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希磊:抗战初期三所中国国立大学的西部大迁移之壮举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4525 次 更新时间:2007-04-30 08:56

进入专题: 大学  

孙希磊  

抗战爆发之后,日军的铁蹄蹂躏到中国的大半个河山,几乎半壁江山迅速沦陷,尤其是中国的华北、华东、华南地区,更是遭到日本侵略者疯狂的进攻,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而上述地区,不仅集中了中国经济较为发达的中心城市,例如北平、天津、上海、杭州等大中城市,而且,这里还集中了中国著名的大学和研究院所,汇集了中国一大批高级知识分子和教授学者,如果毁于战火,或落入敌手,将对中华民族造成不可挽回的、毁灭性的巨大灾难,这种损失将是无法用任何物质资源来补偿的!

基于此,国民政府及最高统帅部下令教育部,对各大战区内的各所国立大学、研究机构下达了战时紧急动员令。要求各所大学组织所有教职员工、学生迅速转移到战略大后方,同时对大学的仪器、设备、图书、文物等物资全部随学校一并转移到新的大学地点。这样,在抗战伊始,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和战争的滚滚硝烟,中国的大学开始了一场史无前例的英雄壮举:即向中国广大腹地的大迁移之壮举。书写了一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惊心动魄的英雄篇章。

大学转移的路线大致有三条:一条是向大西北方向,目的地是甘肃的兰州、陕西的西安。北平国立师范大学就是迁移到了大西北,最后在甘肃扎下了根;第二条是向大西南的四川,目的地是战时的中国陪都----重庆和成都,以南京的中央大学为代表的几所大学就是迁移到了重庆,而另外几所大学则迁移到了成都;第三条是向大西南的云南、贵州,目的地是昆明和贵阳、遵义等地,例如地处华北的北京大学、南开大学、清华大学经过横穿中国中部数省的大迁移,最后抵达云南的昆明,三校组成“西南联合大学”,继续坚持办学八年之久。而浙江大学则更为艰辛展转,最后抵达贵州的遵义,继续办学,为国家和民族保留下珍贵的文化火种,薪火香传,绵延不断,并在十分艰苦动荡的战争环境下,培育民族的英才,造就出一大批日后成为新中国各个战线、各个领域的杰出人才。

下面,仅以清华、北大、南开三校的南迁、中央大学农学院的西迁、浙江大学的入黔为例,展示一下这个过程的大致轮廓,以彰显中国大学走过的这段不平凡的难忘经历。

一、清华、北大、南开三校的“湘黔桂滇南下旅行团”。1938年初,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在长沙组建的三校“长沙临时大学”奉命南迁云南,由三校师生组成“湘黔桂滇南下旅行团”。一千多师生参加的队伍,由湖南长沙出发,全部步行,一路南下,长途跋涉,途径湖南、贵州、广西,进入云南,到昆明后,组成“西南联合大学”,在昆明坚持办学,长达八年。一些著名教授,如,闻一多、曾昭奋-----…和年轻的学子们,一路风尘,克服各种艰难险阻,餐风露宿,终于到达昆明,此举震动了中外教育界,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和斗志,也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的一次壮举。

二、南京中央大学农学院的饲养的“生畜家禽战略大转移”。 南京中央大学农学院是中国30年代的一所著名农业专门学校,该学院途径江苏、安徽、河南、湖北、四川共计五省!特别值得称道的是,这所农学院为了教学实验的需要,从国外进口了一批优良品种的羊、牛、家禽,为避免落入敌手,农学院的职工和学生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硬是靠着人力和极其简陋的运输工具,把这批稀有的良种生畜和家禽安全的运到了大后方,避免落入敌手,给国家造成损失。创造了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另一次壮举。

三、国立浙江大学在校长竺可桢先先生的带领下,先由浙江省会杭州迁往浙南的衢州山区,后又继续西迁,经安徽、江西、福建,最后抵达贵州的遵义城继续坚持办学。和而后陆续又迁到此地的协和医学院、广州大学等高校,逐渐在过去十分偏远的贵州形成高校云集的教育区,有利的推动了抗战期间西南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

这此战略大转移,目的地虽然不同,一个是到西南的云南,一个是到四川,另一个是贵州,但是,都将中国极为宝贵的教育资源转移到大西南地区的后方,不仅保护了宝贵的教育资源免于落入敌手,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体现出中华民族的一种伟大的精神与道德,反映出我们民族在面临外强侵略的危机关头,不屈不挠,顽强抵抗,誓与敌人血战到底的民族气概。据此,我们民族是不能被灭亡的!这种民族精神是应当发扬光大的。

    进入专题: 大学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散文随笔 > 往事追忆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137.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