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吉喆:加强影响力投资国际合作 助力全球应对气候变化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0327 次 更新时间:2023-07-09 22:29

进入专题: 气候变化   ESG  

宁吉喆  

 

影响力投资又称社会责任投资、可持续发展投资、ESG投资,它有利于动员企业和金融机构,投入耗资巨大的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2023年5月,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宁吉喆,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执行理事屠光绍、中国社会责任投资高峰论坛(IFCII)秘书长贝多广受邀组成代表团前往印度尼西亚、新加坡两国参访与调研。在印尼期间,代表团与印尼海洋事务与投资统筹部部长卢胡特、中国驻印尼特命全权大使陆慷、驻东盟特命全权大使侯艳琪、福特基金会会长吕德伦、有一德基金会联合创始人林美金、部分中资机构代表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互动,并作为中方代表见证了印尼影响力投资联盟的成立,交换了中印双方在探索加强中印双边合作,尤其是在社会责任投资领域合作的思考和见解。在新加坡期间,代表团与驻新加坡特命全权大使孙海燕深入交流,并访问了新加坡金融科技协会、星展银行、新加坡管理大学绿色金融中心、Visa公司新加坡创新中心以及亚洲公益创投网络等机构。

一、出访背景

此访正值“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之际。回顾十年来中国与100多个共建国家的合作,互利共赢已成为现实。十年间,倡议拉动近万亿美元投资,形成3000多个合作项目,为沿线国家创造42万个工作岗位,让将近4000万人摆脱贫困,充分体现了与邻为善、与邻为伴、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方针。这期间,我国与共建国家不仅在政府间建立了友好包容的合作关系,民间交流也与日俱增。

伴随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的目标,“一带一路”建设步入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可持续发展”、“绿色经济”、“数字经济”成为各国合作交流中频繁出现的“热词”。经济发展,金融先行。为实现“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共同达成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影响力投资领域的国际交流迫在眉睫。

印尼与中国作为“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和长久以来的合作伙伴,在可持续发展与影响力投资领域率先展开了响应中央号召的民间交流活动。基于印尼影响力投资联盟(Indonesia Impact Alliance,IIA)成立的机会,印尼方面邀请中方代表赴印尼共同见证印尼在影响力投资生态建设中取得的新进展,并展开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双边交流。作为影响力投资生态体系中的赋能机构,印尼影响力投资联盟将代表印尼成为全球影响力投资指导组织(Global Steering Group for Impact Investment,GSG)的一员,参与影响力投资领域的国际交流。GSG作为民间国际网络,截至2023年5月,已吸纳30多个国家加入。在亚洲地区,日本、韩国、印度和孟加拉国已先后加入GSG。

此次中印、中新的民间交流将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建设打下良好基础,为我国发挥大国影响力,在国际上展现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优秀成果提供经验,并为构建高质量发展图景带来民间自发的鲜活动力。

二、收获与启发

(一)在影响力投资方面,国际社会十分关注中国的发展状况,并希望中国发挥发展中大国的力量,为全球影响力投资的发展做出贡献。

过去一些年我国对外能源和交通投资主要投向亚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也对印尼的电力行业发展做出了不小的贡献。而我国对清洁技术(包括可再生能源、电厂节能降碳改造、智慧电网、储能、可持续材料和数字化转型等技术)和其他气候友好型解决方案的对外投资还不足,投资于发展中国家还比较少。因此,我国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帮助和支持。例如,印尼的电力装机总规模已达到7300万千瓦,超过法国,略低于英国。这主要得益于印尼政府实施的鼓励民间资本和外资参与电力行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但目前印尼仍主要依靠煤炭等传统能源供应电力。未来,中国可以通过能源与技术投资,帮助印尼发展新能源,促进电力结构转型升级,应对气候变化。

(二)混合金融是目前国际讨论的热点议题。

混合金融指的是对财务回报、风险偏好、社会效益有着不同要求的资本,以某种模式汇集在一起,参与项目融资。比如,开发性资本、公益资本通过提供低于市场利率的资金、担保或捐赠,来降低项目的融资成本和风险,吸引更多的商业资本参与。5月10日上午,印尼影响力投资联盟分享了他们正在设计的一个混合金融模式。这个模式有三笔资金来源:1/3来自公益基金会的捐赠;还有1/3来自公益基金会的无息借款;最后1/3来自商业金融机构年利率10%的借款。这三笔资金混合在一起,就有了33%的损失保障,因为1/3的钱来自捐赠,这为商业金融机构参与该项目降低了风险;除去33%的损失保障,剩余资金的平均融资成本大约为每年3%,低于商业金融机构要求的10%。汇合在一起的资金将为早期的影响力创业项目提供融资。作为2022年G20轮值主席国,印尼发起了全球混合金融联盟(Global Blended Finance Alliance,GBFA)。目的是希望发达国家能够为发展中国家实现包括气候在内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更多的帮助。初步目标是到2027年为印度尼西亚的气候行动和可持续发展目标调动1000亿美元的混合融资。GBFA还将开发和扩展混合金融最佳实践,并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代表团一致认为,中国在混合金融方面的实践由来已久,只是没有使用这个名称。中国应该重视混合金融的研究与国际交流,使用国际语言,讲好中国故事。此外,代表团提议明年在印尼龟乐岛举办一场中印混合金融高峰论坛,此想法获得了驻东盟大使的支持。

(三)参与影响力投资领域国际标准制定,需要进行扎实的本土化研究。

5月12日下午,新加坡管理大学Rajiv Lall博士介绍了绿色金融中心在影响力估值方面的研究成果。他指出,亚洲国家参与该领域的国际对话,需要将国际社会倡导的影响力估值方法运用到亚洲企业上,了解估值方法的问题与缺陷,并找出本土化解决方案;只有这样才能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开展有意义的国际对话。他提到,已经有三家机构同意和新加坡管理大学绿色金融中心开展影响力估值实践,分别是凯德、瑞银以及浦发银行。这对中国参与影响力估值国际对话有一定启发。已有中国代表受邀参与相关国际标准的制定。IFCII秘书长贝多广受邀成为国际影响力估值基金会(International Foundation for Valuing Impacts,IFVI)下设技术委员会成员。IFVI致力于在全球范围内推动影响力估值在企业财务分析、资产配置和公司决策中的应用。IFVI下设技术委员会将指导、验证和批准影响力估值方法论的开发。中国参与这样的国际标准制定,应该考虑开展相关研究,将影响力估值方法实验性地运用到几家中国企业上。

(四)数字金融助力中小微企业发展大有可为。

根据印度尼西亚银行2020年的一项调查,印尼仍有69.5%的中小微企业无法获得银行贷款。为此,印尼政府采取了宽松的低息资助政策:包括提升银行贷款对中小微企业的分配比例;提高信用贷款的金额分配;低息混合融资等。数字金融能为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可得性带来一定的提升。例如,数字银行可运用数字技术将中小微企业难以获得的抵押贷款转向信用贷款,减低中小微企业贷款难度和门槛。在5月11日“中新对话”研讨活动上,国际金融公司分享了亚洲数字银行发展现状。在全球最大的100家数字银行中,只有29家数字银行2021年处于盈利状态,亚太地区占了其中的55%,中国的四家数字银行(微众银行、网商银行、新网银行和百信银行)2022年均呈盈利状态。报告称,专于个人金融、财富管理和小微企业银行业务的数字银行是盈利性最好的。与传统银行相比,数字银行的经营成本更少,没有实体营业点让它们能够快速扩大规模,因此数字银行对于服务金融可得性不足的中小微企业等群体具有先天优势。

(五)亚洲一些国家运用税收、金融和市场手段推进碳减排的做法值得关注借鉴。

据新加坡管理大学绿色金融中心介绍,目前新加坡已实行每吨5新元的碳税,为了加速实现净零碳排放,将于2024年起上调至25新元每吨,预计2026年提至45新元每吨,最迟于2030年提高到50-80新元。相关碳税收入将会用于帮助家庭和企业承受碳税冲击,以及投资低碳节能方案。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层面,新加坡与印尼建立的碳市场将直接与欧美碳市场接轨对价,融入全球碳交易市场。此外,印度证券交易所也在可持续报告披露层面进行新尝试。2021年,在印度《国家负责任商业准则》(National Guidelines on Responsible Business Conduct,NGRBCs)九大原则基础上,印度证券交易所推出了新的企业可持续责任报告披露要求:企业责任和可持续报告(Business Responsibility and Sustainability Report,BRSR)。印度的实践进一步将本国的可持续发展与国际接轨,在政策中糅合了国际主流的可持续发展标准,以冀尽快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我国已于2021年正式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标志着我国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减少碳排放迈出重要一步。然而我国的碳减排市场化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为实现2030前碳达峰和2060前碳中和目标,我们需要积极与世界各碳排放市场交流互动,吸取各种金融、市场、税收等碳减排方式的成功经验,并因地制宜地进行本土化试验,将可推广的良好成果应用于我国碳减排实践中,为高效率、低成本推动碳减排助力。

(六)中国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也需要加强金融支持。

在代表团与印尼中国商会的交流和“中新对话”研讨活动中,中国企业纷纷提及金融信贷和保险业对于中资企业“走出去”的重要性。一是,中资金融机构服务能力不足,国外金融监管模式与国内有差异等原因,导致中资金融机构在服务我国企业走出去过程中力不从心,在外中资企业利用的金融资源往往来自于国际性金融机构,造成企业的成本和风险增加。所以,金融信贷的跟进需要引起重视,为中资企业在海外的发展提供资金保障,以金融机构走出去适应与支持工业和服务业企业走出去,提升中资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二是,中资企业到海外投资、经营需要面对复杂莫测的国际形势和文化、制度等差异带来的风险。保险等其他金融产品可以为企业走出国门保驾护航。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发展格局,这离不开中资企业在海外创造经济价值所做的贡献。金融行业对海外中资企业的支持与保障不仅能够为“一带一路”建设添砖加瓦,实际上也能推动国民经济的创新、开放、绿色、协调与共享。

    进入专题: 气候变化   ESG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国际贸易理论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4333.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