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宏伟: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2956 次 更新时间:2023-08-04 23:54

进入专题: 人类文明新形态   马克思主义   中华文明  

马宏伟  

 

【摘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我们能够更好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中华文明、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辩证统一关系: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科学理论指引,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指导下创造的;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文化根基,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创造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路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在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推进和拓展中创造的。

【关键词】人类文明新形态 马克思主义 中华文明 中国式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3.14.001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1]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2]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察人类文明发展大势,深刻把握中华文明发展规律,从中华文明发展、人类文明进步的高度阐明了我们党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重大意义和根本指向,作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大论断,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中国式现代化在人类文明进步中的创造性和引领性,科学阐明了中华文明发展的光明前景和必由之路。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中华文明、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辩证统一关系呢?

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科学理论指导、深厚文明根基、坚实实践依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3]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我们能够更好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中华文明、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辩证统一关系: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科学理论指引,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指导下创造的;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文化根基,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创造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路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在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推进和拓展中创造的。作为人类最根本、最宏大、最壮丽的事业,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科学理论指导、深厚文明根基、坚实实践依托。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下创造的。鸦片战争后,由于西方列强入侵和封建统治腐败,中国逐渐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深渊,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千辛万苦的求索和不屈不挠的斗争,对各种主义和思潮都进行过尝试,但都没能解决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直到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马克思主义,中华民族开始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是科学的理论,但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才能指导解决中国问题。正是因为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中国革命才走出漫漫长夜,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正是因为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了科学发展观,我们才成功开创、坚持、捍卫、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因为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我们才成功实现新时代的伟大变革,不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下,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不断走向国家富强、人民幸福。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既引发了中华文明深刻变革,指引中华文明从难以赓续走向伟大复兴,也从中华文明中不断汲取滋养、获得生机,实现了与时俱进、丰富发展。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基础上创造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4]几千年来,中华大地上农耕文明、游牧文明、海洋文明交相辉映,交汇融合,形成具有强大思想张力和历史韧性的中华文明。中华文明主张“天生万物,唯人为贵”,强调人的主体性和以民为本,具有人本主义传统,重视普罗大众的作用;区别于西方文明主客二元对立,形成了包容博大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重视整体思维、辩证思维,具有天下情怀、集体主义精神、和谐思想;强调经世致用、知行合一,具有实践理性;具有注重“食货”的经济意识,重视发展物质生产;是一种向上向善的文明,既崇尚立己达人、兼济天下,也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华文明经历了五千多年的历史变迁,但始终一脉相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英国哲学家罗素说过:“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代世界极为需要。”[5]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断言:“中国的文明将为未来世界转型和21世纪人类社会提供无尽的文化宝藏和思想资源。”[6]我们党坚持推进“两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为开辟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打下了坚实思想文化根基,为建设一个“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世界贡献了宝贵思想文化资源。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在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中创造的。近代以来,现代化成为世界发展的历史潮流。对于中国来说,实现现代化更是摆脱亡国灭种危机、实现民族复兴和文明赓续的紧迫课题。实现现代化是世界各国发展普遍面临的历史任务,但照抄照搬其他国家现代化模式不可能成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7]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胸怀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肩负起独立自主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历史使命。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已有基础上继续前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十年砥砺奋进,我们实现了“小康”这个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中国人民的前进动力更加强大、奋斗精神更加昂扬、必胜信念更加坚定,焕发出更为强烈的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正是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中华文明从难以赓续走向繁荣昌盛,人类文明新形态从美好理想一步步变为生动现实。

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带领人民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因为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中华文明深厚根基、中国式现代化可行路径。以下分别从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中华文明创新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推进拓展的角度,分析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和不断丰富发展。

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引下,人类文明新形态从中华文明中孕育产生、在中国式现代化中创造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8]没有革命的思想就没有革命的行动,思想走在行动之前,就像闪电走在雷鸣之前一样。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辟、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充分体现了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真理力量和道义力量。

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近代中国最危急的时刻,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并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使中华文明再次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9]中华文明能够浴火重生,成功孕育出人类文明新形态,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获得了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为什么只有马克思主义能够激活中华文明,马克思主义是怎样激活中华文明的?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和人的价值,激活了中华文明的人本主义传统;马克思主义站在人民立场上思考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其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根本看法、全人类命运与共的观点、共产主义社会理想、崇高的道德追求与中华文明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有着深刻的内在一致性,提升了中华文明的精神境界;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切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为中国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更严谨、更科学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唤起了中华文明的实践理性,引导中国人民依靠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来创造新的世界;马克思主义具有彻底的革命精神,激发起中国人民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意志品质。中国共产党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契合性,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使中华文明创新发展有了科学理论指导、再次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不仅实现了文明赓续,而且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同时,中华文明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中国特色,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获得旺盛生命力,不断丰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必须坚持以这一思想为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引领中国人民走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矢志奋斗的梦想。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要实现现代化是不可能的。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指导下,我国现代化建设才能走上正确道路,不断打开新天地。如何赶上时代、加快实现现代化?我们党对此一开始就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并没有像一些发展中国家那样亦步亦趋地跟在西方国家后面简单模仿,而是强调从中国实际出发,走自己的现代化道路。我们党大力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已有基础上继续前进,围绕解决现代化建设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回顾历史可以看到,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指引和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引党和人民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10]中华民族曾经创造出居于世界前列的灿烂的古代文明,但是在近代大大落后了,在不到100年的时间里,中国首都三次被外国侵略者攻占,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1937年侵华日军制造了南京大屠杀。在那些悲惨的岁月里,中华民族处处受人歧视、受人践踏、受人奴役,濒临灭亡的边缘。从社会生产方式看,长期占支配地位的封建主义生产方式以分散的个体小生产为基础,这种“一盘散沙”似的涣散状态不仅难以适应工业化要求,而且造成中国在列强面前脆弱不堪,缺乏凝聚力、竞争力。从思想文化来看,经历了从“天朝上国”到“东亚病夫”的沉沦,不少中国人开始全盘否定中华文明,认为中国文化传统处处不如人,必须被彻底抛弃。从内忧到外患,从器物不如人到制度不如人再到精神文化不如人,中华文明还有前途吗?中华民族还有出路吗?这就是近代以后直到新中国成立这一百多年间摆在中国人面前的残酷现实。直到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并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用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中国人民才在党的旗帜下凝聚起来,中华文明才再次迸发出强大能量。

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引下,我们党带领人民创造了占据真理和道义制高点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它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符合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和历史发展趋势,在充分吸收一切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守正创新、革故鼎新,探索出社会主义文明的中国样态、人类文明新形态;它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坚持中华文明特殊性与人类文明普遍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探索出既顺应世界历史发展潮流又符合中国国情的文明发展道路,开辟了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符合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人间正道。

在中华文明丰厚滋养下,人类文明新形态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版本、展现了人类现代化的新图景

一种新的文明形态不是凭空出现的,必定有其历史根源、文明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11]在中华文明中能够孕育出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因为它具有极强的韧性和突出的创新性,是因为作为其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与马克思主义相融相生,是因为其思想精髓符合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中华文明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下实现创造性转化、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创新性发展,成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孕育形成的文明根基。

中华文明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丰富和发展提供充足养分和深厚动力。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中国大地、在中国人民心中落地生根,成为党和国家事业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因为它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也是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12]这种融通性和契合性成为中国人接受、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文化基础,成为用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激活中华文明的价值观念基础;被激活的中华文明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充足养分和深厚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1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之所以不断取得新进展新飞跃,就在于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两个结合”,不断赋予科学理论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使之成为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毛泽东同志用“实事求是”这一古语来概括党的思想路线,邓小平同志用“小康社会”来标识当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目标,江泽民同志提出“两个先锋队”思想,胡锦涛同志提出构建“和谐社会”,都是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范例。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原创性贡献,为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世界性贡献。比如,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相结合,提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形成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创造性运用“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古代智慧,提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借鉴“协和万邦”“天下大同”“天下一家”等,阐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等。

中华文明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深厚历史底蕴和精神文化滋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4]中华文明具有一系列优秀文化基因,经由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的激活,开创出广阔的思想文化空间,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厚滋养和精神动力。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既传承历史文化,又融合现代文明,都是中华文明优秀基因在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发扬光大。当今世界,人类文明无论在物质还是精神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特别是物质的极大丰富是前所未有的。但是,当代人类也面临着许多突出难题。比如,贫富差距持续扩大,物欲追求奢华无度,个人主义恶性膨胀,社会诚信不断消减,伦理道德每况愈下,人与自然关系日趋紧张,等等。中国式现代化能够有效解决这些难题,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不仅能够运用人类今天发现和发展的智慧和力量,而且能够运用人类历史上积累和储存的智慧和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关于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关于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的思想,关于仁者爱人、以德立人的思想,关于以诚待人、讲信修睦的思想,关于俭约自守、力戒奢华的思想,关于中和、泰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相处的思想,等等,这些思想理念和文化基因在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激活引领下,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厚底蕴和不竭动力。

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源头和根基,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华文明的现代化形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五千多年漫长文明发展史中,中国人民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15]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唯一自古延续至今、从未中断的文明,为世界贡献了深刻的思想体系、丰富的科技文化艺术成果、独特的制度创造,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进程,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注入丰富养分和深厚动力,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文化基础,成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源头和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16]经由“第二个结合”,我们党开辟了中国道路、形成了中国理论、建立了中国制度、发展了中国文化,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中华文明的现代化形态。

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予以弘扬。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和拓展中,人类文明新形态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设想变为中国社会实践、从人们的美好憧憬变为生动现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重大成果,我们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拓展和深化。”[17]中国式现代化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付诸实践,赓续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借鉴吸收一切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既是我们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也是中国谋求人类进步、世界大同的必由之路。

中国式现代化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勃勃生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18]“我们在认识上不断深化,创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的认识,概括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我们在战略上不断完善,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战略支撑。我们在实践上不断丰富,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特别是消除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19]中国式现代化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伟大实践,又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创造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中国版本、时代版本、实践版本。

中国式现代化承载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唯一正确道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追求民族复兴的历史,也是一部不断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为如何唤醒‘睡狮’、实现民族复兴这个重大历史课题所给出的答案”。[20]中国式现代化站在真理的制高点,从整体上把握生产力发展规律、人自身发展规律、自然界发展规律,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统一起来,极大地深化了对人类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站在道义的制高点,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既遵循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又承载为人类求解放的崇高使命,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21]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走得通、行得稳,是中国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也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唯一正确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深刻影响世界历史进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必将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22]实现现代化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权利和必然选择,关键是找到符合国情、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发展道路。不少人有一种错觉,似乎现代化就是西方化、西方文明就是现代文明。实际上,资本主义文明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基础上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制度和西方现代化无法克服的固有矛盾。尽管资本主义制度和西方现代化模式也在不断演变,但其本质上的资本至上、弱肉强食、两极分化、霸道强权的属性没有任何改变,其弊端也愈益明显。中国式现代化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产生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23]中国式现代化既基于自身国情、又借鉴各国经验,既传承历史文化、又融合现代文明,既造福中国人民、又促进世界共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展现了一幅现代化的全新图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

结语

在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和拓展中,人类文明新形态推动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有机统一,成为“五位一体”整体推进、协调发展的文明形态,开辟了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境界。我们要深刻理解和把握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更加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

 

注释: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7月2日,第2版。

[2][7][10][11][16][21][23]《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人民日报》,2023年6月3日,第1版。

[3][17][18][19]《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人民日报》,2023年2月8日,第1版。

[4][15]《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推动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人民日报》,2022年5月29日,第1版。

[5]罗素:《中国问题》,秦悦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年。

[6]山本新、秀村欣二编:《未来,属于中国——汤因比论中国传统文化》,杨栋梁、赵德宇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

[8]《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16页。

[9]《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求是》,2021年第7期。

[12]《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第300页。

[13]《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而不懈奋斗》,《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9日,第1版。

[14]杜尚泽、颜珂、张晓松等:《“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我深有感情”》,《人民日报》,2021年3月27日,第1版。

[20]朱基钗、丁小溪:《开启中国式现代化的新长征》,《人民日报》,2023年2月12日,第1版。

[22]杜尚泽:《“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人民日报》,2023年6月5日,第1版。

 

A New Model for Human Advancement: Its Theoretical, Historical and Practical Logic

Ma Hongwei

Abstract: The in-depth study of Xi Jinping's important statements is helpful to understand the dialectic interwoven relationship of Marxist theory, Chinese civilization, Chinese modernization, and the new model for human advancement: Firstly, Marxism is the scientific theory guidance to the new model for human advancement which was created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achievements from Marxism's Sinic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secondly, Chinese civilization is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foundation of the new model for human advancement which was created from the initiativ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thirdly, Chinese modernization is the practical approach to the new model for human advancement which is created in the constant promotion and exploration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Keywords: new model for human advancement, Marxism, Chinese civilization, Chinese modernization

 

马宏伟,人民日报社理论部主任,高级编辑,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理论人才。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基本理论、党的创新理论。主要著作有《东亚崛起与危机的制度分析》等。

    进入专题: 人类文明新形态   马克思主义   中华文明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国际关系理论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5098.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3年7月下,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