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算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已经运行了30多年。1992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只有不到3万亿元,2022年已超过120万亿元,30年增长了40余倍。世界见证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奇迹,中国也验证了市场经济的巨大力量。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要认识到,我国的市场经济制度还不完善,无论体制机制还是操作层面都存在改进的空间。中共二十大报告提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是有的放矢之举。而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要营造健康的市场环境。
健康的市场环境应当是宽松的
营造健康的市场环境,必须营造宽松的市场氛围。现代经济学的一条基本结论是,除垄断、信息不对称、外部性和公共物品等市场失灵的情形外,政府对微观经济的任何干预都可能导致市场扭曲和效率损失。地方政府对微观经济的做法可以折射出其对市场、对民生、对经济的态度:是愿意营造宽松的市场氛围,还是事无巨细都要管起来?“一刀切”固然省事,却会导致市场的悲观预期。
经济发展必须依靠创新驱动。但无论创新还是创业,都必须有宽松的市场氛围。如果创业者对政策和市场环境缺乏信心,那么他就不愿意创业,或者去追求“短平快”的项目,而不愿意进行长期投资。人们进行创新活动,同样需要对未来有稳定的预期,才会坚持长期的规划和投入。
营造宽松的市场氛围,关键是要把法治落到实处。通过法律明确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可以做,市场主体才能形成共同的、稳定的预期。法治首先是用来规范政府行为的,对市场主体来说,“法无禁止即可为”,这样才能充分激发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对于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事物、新业态、新现象,应当给予更多的宽容。政府必须规范行使手中的自由裁量权,不能让政策文件、行政命令替代法律。唯其如此,才能营造宽松的市场氛围,巩固市场主体的信心。
健康的市场环境应当是有效的
营造健康的市场环境,必须打造一个有效的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市场经济的核心是一切商品、服务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即“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绝大部分商品和服务已经实现了市场定价,但劳动力、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的市场化程度还相对较低,对经济的产出水平形成了一定的制约。
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劳动力在全国范围内的流动性已大大增强,但距离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户籍及附着于户籍之上的各种条件,是阻碍劳动力自由流动的突出表现之一。一方面,仍有不少工作岗位要求应聘者具有本地户口;另一方面,还有不少妨碍劳动力自由流动的隐性规则。例如,附着于户籍之上的子女入学资格,构成了人们自由流动的壁垒。不论是打工者,还是所谓高层次人才,在择业时都越来越多地考虑子女入学问题,子女能不能上一个好小学、好中学,甚至比薪酬高低更重要。因此,对于地方政府来说,构建健全的义务教育格局,不仅是民生问题,还关系到劳动力市场的效率。
城市国有土地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长期以来都与“土地财政”相关联。所谓“土地财政”的基本特征就是,政府对土地进行一级开发后,按工业用地和商住用地分类出让,土地出让金和征地成本及开发成本之间的差额就构成了“土地财政”。尽管有人主张“土地财政”对过去20多年城市化、工业化发展功不可没,但也应警惕,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造成扭曲和效率损失。有人寄望于以集体经营性土地入市打破地方政府在土地一级市场上的垄断地位,但其能够发挥的作用恐怕非常有限。姑且不论集体经营性土地目前很难直接用于商品房开发,即便是其他用途,也会受到城市规划和用途管制的限制。
资金这一生产要素在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不同规模的企业之间、本地企业和外地企业之间的配置,距离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也存在一定差距。金融效率低下、资金配置不合理现象仍普遍存在。
健康的市场环境应当是公平的
营造健康的市场环境,必须打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这里所说的公平,主要是指机会平等;至于市场竞争导致的结果不平等以及通过再分配来压缩结果不平等,则是另外的话题,本文不作讨论。所有市场主体在市场上展开公平竞争,本是市场经济的题中应有之义,这里想强调的主要是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中涉及的公平问题。
全国统一大市场,既是一个公平问题,也是一个效率问题。2022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刚发布时,在社会上引发了一些讨论,有人甚至以为“要搞计划经济”。事实上,全国统一大市场针对的是国内市场分割和地方保护主义,与计划经济毫不沾边。而且“统一大市场”也并非新概念,早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就提出要“尽快形成全国统一的开放的市场体系”。中国具有超大规模市场,但广泛存在的市场分割和地方保护令超大规模市场的潜力无法充分发挥。总的来看,目前商品市场的分割和地方保护已不太严重,而要素市场分割相对比较严重,如前面提到的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受阻,很大程度上也与市场分割有关。另外,部分地方政府“为增长而竞争”的招商引资客观上推动了经济增长,但也强化了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许多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具有高度趋同化的特征:大健康产业热,就纷纷发展生物医药产业;人工智能热,就纷纷发展人工智能产业;新能源热,就纷纷发展新能源产业。在此过程中,地方本位主义甚至以邻为壑的招商策略是很难避免的,且容易导致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过程,也是打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的过程。所有市场主体,不论何种所有制、何种产业、何种规模,都能在全国范围的、公平的市场环境下展开竞争,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要义。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营造健康的市场环境,关键在政府。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是营造健康的市场环境、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张琦(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来源:《群言》2023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