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涛:新形势下科技金融的发展方向与策略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692 次 更新时间:2023-12-19 09:36

进入专题: 科技金融  

杨涛  

 

当前我国科技金融发展取得了成效显著,具体表现在银行业金融机构成为科技金融的“主力军”、资本市场成为科技金融的“生力军”、科技保险助力科技企业风险管理、科技金融政策探索与改革试点不断深入等方面。在新形势下,制定科技金融发展战略,需要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助力强国战略实施;服务于构建可持续的市场化创新体系;从重规模转向重质量,着力打造科技金融强国;高度重视数字化背景下对新型科技金融的创新探索;努力优化科技金融生态,夯实科技金融创新基础。另外,抓住推动科技金融创新的重点环节,夯实科技金融健康发展的基础要素。

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助力强国战略实施。现代金融的核心价值是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因此,科技金融发展战略设计不能局限于机构与产品层面,而是需要以科技金融活动的最终效益与效果来衡量。一是通过科技金融促进科技创新,进而真正落实到产业层面,实现科技、产业、金融三者的良性循环,带动经济效率提升,最终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通常被视为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作用的综合反映)。二是通过科技金融的“撬动”作用,最终既增强基础科研能力,使国家综合竞争能力与结构性比较优势更加突出,又能够支持应用性技术创新,进而助力产业升级、提升经济活跃度以应对就业等方面的挑战。

服务于构建可持续的市场化创新体系。科技金融发展不仅要遵循金融发展规律,更要尊重科技创新的内在规律。一方面,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真正建立由产业和企业主导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避免过度干预和低效干预,也不能简单地把各类创新主体、创新模式、创新要素任意叠加,而是要依托现代科技创新的前沿特点和前瞻路径,依靠金融的力量打造新型创新联合体模式,激发“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内生动力。另一方面,科技金融的支持对象需要从狭义到广义逐渐扩展,既要以关键核心技术、“硬”技术创新为主线,也要支持各类业务创新、模式创新、生态创新等。值得关注的是,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和数实融合已成为重要的国家战略,无论是数字产业化的高精尖部分,还是产业数字化的充沛蓝海,都是科技金融助力创新的重要抓手。

从重规模转向重质量,着力打造科技金融强国。从整体上看,当前我国金融体系经历了多年快速发展,包括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规模在内的诸多指标已经居于全球前列。2023年10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金融工作要“以加快建设金融强国为目标,以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自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可以设立创业投资、可以向银行申请技术开发贷款以来,我国科技金融探索取得了显著成就,诸多金融机构都把科技金融作为重要的业务发展方向。

高度重视数字化背景下对新型科技金融的创新探索。一方面,当前金融科技与数字金融的创新重点正在从居民端向企业端转移,这对于缓解特定行业面临的传统金融服务成本高、效率低难题起到重要作用,其中对科技领域的金融支持也同样实现效率提升。例如,近两年国务院和各部门针对供应链金融制定了多项政策,为促进和规范供应链金融行业发展形成了制度框架;同时新技术的深入应用,也加快推动了供应链金融行业向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涌现出层出不穷的商业模式,其中各产业链上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都是数字化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受益者。另一方面,不同金融机构越来越重视金融科技投入,此外,为了保证金融科技战略的推进和落地,各银行在科技人才投入上也不断加码。由此看来,金融业机构自身完全可以成为提出科技需求、拉动新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

努力优化科技金融生态,夯实科技金融创新基础。金融生态通常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金融市场、金融机构等主体,在与外部制度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分工合作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特征、执行一定功能作用的动态平衡体系。科技金融生态建设的重心就是通过合理的激励相容机制安排,促使不同层次的参与者合作共赢、协同创新,通过科技与金融的全面融合,努力实现多层次的科技金融发展目标。其中,既包括与科技、金融相关的诸多“硬生态要素”,如新型的数据要素设施保障,也包含如信用、标准、人才、政策等在内的“软生态要素”。对此,政府与监管部门要从优化科技金融生态入手,促进科技金融发展“土壤”的改良。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产业金融研究基地主任、研究员、博导 杨涛

    进入专题: 科技金融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金融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8072.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人民论坛,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