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晓原:吸血鬼故事的文学史和可能的科学史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300 次 更新时间:2024-08-26 12:21

进入专题: 吸血鬼故事   科学史  

江晓原 (进入专栏)  

在最近一部极富魔幻色彩、口味很重的影片《伯爵》(El Conde,2023)中,著名的历史人物皮诺切特将军(A. Pinochet,1973年在军事政变中杀害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阿连德总统,成为智利独裁者),被描绘成一个500岁的吸血鬼,而他的吸血鬼亲戚中,甚至出现了已故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

吸血鬼是西方文艺中一个常见的主题,仅我个人收藏的相关影视作品就不下百部。这些作品中的吸血鬼通常都是邪恶的反面角色,但我最喜欢的一部吸血鬼电影《唯爱永生》(Only Lovers Left Alive,2013),却将两个吸血鬼描绘成令人欣赏同情的“文艺老年”。对中国观众而言,最著名的吸血鬼电影估计当属《惊情四百年》(Bram Stoker's Dracula,1992),或许还有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暮光之城》系列(The Twilight Saga,2008~2012)。

我以前在选书、选影片时,一直故意回避吸血鬼这个主题,那时我觉得这样的主题根本没有意义。但没想到的是,我虽躲着吸血鬼,吸血鬼却不时来找我——电影中诸如《刀锋战士》系列(Blade,1998~2004)、《黑夜传说》系列(Underworld,2003~2016)等等,以吸血鬼为主题的影视作品层出不穷。如今我已经变得相当宽容了,我甚至已经收集了一些论述吸血鬼历史的著作。

现在据我看来,吸血鬼在西方文化中,似乎是一个类似亚瑟王、罗宾汉这样的主题,有某个相对固定的起源故事——真假当然不必计较,但完全可以在这个主题下随意发挥,建构各种新的故事。

 

吸血鬼的标准特征

下面这些吸血鬼的共同特征,在以吸血鬼为主题的小说和影视作品中反复出现,成为约定的套路:

吸血鬼可以永生,往往有某些超能力。它们以吸饮人类鲜血为生,长着獠牙和尖而长的指爪。它们经常化身为俊男倩女。

通常刀剑和枪弹只能使吸血鬼受伤(伤口会快速愈合),但杀不死它们。

吸血鬼怕见阳光,阳光会让它们受伤乃至死亡。吸血鬼没有影子。

吸血鬼害怕银子和大蒜。用木锥刺破它们的心脏可以杀死吸血鬼。

吸血鬼经常与人类为敌,尽管也有对人类友好的吸血鬼。

被吸血鬼咬过的人,也会变成吸血鬼。

吸血鬼故事经常和一个叫做特兰西瓦尼亚(Transylvania)的地区联系在一起。该地区在今罗马尼亚,位于喀尔巴阡山脉,历史上曾属于罗马帝国行省,又曾臣属奥斯曼帝国,后来成为奥匈帝国的一部分。特兰西瓦尼亚这个地名在吸血鬼故事中具有符号意义,还可以变化使用,例如在以未来星际航行为背景的幻想影片中,就变成“喀尔巴阡星系”中的“特兰西瓦尼亚行星”。

吸血鬼的故事又经常和一个名叫Dracula的历史人物联系在一起。此人原是英国作家斯托克(B. Stoker)的小说Dracula中的吸血鬼之王。其原型则是多瑙河畔瓦拉几亚公国(Valachie)的武拉德四世(Vlad IV),他曾击败奥斯曼帝国的入侵,成为罗马尼亚的民族英雄。但他同时也是一个暴君,Dracula就是他的外号,意思是“魔鬼”。以影片《惊情四百年》为例,其中所述Dracula故事如下:

Dracula是特兰西瓦尼亚的伯爵,领兵出城与土耳其人作战,将新婚爱妻留在城中。土耳其人为动摇城中军心,谎称伯爵已战死,其妻信以为真,自杀殉情。伯爵战胜归来,惊闻爱妻已死,痛不欲生。城中教士却表示:自杀违背教义,她不能得到教会的祝福。伯爵闻之悲愤已极,怒火上冲于天,遂发誓从此要与教会为敌,于是他变成永生的吸血鬼之王。

吸血鬼故事中往往还会出现另一个重要人物——范·海辛教授(Van Helsing),他专门追杀吸血鬼。有时他甚至成为吸血鬼故事中的主角,比如在影片《范·海辛》(Van Helsin,2004)中就是如此。

 

吸血鬼故事的文学起源

关于“吸血鬼”(vampire)这一名称的起源,也是扑朔迷离的。有一个来自斯拉夫语的词vrykolakas,意思是“狼人”,16世纪关于“狼人”的传说已遍及欧洲。传说“狼人”可以在月圆之夜变成狼的形状(这一点后来的影视作品非常喜欢借用),到17世纪末,出现了关于“狼人”死后可以变成吸血鬼的传说,西里西亚、波西米亚、波兰、匈牙利、摩尔达维亚、俄罗斯、希腊等地,到处都出现了关于吸血鬼的传说。这些传说又传入西欧,不过当时还未有“吸血鬼”这个词。

进入18世纪,欧洲开始出现关于吸血鬼案例的官方报告。据说在一份1725年的德语吸血鬼案件报告中,首次出现了今天的“吸血鬼”一词。在出现了一系列报告之后,吸血鬼传说进入上层社会的视野,关于吸血鬼传说的争议和论战开始形成著作和论文。例如1732年斯托克(C. Stock)写了《论吸血鬼的尸体》,次年佐普(J. H. Zopf)写了《论塞尔维亚的吸血鬼》。

教会人士通常否认吸血鬼的存在,例如,以注释《圣经》而颇负盛名的修道院院长卡梅(A. Calmet),写了两卷本的著作于1746年在巴黎出版,此外如佛罗伦萨大主教达万扎蒂(G. Davanzati)1774年出版了《论吸血鬼》,教皇本笃十四世(Benoti XIV)的著作中也花了不少篇幅谈论吸血鬼。卡梅的本意,当然也是驳斥关于吸血鬼的迷信和传说,但他的书中充斥着吸血鬼的案例和轶事,客观上产生了劝百讽一的效果。

在18世纪开始的浪漫主义文学运动中,诗人开始塑造迷人的女吸血鬼形象,如柯勒律治的《克里斯特贝尔》、济慈的《无情美人》,都有这样的吸血鬼形象。而在波德莱尔的《吸血鬼的变形》中,则是堕落的女花痴。这些女吸血鬼美丽而神秘,让男人们禁不住心猿意马想入非非。

使吸血鬼成为西方现代文艺中的灵感源泉,最大的功臣之一就是小说Dracula的作者斯托克。这部小说为吸血鬼形象翻开了新的一页,吸血鬼能够成为流行的现代神话,Dracula实有奠基之功,它启发了此后许多作品的灵感。

 

吸血鬼可能的科学史

不得不承认,在吸血鬼的一系列标准特征中,“科学含量”是显而易见的,尽管迄今为止这尚未让吸血鬼主题进入正统的科学史研究范畴。不过考虑到现代科学在早期阶段的“血统”并没有像人们现在通常以为的那么纯洁,如果要想象吸血鬼可能的科学史,人们还是有两条可以尝试的路径:

一是在已经出现的、鱼龙混杂的关于吸血鬼事件的大量非虚构报道中,设法证认出能够得到史学界或科学界认可的事例。如果出现了这样的事例,那么吸血鬼进入科学史研究范畴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二是关注当下基因编辑、基因改造等方面的危险现状。其实在现代基因技术面前,搞出具有吸血鬼特征的某种生物(甚至人类),可能性已经相当大了,目前只是碍于人类已有的伦理道德戒律,尚未出现这样的公开事例而已。况且,成为一个吸血鬼,在眼下的社会中尚无任何可见的商业价值。但是,某些科学狂人的奇情异想,在任何时候都有可能冒出来。

进入 江晓原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吸血鬼故事   科学史  

本文责编:chendongdong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科学 > 科学评论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7450.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2023年11月15日《第一财经日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