的敏感性与复杂性。西藏现有312万余居民,分属40多个民族,任何可能的人民内部纠纷都会被国际反华势力和地方分裂主义势力诬蔑为“民族问题”。西藏宗教氛围浓厚,信教群众人数较多,国际反华势力支持十四世达赖集团借机向境内渗透,蓄意制造“宗教问题”,破坏西藏安定团结与和谐发展。最后,实现发展与稳定两大任务的艰巨性。西藏社会发展程度总体较低,加之国际反华势力和地方分裂主义势力的破坏与捣乱,实现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建藏。

2015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系统总结了西藏和平解放60多年来党的治藏方略,提出西藏工作必须坚持“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凝聚人心、夯实基础”的重要原则,将长期建藏提升为西藏工作的重要原则之一,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他指出,长期建藏就是坚持慎重稳进方针,一切工作从长计议,一切措施具有可持续性。这一长期建藏思想既兼顾当前与长远、需要与可能、国际与国内的关系,又切忌处理问题简单化,不能急于求成;既是对历史上长期建藏思想的总结、继承和反思,也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依法治藏、长期建藏、争取人心、夯实基础”方针的丰富和发展。因而思想层次更高,覆盖面更广,已不仅仅要求内地进藏工作者,而且涵盖西藏各族干部群众。“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凝聚人心、夯实基础”五项重要原则,相辅相成,有机联动,而长期建藏排位居中,承前启后,是实现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长期建藏,需要奉献精神。西藏和平解放以来,进藏部队官兵和各类工作人员不怕牺牲、排除万难、甘于奉献,主动扎根西藏、建设边疆,形成了长期建藏、边疆为家思想。中央驻藏代表鉴于西藏环境艰苦的实际情况,“经常教育汉族干部要以苦为荣,树立长期建藏的思想”。西藏自治区党委“要求一切进藏的工作人员都应发扬以艰苦奋斗为荣、长期建藏的光荣传统,切切实实帮助当地少数民族搞好经济、文化建设”。阴法唐则认为:“长期建藏,两不怕;艰苦创业,守政纪”的“老西藏精神”,已“成为西藏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和重要力量源泉”。可以说,在自然环境艰苦、物质条件落后、人文环境陌生,且家分几处、身受器质性影响而代偿机制不清楚的情况下坚守高原,长期建藏,拼的是奉献,靠的是精神。所以,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希望广大党员、干部发扬优良传统,扎根西藏,艰苦奋斗。因此,我们要认真组织和宣传长期建藏的先进人物、典型事迹,大力弘扬“老西藏精神”,形成长期建藏的社会氛围,为吸引全国各地优秀人才进藏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长期建藏,关键在人。目前,长期建藏者主要包括以下四大群体。一是进藏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西藏和平解放以来,他们一直是西藏革命与建设的参与者,不少人就地转业,直接参加西藏各项建设事业。2014年,西藏实施“转业军人扎根基层”计划,8000名驻藏部队退役士兵入列西藏乡镇公务员队伍,尝试建立转业军人长期建藏、扎根基层的长效机制。二是响应党的号召进藏的建藏、援藏工作者。内地建藏工作者在西藏工作一段时间或退休后大部分返回了内地;援藏工作者或定期轮换,或完成援藏任务后返回内地,但也有人主动申请调入西藏工作,成为相对长期的建藏工作者。三是内地进藏创业、务工、经商等建设者。随着西藏基础设施建设、民族特色产业开发、经贸物流发展和观光旅游兴起,内地各类人才或以资金、或以技术、或以经验等赴藏工作与生活。他们人数多、分布广、流动性大,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四是西藏当地的各族干部群众,既包括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也包括长期在西藏生活、扎根的汉族。他们是长期建设西藏的主体,是维护西藏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社会基础。

长期建藏,既要发挥西藏各族干部群众的主人翁精神,也要发挥内地进藏、援藏人员的积极推动作用,汇成长期建藏的巨大合力。这需要大力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族人民相互了解、相互帮助、相互欣赏、相互学习,加强彼此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但是,国际反华势力和十四世达赖集团顽固地坚持民族隔绝立场,打着保护文化和环境的旗号,以所谓“移民”问题抹黑中国共产党的西藏政策,在西藏历次骚乱和打砸抢事件中高呼“驱汉”口号,影响内地人扎根边疆、建设西藏的信心,干扰长期建藏工作。因此,内地人能否在西藏长期建设和生活,不断巩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社会基础,不仅是我们与十四世达赖集团、国际反华势力斗争的一个关键点,而且事关西藏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事关长期建藏的成败。

长期建藏,既要鼓励西藏各族干部群众到内地学习、工作和生活,也要建立和完善内地人进出西藏的长效机制。为此,西藏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鼓励西藏籍高校毕业生到对口援藏省市或中央企业就业,鼓励西藏各族群众到内地就学、经商、旅游、定居;同时完善援藏人才引进、使用和激励机制,鼓励优秀援藏人员长期留藏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也特别指出,要搞好对口支援西藏工作,优化援藏干部人才结构,把优秀人才选派到条件艰苦和情况复杂地区去磨练意志,增长才干。因此,建立和完善干部进出藏制度,首先要优化西藏的藏汉干部比例,使汉族干部与藏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干部总体保持“三七开”的比例,保留一支稳定的长期建藏队伍;其次,要加强西藏与内地干部的交流任职制度,建立干部进出藏的良性循环机制;再次,要探索长期建藏干部政治、经济待遇逐步提高的长效机制,拓宽其出藏培训、晋升渠道,努力营造更好的用人、留人环境与机制;最后,要创立一种褒扬长期建藏工作者或以其他形式为西藏发展作出突出贡献者的荣誉制度。这种荣誉制度不仅仅指向机关企事业单位建藏援藏人员、解放军指战员和武警官兵,而且包括遵循市场机制进藏创业、经商、务工等各类建设者。

长期建藏,应保持战略定力,持之以恒,既立足当前又放眼长远,避免临时性政策、措施的干扰与影响,形成一系列配套的长效机制。长期建藏主要解决的是影响和制约西藏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深层次、根本性问题,既不能急躁冒进,也不能坐等其成,或者因为时间久了就产生麻痹和懈怠思想,要始终保持工作激情,谋长久之策,行固本之举。我们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既要制定长远规划和中长期目标,又要推动相关领域的快速发展和跨越式发展;对反分裂、反渗透斗争,既要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又要制定全面、长期的应对方案;对宗教工作,既要教育、引导西藏信教群众认清十四世达赖“和平”、“非暴力”的假象与本质,鼓励藏传佛教界大力弘扬历代高僧大德爱国爱教的优良传统,又要推进寺庙管理长效机制建设;对民族工作,既要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活动,又要建立保障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政策、法律体系和制度平台。长期建藏是全面建藏,只有各个领域的建藏工作形成相对完备的长效机制,才能确保其在科学、高效、法制的轨道上顺利前行。

十八大以来,中央认真分析西藏存在的突出问题,运用系统思维,继承党的西藏工作的优良传统,重新强调长期建藏,并将之列入党的治藏方略,赋予其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重申长期建藏,是对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党的建藏思想的继承、反思和发展,并升华为西藏各族干部群众和内地进藏人员建设西藏的一种自觉意识和精神力量;同时,作为长期建设西藏实践的产物,长期建藏被提升为西藏工作的一项重要原则。具体而言,一是长期建藏思想作为国家建设、发展西藏的指导思想和战略规划,既高屋建瓴、时不我待,又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强调在坚持慎重稳进方针前提下,本着一切工作从长计议、一切措施具有可持续性的精神,标本兼治,长短结合,推动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二是长期建藏思想既注重物质文明建设也关注精神文明建设,必须物质建藏与精神建藏并重、民生建设与民心建设并举,以改善民生和凝聚人心作为其出发点和落脚点。三是长期建藏思想要求每位西藏建设者不论在藏时间长短,都不能有“临时”观点和“做客”思想,都应以主人翁精神建设美丽家园,为实现西藏与祖国内地的共同繁荣发展努力奋斗。

结语

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届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西藏工作,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运用到长期建设西藏的具体实践,并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充实、丰富和完善长期建藏思想。从“长期建藏、边疆为家”到“加快西藏发展”、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再到重申长期建藏,强调西藏一切工作从长计议,一切措施具有可持续性,反映了中央对如何建设与发展西藏的认识不断深化。西藏和平解放以来的建设史表明,长期建藏作为党的西藏工作的指导思想和重要原则是正确的,成效是明显的。据统计,西藏自治区生产总值从2010年以来每年以百亿元的规模递增,2015年突破1000亿元;西藏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2016元、7387元,分别是1978年的38倍、42倍;所有行政村全部通电、通路率达99.14%。西藏人均预期寿命68.2岁,是西藏和平解放初期的两倍。据“CCTV经济生活大调查”结果显示,拉萨市曾连续五年被评为中国幸福指数最高的城市。那曲镇煤矿退休工人索朗边巴说“好,就是好,没法用语言形容”,对现在的生活非常满意。人民群众的满意是对长期建藏思想与政策的最好肯定。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治边稳藏”的大局出发,系统总结和继承党的治藏方略与优良传统,重申长期建藏,凸显了党在西藏长期执政的坚定底气,有利于增强西藏各族干部群众和内地进藏人员长期建设西藏的信心,有利于展现西藏建设与发展的良好国际形象,有利于增强对海外藏胞的感召力和吸引力,有利于分化瓦解十四世达赖集团和批驳国际反华势力对中国西藏政策的污蔑。因此,我们必须以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作为西藏一切工作的着力点和着眼点,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开展长期建藏的内涵、理论、政策、法律和制度研究,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藏工作系列讲话的重要精神,以统一思想、明确责任、抓住重点、解决难点,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引领下,扎扎实实做好长期建藏工作,全面推进西藏与祖国内地之间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徐志民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研究员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2017年第7期,注释从略



    进入专题: 西藏   长期建藏   对口援藏   全面建藏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中国政治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1378.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