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能动作用,是现代化路径的形塑因素。新中国成立以来,把推进现代化作为国家发展的中心任务,七十多年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工业经济规模跃居全球首位,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并联式发展。中国政治的能动作用,是中国走出现代化新路径的重要因素。
现代化路径的政治因素
现代化内在的世界性展开为多样的现代化路径。世界作为一个整体进入现代历史阶段,但各国现代化的开启条件、进展动力和构成特点是多样的。不同的现代化路径受到政治功能的塑造,本质是国家能力与市场之间的不同关系。目前已经具有理论概括的现代化路径有四种,政治在其中的功能是观察分析和理论概括现代化路径的重点内容。
一是先发国家的自由市场经济路径。西欧封建君主凭借暴力开辟殖民地,在为工业生产打开市场和非市场壁垒的角力中,传统王权—分封制国家演变为绝对主义国家,为第一波现代化提供了政治条件。随着工业化的进展,现代经济社会矛盾逐步上升为主要社会矛盾,君主贵族政治体系在新兴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冲击下,被“改造”为现代自由主义政治体系。这一政治体系是基于市场利益关系的社会群体之间的政治博弈机制。选择这一路径的国家能力偏重于社会功能,市场干预功能受到较大限制。
二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依附性现代化路径。发展中国家通过民族解放运动实现了国家独立,希望学习仿效先发国家的政治体系实现强国富民,但是通常无法形成自主主导本国现代化进程的国家能力,只能被动依附于先发国家主导的世界经济体系。
三是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计划经济路径。这是极大发挥国家能力的现代化路径。国家掌握生产资料,借鉴先发国家的现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经验,依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运用计划和行政指令组织国民经济活动,形成了独立于先发国家的现代经济体系。
四是发展型国家路径。发展型国家路径是二战前统合主义路径的延续和改进。统合主义路径的国家功能,强于自由市场经济路径,弱于计划经济路径。发展型国家路径的国家功能,更接近于自由主义政治体系,但保留了统合主义的基因,国家有更积极的意愿有规划地引导现代产业发展,调节缓和经济社会矛盾,实现经济和科技的追赶。
不同的现代化路径是工业生产方式内在矛盾演化展开的历史产物。不同现代化路径之间不是相互独立割裂的,而是相互影响的,既有相互竞争、相互对抗的一面,也有相互启发、相互借鉴的一面。
先发现代化国家凭借先发优势,至今保持着现代世界经济的主导地位。但是,它们的现代化进程给人类带来巨大代价和灾难。先发国家内部,经历了上百年的尖锐社会冲突。自1816年以来的战争数据显示,先发国家发动的战争比世界上其他人口总和所发动的战争还要多。
先发国家的现代化路径为后发现代化国家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应避免的教训,不是也不可能是亦步亦趋简单模仿的模板。先发国家现代化的副产品是其他世界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化。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起始条件是被先发国家控制的世界经济和本国经济,依附性现代化路径几乎是他们的“命定之数”。跟随先发国家的自由市场经济路径,只会陷入依附地位和技术“代差”陷阱,不愿接受这一“命定”的国家只能另辟蹊径。国家主义,即建立相对于先发国家更强的干预甚至主导经济社会的国家能力,动员内外资源,逆势追赶,是不二选项。自19世纪60年代开始,几乎所有希望自主发展的国家都采用了国家主导型的现代化道路。二战前的统合主义现代化路径中断后,发展型国家路径把政府的干预功能收缩在自由市场经济体系框架内,但保持了塑造、引导产业发展和调处经济社会矛盾的积极作用。
中国式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新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在吸取其他路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探索改进,形成了具有新特质的现代化路径。新中国借鉴了苏联的计划经济路径,参考了发展型国家路径和自由市场经济路径的某些体制机制和措施,从某些侧面和领域看,中国式现代化与其他路径有相似性。但更值得重视的是它们之间的差异性。中国在70多年时间里实现世界最大规模人口的最快速平稳地现代化,避免了其他现代化路径的一些弊病,达到了其他现代化路径不曾达到的成就,这些现象蕴含着有别于其他路径的质的规定性。
中国式现代化路径的新特质,是以国家能力与市场活力的创新结合,实现兼顾较高自主性和共享性的现代化。内容决定形式,目标决定路径。要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服务于现代化的目标。中国现代化的目标方向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经过70多年的探索和多轮改革创新,中国逐步形成了强化国家能力与发挥市场活力相得益彰的独特模式,不断有效地打破阻碍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现代化进程的自然条件壁垒和经济社会壁垒,使中国的现代化呈现出自主性和共享性特质。
中国式现代化路径的自主性,表现在按照国情条件和发展愿景学习借鉴其他现代化路径的经验教训,独立观察思考自身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措施上。中国式现代化路径的共享性,表现在国内利益关系方面注重促进各社会群体参与和共享现代化发展成果上,成就了人口规模最大的现代化;在国际利益关系方面注重与对方国家建立合作共赢的关系,以共享性奠定和平发展的现代化基础。
与依附性路径相比,中国式现代化路径的特质是在现代化起点较低、国力较差的情况下努力摆脱依附性,实现自主发展。与发展型国家相比,中国式现代化路径的自主性和共享性程度都更高。发展型国家的自主性表现在突破先发国家在某些产业和技术上的压制性优势,共享性表现在国内利益关系方面注重消除自由市场经济路径的弊端,但是由于在政治和经济上均不能摆脱跟从先发国家的状态,其突破和改进的空间都是有限的。与自由市场经济路径相比,中国式现代化路径的特质是尊重他国的自主性和共享性。先发国家的现代化是高度自利性的,凭借其世界经济的主导地位和非政治性暴力掠夺财富,是战争和社会灾难的根源。计划经济路径是自主性的,也能够与他国之间保持共享关系,但是处理利益关系时具有一定程度的命令主义和大国主义,会损伤他国的自主性。
中国式现代化路径的自主性和共享性是相辅相成的。中国式现代化对内坚持共享性,获得了国内人民的广泛支持,是自主性的底气之源;对外同样坚持自主性和共享性,为中国式现代化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作为经历百年战乱的后发国家,中国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极为不利,坚持自主性尤为困难,因而要推己及人,真诚尊重他国的自主性,尊重他国的发展利益,致力于实现合作共享共同发展的现代化愿景。
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经验
探究中国式现代化路径的形成机理,首要的是分析中国政治这一本质性因素,观察比较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政治的能动作用与其他现代化路径之间的异同,从中发掘中国政治的独特功能,说明中国式现代化路径特质的成因。
对于现代化的比较研究发现,现代化成功的国家需要具备四个必要条件,即脱离封建专制制度、由致力于促进现代化的精英掌握政治权力、掌握现代生产经营技能的人大量涌现、合理处理产业结构和社会文化现代转型过程中的经济社会矛盾。历史是连续的,这些条件的实现是一个渐进曲折的过程,方式多样、程度错落,不同国家现代化的具体形态和过程因而呈现多样性。
中国革命孕育了世界现代化进程一次新的革命性转折。中国革命使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也使中华民族毅然走上新型现代化路径,孕育了这一路径的政治保障,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这一政治体系保障了中国国家政权来自人民、属于人民,能够凝聚各方智慧和力量实现人民群众的愿望。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彻底地脱离封建专制制度,积极培育掌握现代生产经营技能的人才,合理处理现代化过程中的经济社会矛盾。在这一政治体系支撑下,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传统农业社会快速转变为现代国家,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经济政治制度较为彻底地革除;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供了经济基础;普惠性现代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有效实施,劳动者的健康水平、思想观念和知识技能水平得到不断提高;现代基础设施快速全面覆盖,引进、消化和创新先进工业技术,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
中国政治体系在推进现代化方面的积极能动作用,根源于党的领导能力,成功强化了国家能力,也成功发挥了市场活力。党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一科学理论体系深刻揭示了现代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历史发展规律,帮助各级干部树立自主推进现代化的思想意识和认识能力,正确认识国家发展的国际形势和国情民情,在汲取他国现代化经验的基础上独立探索。党的群众路线和民主集中制,保障了党能够在了解和尊重群体诉求意见的基础上带动人民群众转变传统观念,树立实现现代化的共同理想,帮助人民群众掌握现代知识技术,积极参与现代化建设,使中国式现代化具备了深厚的社会基础。党在国家治理上遵循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程序、规则和过程,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勇于创新政策措施,协商处理现代化进程中复杂的经济社会矛盾,使中国式现代化具备了持续平稳的宏观环境。强有力的国家能力和有活力的市场机制,把人民的主体性创造性激发出来、凝聚起来,不断扩大人民真正享有的权益,保障了中国的现代化是广大人民群众共建共享的现代化。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