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后凯:乡村产业发展五大趋势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4141 次 更新时间:2023-09-07 22:53

进入专题: 乡村产业  

魏后凯 (进入专栏)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从发展趋势看,我认为未来乡村产业有五个大的趋势:多样化、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数字化。

第一个是多样化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乡村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农业就业的比重将会不断下降,非农产业比重会不断提升,乡村产业融合不断加速,乡村产业结构将出现多样化的趋势。

过去,我们把农村定义为从事农业跟农民聚居的地方。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个定义已经不够准确,纵观发达国家,农村从事农业的只是少数人,大部分的农村居民也不一定就从事农业,农村的产业结构正在不断多样化。在农林牧渔业内部,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在不断提升,已经接近半壁江山,2008年为48.1%,这些年来有一定的下降,2021年下降到41.4%,从发展趋势来看林牧渔业会更加重要,甚至比种植业更容易实现由大变强。所以要改变“重种植业、轻林牧渔业”的倾向,促进农林牧渔业协调发展。

第二个是融合化

产业融合是现代产业发展的基本趋势,推进乡村产业融合是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当然乡村的产业融合有两个方向:第一个是产业的纵向融合和一体化,比如说农业,按照前后两端延伸的思路,打造全产业链,构建贯穿于农业生产全过程、全方位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这实际上就是一个农业的全产业链;第二个就是横向的融合和一体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农业跟二三产业的融合和一体化;二是乡村其他产业之间的深度融合。当然乡村产业的融合可以在不同的地域层面,比如一个县一个村庄甚至在家庭农场的内部、一个企业的内部来实现产业融合,比如浙江安吉的鲁家村,鲁家村实现了一二三产业在一个村庄内部的融合发展。

第三个是集群化

什么是产业集群?2004年我提出一个定义,就是大量的相关企业组织按照一定的经济联系集中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形成一个类似生物有机体的产业群落。过去我们对产业集群的认识有误区,好像产业集聚就是了,产业集群在产业的集聚的基础上还有紧密的产业关联、社会化的分工和发达的组织网络,还有适宜的创新环境,加上合作竞争和互动机制,产业集群化是当今世界产业发展的大趋势。从中国的经验来看中国的早期产业集群大都发源于农村,比如说浙江过去的块状经济、广东的专业镇村等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看成是一个准产业集群,这些年来我国乡村产业集群化的趋势在不断加速。现在主要的做法就是建园、构链、组群,这个趋势往后走乡村产业集群化还会进一步加深。

第四个是生态化

产业生态化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也是实现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当然我个人也认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就是一个生态型的产业体系,它要求乡村的产业发展走上生态化的绿色发展之路。怎样走上这种生态化的绿色发展之路?我想可以从两个路径来展开,对新建的产业我们要按生态化的要求进行建设,我们要防止城市污染产业向农村转移扩散。对现有的产业我们要进行生态化改造,比如我们现在的农业是一种典型的化学农业,怎么从依靠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实现增产的化学农业转向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这是我国农业转型发展的一个大方向。

第五个是数字化

产业数字化是数字乡村建设和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应该看到跟城市相比,乡村产业数字化严重滞后。所以,我们未来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的任务十分繁重,这种数字化的趋势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乡村产业的技术装备、相关设施、管理体系要数字化;二是乡村劳动力的素质要进行数字化转型。

(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专家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转自:《北京日报》2023年9月4日)

进入 魏后凯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乡村产业  

本文责编:chendongdong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农业与资源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5920.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