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峰:改革开放彰显伟大历史主动精神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5588 次 更新时间:2023-12-28 08:57

进入专题: 改革开放  

王峰  

 

党历来高度重视传承中华民族的历史经验和优良传统,同时又主动学习和借鉴一切有益成果,实现历史自信与守正创新的有机统一,保证了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

把握历史主动是一种勇于担当、主动作为的精神品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之所以能够创造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共产党深刻把握历史发展规律,掌握历史主动,抓住历史机遇,发扬斗争精神,坚持守正创新,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局势中朝着正确方向前进。

总结历史规律

人类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必定要经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象到本质的不断深化的过程,因此,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也随之呈现为在曲折中前进、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轨迹。改革开放,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实践中,不断总结历史规律,作出的重大历史决策。

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中华民族迎来了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也经历了严重曲折。“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人民群众急切盼望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继续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具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中心任务。

这一时期,全党开展了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这是一场全国性的思想解放运动,冲破了“左”倾错误思想的束缚,集中精力把中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顺应历史大势,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实现党和国家工作中心的转移,开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党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提出一系列战略思想和创新理念,如社会主义的本质及根本任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四项基本原则等,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重大理论成果。

45年来的发展成就证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改革开放重大决策,符合中国社会发展规律,顺应时代潮流,成为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是基于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是基于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是基于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是基于对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深刻体悟。”改革开放深刻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和中国人民的面貌,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善于把握历史主动的精神品质。

把握历史机遇

危机与机遇总是同生并存。能否在历史关键节点上发现和利用战略机遇,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决定性影响。20世纪70年代,世界局势发生深刻变化,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也带来新的历史机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陷入经济滞胀,美苏争霸强度减弱,第三世界国家崛起成为国际关系中的重要力量,中国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关系得到改善,短期内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和平成为整体趋势。

对于世界趋于和平的趋势,党的领导人有深刻认识。1977年12月,邓小平分析当时的国际形势时指出:“苏联的全球战略部署还没有准备好。美国在东南亚失败后,全球战略目前是防守的,打世界大战也没有准备好。所以,可以争取延缓战争的爆发。”趋于和平的外部环境,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难得机会。为了创造与有利外部环境相适应的内部环境,1978年11月,邓小平在与北京市主要负责人谈话时强调:“安定团结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必要政治条件,不能破坏安定团结的局面。这是中央的战略部署,这是大局。”

与此同时,第三次科技革命方兴未艾。邓小平指出:“现在世界上的先进技术、先进成果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利用呢?我们要把世界一切先进技术、先进成果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他还强调,“不搞现代化,科学技术水平不提高,社会生产力不发达,国家的实力得不到加强,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得不到改善,那末,我们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就不能充分巩固,我们国家的安全就没有可靠的保障”。如何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历史机遇,有效利用国外的先进技术,推动中国科学技术的革新发展,成为当时党中央高度重视的问题。

为使更多党员干部认清中国和世界所处的历史方位,深化对改革开放的思想认识,增进共识,20世纪70年代末,党派出大批考察团赴国外考察学习。经过考察,人们一方面认识到中国在管理方式和科学技术方面与国外存在的巨大差距,另一方面也发现许多国家及其企业表现出愿意与中国进行经济技术合作的强烈愿望。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在引进外国先进技术设备的同时,大力推动自主创新,逐步成为举足轻重的科技大国,为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提供了重要支撑。

党中央抓住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机遇,毫不动摇坚持对外开放,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有利条件和机遇,清醒认识到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风险挑战。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中国经济在全球化进程中获得巨大发展,并为全球经济增长作出重要贡献。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指出,中国进入世界贸易组织的20年,“是中国深化改革、全面开放的20年,是中国把握机遇、迎接挑战的20年,是中国主动担责、造福世界的20年”。45年来,我国抓住改革开放的有利时机,加快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成就,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发扬斗争精神

矛盾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有矛盾就有斗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承认矛盾客观性和必然性的表现。在推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牢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发扬斗争精神,努力克服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一切艰难险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快速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人们从教条主义的枷锁中解放出来,但在如何评价“文化大革命”的问题上,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受“左”的思想束缚,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表现出不理解甚至抵触;另一种是极少数人利用党进行的拨乱反正,夸大党所犯的错误,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否定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如果放任这些错误思想发展,必将在党内外造成思想混乱,破坏有利于改革开放的政治局面,给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造成严重后果。

敢不敢与党内和社会上的错误思潮作斗争,成为事关改革开放成败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了从根本上统一思想认识,捍卫和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决定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经过全党努力,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一些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作出评价,特别是正确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强调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党中央以历史决议的形式,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作出科学、正确的结论,纠正了“左”的和右的错误观点,科学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反映了党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鲜明政治品质,为党在复杂的局势中始终把握历史主动,提供了坚定的政治和思想保障。

20世纪80年代末,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掀起反华浪潮,从各方面对中国进行所谓的“制裁”。党中央旗帜鲜明地与这股逆流进行斗争。党和国家坚决的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使一些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制裁”归于徒劳。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过程中,面对美国等西方国家提出的过分要求,党和政府发扬斗争精神,据理力争,历经15年的较量和谈判,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打开了对外开放的新天地。

坚持守正创新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坚定历史自信,坚持守正创新,才能真正顺应历史发展的大势,把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主动权。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党始终坚定历史自信,牢牢守住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在守正创新中牢牢把握历史主动,使改革开放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使全党全社会获得空前的思想解放,同时引出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即如何处理改革开放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之间的关系。对此,邓小平旗帜鲜明提出“四项基本原则”,即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他强调,“如果动摇了这四项基本原则中的任何一项,那就动摇了整个社会主义事业,整个现代化建设事业”。

改革开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没有可以套用的方法和经验,只能在实践中艰难探索。党反对盲目排外,又坚持守正创新。邓小平强调:“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我们要有计划、有选择地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和其他对我们有益的东西,但是我们决不学习和引进资本主义制度,决不学习和引进各种丑恶颓废的东西”。党历来高度重视传承中华民族的历史经验和优良传统,同时又主动学习和借鉴一切有益成果,实现历史自信与守正创新的有机统一,保证了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积累的宝贵经验是党和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深入总结改革开放45年来的历史经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功的原因,制定符合中国国情和世界潮流的政策,以更加自信从容的心态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

    进入专题: 改革开放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政治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8198.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历史评论》2023年第6期,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