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克勤:经典永流传——《宋词赏析》出版始末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5730 次 更新时间:2024-02-28 09:53

进入专题: 《宋词赏析》   沈祖棻   程千帆  

高克勤  

1980年3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沈祖棻著《宋词赏析》,自此,一个已故的沉寂多年的女学者开始为读者注目。这本246页16万余字的小书开始风行图书市场,仅上海古籍出版社二十年间就六次印刷,印数达325000册;此后多家出版社印行的版本册数更无法统计。不仅如此,这本1949年之后中国大陆学界出版的第一本词作鉴赏专书引领了一波同类专书出版热潮,这本书出版后的二十年间出版了200多种各类词作赏析专著,有的鉴赏专书印数达到数百万册(参见王兆鹏《引领20世纪的词作鉴赏:重读沈祖棻〈宋词赏析〉》,《光明日报》2009年3月18日)。可以说,《宋词赏析》不仅作为一部学术著作在中国诗歌接受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而且作为一种长销图书在中国当代出版史上也有研究价值。本文根据上海古籍出版社所存有关书稿档案和程千帆著《闲堂书简》(凤凰出版社,2023。下引程千帆书信均出自此书),回顾《宋词赏析》一书的出版始末。

沈祖棻(1909—1977),字子苾,别号紫曼,原籍浙江海盐,生于苏州。1931年就读于南京中央大学中文系,1934年毕业后考入金陵大学国学研究班。1936年研究生毕业。1937年与毕业于金陵大学中文系的程千帆结婚。之后长期在高校任教。1957年,时任武汉大学中文系教授的程千帆被错划为右派,下放农场改造。同在武汉大学中文系任教的沈祖棻继续留校任教,独力支撑家庭,直至1976年退休。1977年6月27日,遭遇车祸,不幸逝世。

沈祖棻文学创作、学术研究兼长,有小说、散文、诗词等传世。早在1932年,在大学词选课的习作中,沈祖棻所作《浣溪沙》(芳草年年记胜游)因末句“有斜阳处有春愁”而广受好评,获得了“沈斜阳”的雅号。程千帆在《宋词赏析》台湾版后记中评价亡妻:“她首先是一位诗人、作家,其次才是一位学者、教授。她写短篇小说、写新诗和旧诗,主要的写词,这是她的事业,而教文学则只是她的职业。”

沈祖棻不幸去世后,当时也已退休的程千帆强忍悲痛,以极大的毅力,投入到整理亡妻作品的工作中。1977年,当即将易名成立的上海古籍出版社向他征求书稿时,他推荐了亡妻的两部遗稿《唐人七绝诗浅释》和《宋词赏析》。1977年10月22日,他在致出版社负责人李俊民、编辑富寿荪的信中说:“我现在忙于为亡室整理遗稿,她写的《唐人七绝诗浅释》及《宋词赏析》都有成书,略加清理,即可付印。”富寿荪(1923—1996)是一位长于诗词研究的老编辑,了解沈祖棻的诗词创作和学术研究的成就,接到程千帆来信后,于1977年11月6日写了《对程千帆来函中的一些意见》交李俊民,文中说:“信中提到程的爱人沈祖棻有《唐人七绝诗浅释》和《宋词赏析》等成书,可以请他一并寄来。沈祖棻是著名女词人,造诣之高,是李易安以来少见的。”(上海古籍出版社书稿档案)李俊民次日批复:“关于程千帆来信,原则上同意老富所提意见。……拟请老富以室的名义作复(复信中对沈祖棻女士的遇难表示慰问)。”此后,程千帆陆续将整理好的书稿送交上海古籍出版社。

经过长达两到三年的整理和编辑出版工作,沈祖棻的《宋词赏析》和《唐人七绝诗浅释》先后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于1980年3月、1981年3月出版。

《宋词赏析》的原貌并非是如程千帆最早向出版社所说的是一部“成书”,而是他后来在此书后记中所云:“这是亡妻沈祖棻的一部遗稿,是从她多年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积存下来的有关宋词的著述中选录出来的。”其成书包含着千帆先生整理时的大量劳作,凝聚着他对亡妻的深情。

1977年12月5日,程千帆致信出版社古籍编辑室负责同志:

祖棻遗著两种,虽有成稿,但系写在双面练习簿上面。要重抄一遍。有的地方,需要作些技术性的整理,书证方面,要进行复核,以期完善。这些工作,正在积极进行中。预计在明年三月以前,可以将有关词学的一种送请审查,六月以前,可以将《唐人七绝诗浅释》呈教。

最近,将她的遗稿仔细清理了一遍。觉得在词的方面,还有两种可以公开于世。一是双白词的批语,另一是几篇有关词的作家和理论的专文。她手批词集多种,我拿来和近人已发表的著作加以核对(如周、吴词,就与《海绡说词》核对),觉得所批白石、白云二种,虽非全批,而已详批者,颇有可取。因此也准备将其辑录出来。这样,就想把(一)宋词赏析、(二)双白词札记、(三)四篇专题论文,合为一书,暂时定名为《学词记微》。我暂且这么做着,将来你们看了全稿,再行定夺好了。

千帆先生自谦“对于词学,我非专家,只是略具常识而已”(1978年10月27日致上海古籍出版社信),因此他将《学词记微》书稿请唐圭璋、吴白匋、章荑荪三位先生审阅。唐圭璋(1901—1990)为著名词学家,时任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吴白匋(1906—1992)时任南京大学教授,章荑荪(1913—1980)时任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他俩都曾师事吴梅(瞿安)先生,都有很深的词学造诣。在1978年1月27日致吴白匋的信中,程千帆写道:“《学词记微》一种,已由会昌整理完功,谨寄呈审核。务恳垂念与逝者数十年交往之情,勿存客气,其有不善,即时改定。会昌虽尝受词学于先生及瞿老,而于此道实无所知,故除核校书证、补缀文字之外,未敢辄为改动。祖棻生前于海内词流,不轻许可,而独佩先生,此亦先生所知,故以重托,想蒙垂许。(其文字不妥或解释有问题者,均可就原稿改之。其须大幅度改写者,请别纸录之。)先生阅毕后,仍祈交圭老一阅,然后寄荑荪转至出版社。会昌当另函圭老。经二老阅后,或可寡过耳。”此后,程千帆又有信与吴白匋谈《学词记微》书稿订补事。请唐圭璋等词学名家把关,可见程千帆对亡妻遗稿的重视和用心。

《学词记微》的书稿经唐圭璋、吴白匋、章荑荪审阅后交到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社还专门请对苏轼深有研究的复旦大学中文系教师顾易生审阅沈祖棻四篇论文中论苏轼的两篇。出版社安排陈邦炎担任责任编辑。陈邦炎(1920—2016),祖籍湖北浠水,有家学渊源;谙熟中国古典诗词,尤长于词学。陈邦炎看了书稿后,提出了审稿意见,对书稿予以高度肯定:“本稿出自名词学家之手,在役使资料和驱策文字上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对作品分析,或抉隐发微,鞭辟入里,或旁征博引,以词证词,做到深入浅出,引人入胜,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一些名家的篇章。”(上海古籍出版社书稿档案);同时也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并告程千帆,建议不用《学词记微》这一书名,改以《宋词赏析》作书名;原稿第一部分改题为《北宋名家词讲析》,第二、第三部分改题为《姜夔词小札》《张炎词小札》;四篇专论,采用论苏轼的两篇;《后记》最好改写为前言。

程千帆对上述建议大多接受,在1978年10月14日致上海古籍出版社的信中写道:

编辑同志:

78)古字1053号来信收到。非常感谢你们对祖棻的遗稿作了认真仔细的审读,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

对于所提出书方案,我的具体意见如下:

①同意将书名改为《宋词赏析》。

②第一部分改名为《北宋名家词浅释》。因为她另有一部《唐人七绝诗浅释》,性质相同。“浅释”之名,是她自定,较好。

③同意将二、三部分改为《姜夔词小札》和《张炎词小札》。

④同意将苏词二论作为附录,但想再加清人比兴说(即只去掉论元词一篇)。理由:此文是她用力之作。看了近来一些论比兴的文章,更感到此文有重印一次的必要。其中也分析了好几首宋词,如东坡《卜算子》、黄孝迈《湘春夜月》之类。放在一起,也还合色。(此文对读南宋及清人词很有用。)

⑤还是用《后记》为好。因为只是将各部分内容略作介绍,话不宜多。对自己的妻子的作品,更应当实事求是,不能吹嘘。

关于所提具体修改意见,大致看了一下。其中多数可据以修改,有些书证要复核,但有的意见(如嫌分析太略),则作者已亡故,我不好代她大作文章,只好不动。

1978年10月27日,出版社又收到程千帆的来信以及他最后审定的《宋词赏析》书稿,信中说:“对唐、吴二老及你们所提意见,有所取舍从违,是因为作者已故,在百家争鸣的方针下,希望做到既不负死者,又不误读者。二老意见之取舍,已和他们面商,对你们的意见,则在浮签上简单加以说明。所取二老补充意见及书证等,均标明姓氏,庶非掠美。对于词学,我非专家,只是略具常识而已。这次整理遗稿,幸得你们大力协助,得以保证质量,非常感谢。”

在千帆先生与出版社编辑的共同努力下,《宋词赏析》很快于1980年3月出版。程千帆撰写的《宋词赏析》后记对这本书作了精要的介绍:

《北宋名家词浅释》是一部没有写完的讲课笔记。好些年前,她曾经有个机会和几位青年教师、研究生一起学习宋词。他们之中有人说:有的宋词不大好懂,特别是婉约派的艺术表现手法方面;同样,古代词论家对于这些词的批评也不大好懂;要批判其思想内容比较容易,要肯定其艺术技巧则比较困雅。她感到这些话很有意思,也很中肯綮,因而就根据他们提出的具体要求和篇目比较详细地为他们讲说了一个时期。由于这些同志都已经在大学中文系毕业,有较丰富的文学史知识,也具有较强的批判能力,所以她在讲课时,就侧重在每一篇词的艺术技巧的分析方面,也侧重于婉约派的作品;同时也由于当初并没有想将这个课程当作一般的词选来讲,而主要是企图解决学习者所遇到的问题,所以入选各家篇目的多寡,并不完全反映其在词史的地位。大家如苏轼,也只讲了两篇,就是因为同志们觉得苏词比较好懂,不须多讲的缘故。当时讲完李清照以后,就因另有任务,没有继续讲下去。现在所能整理出来的,就只有这四十来篇。为了符合内容,现将题目标明北宋。

姜、张两家词札记是从她手批的四印斋本 《双白词》中辑录出来的。她的批语有的很简略,有的则比较详细。现在只把较详的录出,因为这一部分对于一般读者的帮助可能大些。张炎《山中白云》文字,她曾用《彊村丛书》本江昱《疏证》校订过,批时择善而从,现即据以抄写,故与各本均不尽同。

《宋词赏析》一书,包括《北宋名家词浅释》《姜夔词小札》《张炎词小札》三部分,附《关于苏轼评价的几个问题》《苏轼与词乐》《清代词论家的比兴说》三篇论文。其中《北宋名家词浅释》选词四十五首,以无名氏《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开篇,选范仲淹以下十一家,其中柳永、周邦彦词各七首,晏幾道、秦观词各六首,李清照词五首,贺铸词四首,张先词三首,晏殊、苏轼词各二首,范仲淹、欧阳修词各一首。《姜夔词小札》《张炎词小札》各二十一首。

在《宋词赏析》的编辑过程中,程千帆与陈邦炎由相互了解到成为好友。《闲堂书简》中收录了《宋词赏析》出版后十余年间程千帆致陈邦炎的二十五通信,其中多关于书稿出版事。

1987年9月23日,程千帆致信陈邦炎,告知他与弟子莫砺锋、张宏生合写的杜诗论文集《被开拓的诗世界》年内可交稿,“因此,希望①能列入明年上半年发排(稿子规格统一,书写均正楷,极易作技术处理),②指定一责编与莫砺锋联系。此书有弟批《镜铨》,又有拙作诗存作为附录,以有一老学人审稿为宜。不知邦炎先生肯屈尊阅稿否? 倘荷金诺,为幸多矣。”足见他对陈邦炎的信任。由于陈邦炎此时已担任编辑室主任,承担书稿的复审,千帆先生后来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几种书稿如《古诗考索》《被开拓的诗世界》《两宋文学史》都是由老编辑邓韶玉担任责任编辑的。邓韶玉工作极其负责,对作者尤其尊重,得到了千帆先生的肯定。

除了谈工作,程千帆与陈邦炎的书信中亦有诗文往来、论及世谊者。程千帆长陈邦炎7岁,两人都曾蒙受“丁酉之祸”,可以说是同一代人。两人都出身于书香门第,有家学渊源。程千帆曾祖父程霖寿,字雨苍,有《湖天晓角词》;伯祖父程颂藩,字伯翰,有《伯翰先生遗集》;叔祖父程颂万,字子大,有《十发居士全集》;父程康,字穆庵,有《顾庐诗钞》。陈邦炎高祖陈沆,为清代著名诗人和诗评家,有《诗比兴笺》等著作传世;伯父陈曾寿,为近代著名诗人,有《苍虬阁诗集》等著作传世。两人都谙熟中国古典诗词。千帆先生著作宏富,邦炎先生著作也颇丰,有《唐人绝句鉴赏集》《说诗百篇》《说词百篇》《临浦楼论诗词存稿》等。邦炎先生长于词,千帆先生赞曰:“词绝妙,仿佛苍虬遗韵也。”千帆先生收到陈邦炎寄赠的《苍虬老人集》后致信后者:“他心之通,足征世谊,信可珍也。”后又致信陈邦炎:“近理行箧,得数十年前先德苍虬老人为先君所书一纸,沧桑屡变,典型犹存,弥觉可珍。谨以奉呈,想先生亦必欣然藏之也。”可见两人亦是世交。

程千帆与陈邦炎的交往及友谊,可以说是作者与编辑合作的范例。如今,两位先生都已远行,但典型犹存。

    进入专题: 《宋词赏析》   沈祖棻   程千帆  

本文责编:chendongdong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文学 > 语言学和文学学人与经典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9455.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 中华读书报 》( 2024年01月31日 14 版),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