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在某些人眼中,做官便是通往金山银山的康庄大道。恰如社会学家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所说:“权力之所以引诱人,最主要的应当是经济利益。”受畸形财富观念影响的贪官污吏,将个人的“升官”与“发财”绑在一起,以传统文化提倡的“为政以德”作为弄权敛财的遮羞布,成为台上大谈“反腐”,人后大行“贪腐”的“两面人”。
管子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荀子说,“上好富,则民死利矣”;司马迁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唐人廖匡图说,“名利最为浮世重,古今能有几人抛”。财富是一个人生存的基本保障,哲学对于人类的生存给予了热烈的关怀,作为东方哲学的典型代表,儒家对追求物质财富给予充分肯定的同时,也通过道德规范节制人的欲望增长,平衡个体心中“义”和“利”的“中道”。在《文化大观》杂志主编王慧红主编的《财富之道儒家说》一书中,新时代儒家学者纵贯古今,从不同的角度“争鸣”儒家思想中的生财智慧,启迪领导干部在真正的“财富之道”中找寻“为官之道”。
德便是“得”
“为官发财,应当两道。”德便是“得”,违背“官德”得来的“不义之财”,终将如浮云般消逝。在《财富之道儒家说》中,《“最为老师”教你化解“性”之“恶”——透过荀子的财富分配方案看财富之道》一文借“叔向贺贫”的故事,阐释了不符合“德”的“财”终将失去的观点。韩宣子向叔向倾诉,自己虽有正卿之名,却没有足够的官场交际费与贵族大夫交往。叔向听后,以晋国历史上栾氏、郤氏两大家族的兴衰存亡故事,为韩宣子“贺贫”:贫而有德的栾武子凭借德行逢凶化吉,家族平安;穷奢极欲、富而无道的郤氏家族终落得个身死族灭的凄凉下场。荀子讲“德必称位,位必称禄,禄必称用”,领导干部因利失德,最终会在大众的唾弃下失去全部的利益。
“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的教训仍旧在当下上演。党的二十大后,反腐电视专题片《永远吹冲锋号》,成为2023年廉政教育的“开年第一课”,其中发人深省的职务犯罪案例引发公众普遍关注。在该专题片中,江西省政协原党组成员、副主席肖毅,在“落马”后忏悔,坦言自己因为扭曲的政绩观,成了抚州人民的罪人。“我要向抚州人民忏悔。”在《财富之道儒家说》的《精神与财富的安顿须用好儒学富矿——儒家财富观的现代应用与转化》一文中,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与国学院教授郭齐勇表示:“在古代,对于‘君子’或者官员的要求更高,他们的站位要高,他们在财富的占有方面要更加注意合理合法。”普通人在财富之路上误入逐利歧途,最终伤人伤己;领导干部被不断膨胀的权力遮蔽良善的本性,滥用国家公器谋私,误的是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一念之差,悔之晚矣。
掸“思想尘”,破“心中贼”
权力刺激着欲望,腐蚀着信仰,“义”与“利”的抉择不断试探着初心的防线。党风廉政建设中倡导的让公职人员“不想腐”,便是以“正心”形成的道德自律抵挡外界利益诱惑,从思想的源头解决贪腐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说:“守住拒腐防变防线,最紧要的是守住内心,从小事小节上守起,正心明道、怀德自重,勤掸‘思想尘’、多思‘贪欲害’、常破‘心中贼’,以内无妄思保证外无妄动。”“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是明代心学大家王阳明的著名论断。在《财富之道儒家说》书中,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教授张新民在《求“财”需破心中贼——透过阳明心学看财富人生》一文中谈道:“贪污腐败显然与动机伦理世界的私欲妄念作祟有关,当然也是不能不以加倍修身的工夫来破除的心中之‘贼’。”廉政建设应双管齐下,以他律性的民主法治监督制度使官员不敢腐,以道德自律的方式消除腐败动机,使为官者形成高度自觉的不想腐的精神状态。
领导干部身处“义”与“利”的悬崖之上,保持“初心”纯净,需要“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儒家告诉我们,坚持不懈地学习是提高道德修养、掸“思想尘”的最好方式。荀子强调“劝学”的重要意义,认为学习可以改变人性之“恶”,达成“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效果。孔子主张“学也,禄在其中矣”,持续地学习可以增强领导干部面对金钱诱惑的心理防御能力,扫除思想尘埃,才能收获更多,行得更远。
共同富裕:打开“升官发财”的格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领导干部“升官发财”的着眼点,非是为己,而是为公。为官者所求的“财富之道”不是贪图私利的“小道”,而是为百姓谋富,即“安天下”“富庶民”的“大道”。在《财富之道儒家说》书中的《财富从何而来,向何处去——从典籍中发现财富智慧与生财之道》一文中,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周桂钿提出,做官不是致富的道路,为官者的责任是帮助人民发展生产,使民众在正当经营中发财致富。周桂钿以公仪休“拔葵去织”的典故,阐释了为官不与民争利,“藏富于民”的传统官德理念,并解读了儒家以“调均”的方式解决贫富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大同理想。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纳入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并对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作出重要战略部署。有着正确财富观念的领导干部,才能带领民众在新时代走向共同富裕之路。在《财富之道儒家说》中的《半部<论语>何以“治”天下——源自至圣先师的生财之道》一文中,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教授于建福表示,孔子主张“政有使民富”,民众富足与国家富足乃一体两面,指出恪守中道是天下百姓富足太平的法宝。领导干部以“中道”平衡心中“义”“利”之争,对待贫富差距问题,民众才能在稳定的社会秩序中逐步走向富足,国家共同富裕的理想才会“照进现实”。
《财富之道儒家说》一书,有如投入心湖的石子,激起人们对欲望和道德的思索。手握权力的领导干部更容易面对金钱的诱惑,也更应当具备和官位相当的智慧和道德素养。本书一字一句有力敲响了“德不配位,必有灾殃”的警钟,提醒为官者在财富面前保持清醒,勿忘初心,为民谋富。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部教授、中国实学研究会会长、领导干部学国学组委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