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硕:“琴瑟友之”的变奏曲——《宦娘》解析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6519 次 更新时间:2023-02-21 10:01

进入专题: 聊斋志异   蒲松龄   宦娘  

袁世硕  

《宦娘》的故事是从“少癖嗜琴”的温如春在旅途中遇到一位琴艺奇高的布衲道人开始的。布衲道人向温如春展示琴艺,“裁拨动,觉和风自来;又顷之,百鸟群集,庭树为满”。温如春拜请受业,经过布衲道人的启发、指点,便琴艺大进,“称绝技”。此后,布衲道人没有再出现在故事中。这开头的一段,显然是铺垫性的情节,预示着后面的故事将是围绕着温如春弹琴而展开。


温如春投宿一人家,那人家只有一位老妇和一位少女。由于其家没有床,铺草湿腐,温如春无法寝息,只好“危坐鼓琴,以消永夜”,天明即离去。这里用了伏笔,读过故事后边的情节,读者才能知道那位女子是鬼女宦娘,她生前“少喜琴筝”,这次听了温如春弹琴,便“倾心向往”了。


温如春归家后,去拜访当地的缙绅葛公,受命弹琴。葛公小女葛良工,“故善筝”,在帘后窥听,也“心窃倾慕,每冀再聆雅奏”。接下来便发生了种种奇怪的事情。


在古代故事传说中,男子弹琴传情,挑动女子动情的事情屡见不鲜,几乎成了爱情故事中的俗套。这大概是源于汉代大文人司马相如“琴挑”卓文君的韵事,都含有“凤求凰”的意思。这篇故事却不同,温如春弹琴不是为挑动女子的感情而发,闻琴而动情的宦娘、葛良工都是嗜好琴筝,倾心向慕,人和琴是胶合在一起的,感情和合与音乐追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在古代的爱情小说中可谓别开生面,超越了一般的才子佳人小说的俗套,而赋有了深沉的内蕴。


占据着故事中心位置的是温如春和葛良工婚姻的波折。温如春由葛良工的美貌而生出爱悦之情,葛良工听了温如春的琴声而“心窃倾慕”,这自然是美好姻缘。然而,由于门第不相当,温如春的求婚被拒绝,使他感到无望。谁知接连发生了一系列奇怪的事情,一首《惜馀春》词神差鬼使般地出现,到葛家求婚的刘公子竟然遗留下一只女鞋,温家的菊花突然变成了绿色,和葛家的菊花一样颜色。女鞋的出现,明显的是令葛公以为刘公子轻薄无行,不会选他做自己的乘龙快婿。另外的事却反倒是歪打正着,葛公怀疑其女与温如春有私情,为遮掩“丑闻”,索性让葛良工嫁给温如春。


这段情节,作者是用控制观点叙述出来的,虽说是近乎闹剧,但却也扑朔迷离,富有奇趣。读过后面的情节,读者知道了这一切都是宦娘凭借其超自然的力量制造出来的。她制造出这几起事件,原来是为了让琴艺高超的温如春得到个也喜好音乐的妻子,和葛良工结为美满婚姻,“琴瑟之好,自相知音”。


琴和瑟是古代形状、性质相似的两种乐器。这两种乐器一起弹奏,声音和谐,十分动听。《诗经·召南·关雎》中云:“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由此,“琴瑟友之”一语便成了形容夫妻和谐美好的隐喻意象,文人们常用以指代婚姻美满或美满婚姻。南朝齐王融《和南海王殿下咏秋胡妻》诗:“且协金兰好,方愉琴瑟情。”(《王宁朔集》)宋代大诗人苏轼《求通亲表》:“许敦兄弟之好,永结琴瑟之欢。”(《苏轼文集》)都是这样的意思。


这篇小说借宦娘之口,称温如春和葛良工结为夫妻是“琴瑟之好”,显然是将“琴瑟友之”这一传统的隐喻意象加以故事化。这样,在这篇小说里,“琴瑟友之”的隐喻意义自然仍然存在其中,但却不止是有隐喻意义了。温如春擅琴,葛良工嗜筝(筝,形状似瑟,古人归之为小瑟类),琴和筝既是男女双方相爱的媒介,也是相爱的生活内容,音乐上的交流、享受成为夫妇和谐的基础、支柱。这样,在这篇小说里,“琴瑟友之”一语就不仅意味着温、葛的结褵像琴瑟合奏一样和谐美妙,而且本身就是琴瑟的美妙合奏。所以,尽管故事近于一场闹剧,隐喻意象也古已有之,司空见惯,但在这里却产生了陌生化的效果,让读者感到新奇,也赋有了新的内蕴。


温如春和葛良工的这种以音乐为内容的爱情婚姻,即便排除荒怪的过程,在现实中也是少有的。因为,世间人不全都嗜爱音乐,更不会人人都是演奏乐器的能手。作者蒲松龄虽然会唱俚曲,还曾依民间曲调作过俚曲,却没有迹象表明他会弹奏某种乐器。以谈鬼说狐为能事的蒲松龄虚构这篇故事,将“琴瑟友之”这个传统的隐喻意象故事化,让擅长、癖爱琴瑟的温如春和葛良工结为夫妇,无疑也是出自他的生活体验、感受,寄寓着他对人生婚姻之事的思索与憧憬。他结撰这篇故事,不会是鼓吹音乐在爱情婚姻中的效用,这里还是寓意于象的文学表现方式。音乐是声音的艺术,人的感情、心灵的一种表现形态,对听者是一种精神享受。这里写温如春和葛良工的“琴瑟之好,自相知音”的婚事,其中寓有的是一种理想:美满的婚姻应当是建筑在心灵的契合、情趣和精神的和谐一致的基础上。


这篇小说是以鬼女宦娘的名字为题目。宦娘虽然只在故事的开头略微露出一面:“年十七八,貌类神仙。举首见客,惊而走入”,随即隐去,直到温如春和葛良工结褵后,也就是故事的最后一部分,方才又一次出现,也仅只是这一次,不多时,也辞别离去,与故事一起结束。但是,温如春和葛良工的结褵,是由宦娘在暗中设法促成的,《惜馀春》词等几件奇怪的事情,都是宦娘制造出来的。占据故事中心的情节,明的是写温如春和葛良工的好事多磨、阴错阳差的婚事,而实际上却是在写促成这个美满姻缘的宦娘;写温如春和葛良工的婚事,正是在写宦娘的良苦用心,写她的心事、心灵。全篇可以说无一处不是写宦娘,宦娘是故事的第一主角。


宦娘是位早逝的少女,生前癖好琴筝,筝已深谙弹奏之法,琴却尚未精通,九泉之下,“犹以为憾”。温如春投宿时,见到她的容貌,曾为之倾情;她听了温如春的琴声,也“倾心向往”。但是由于人鬼之别,她又增添了“恨以异物不能奉裳衣”结为琴瑟之好的遗憾。这自然是令读者同情、惋惜的。这也是这篇小说的基调。


爱而不能,她却没有抛弃相爱悦之心,更为特别的是让温如春获得了生活上和音乐爱好上双重意义上的理想伴侣。这是她作为对温如春曾表示过的爱悦之情的酬报。用她的话说,“代作蹇修(媒人),不为无德”。其实,这何尝只是对温如春和葛良工有“德”,这种行为本身就体现着一种胸怀,一种心灵:自己处于不幸之中,自然不能无悲无怨,但却只将悲怨留给自己,不让所爱者也遭受与自己一样的爱而不能的不幸,主动帮助温如春获得“琴瑟友之”的幸福。应当说这颗心是非常美好的。


《宦娘》的故事自然是一段“鬼话”,但鬼女宦娘的心事、心灵,却完全是属于人的。她对音乐的执着,对异性倾慕的领会,对“每夕为奏一曲,而设弦任操若师”者的感激,都是人之常情,至于她“恨以异物不能奉裳衣”、不得与温如春结为琴瑟之好的哀怨,其事虽幻,其情何尝不与人世间爱而不能结褵的怨女之心相通。这篇小说的基本内蕴就是展示出这样的一种人间怨女的高尚心灵。


文学家写人物形象,既依据人情人性,表现人情人性,又提升人情人性。《宦娘》也就是这样的展示、提升人性之美的作品,虽然是假鬼女的故事展示出来的。


《宦娘》写出了主人公的美妙心灵,却不是一首赞美诗,赞美之意固然从她促成温如春和葛良工的婚事的行为中体现出来,但全篇透露出的是她的哀怨,叙述的笔调是凄苦的。故事开头,一现其身影,居处是清冷的、阴湿的。温如春和葛良工结褵后,她只在暗中聆听温如春弹琴,偷着揣摩琴艺。不现身,也就是不介入温、葛的生活,固然见得其心灵之美好、感情之深沉,而那种情状也实在堪哀。如果说,小说前面一大部分还是侧写、虚写,含而不露,结尾一段就让她敞开了那凄苦的心扉。


宦娘被迫现形,述说了“代作蹇修”的原委,语中带有苦涩。在向温如春讨教琴艺,尽得其法,又教葛良工弹筝之法后,起身告别,温、葛夫妇恳切挽留而不得:


宦娘凄然曰:“君琴瑟之好,自相知音;薄命人乌有此福。如有缘,再世可相聚耳。”因以一卷授温曰:“此妾小像。如不忘媒妁,当悬之卧室,快意时,焚香一炷,对鼓一曲,则儿身受之矣。”出门遂没。


这是故事的结尾,也是小说情节、情绪的高潮。宦娘音乐上的憾事获得了外在方面的补偿,成人“琴瑟之好”,实现了道德上的价值,但自己不能获得“琴瑟之好”,爱情上的失落感,是抹不掉的。无可奈何,她只好像一切无奈者一样,付之于寄希望于渺茫的“再世”的话语,寄希望于在青林黑塞间从飘忽的琴音中得到些慰藉。其语其情,令人感动。


清人冯镇峦评此篇说:“情丝一缕,袅袅不绝”,“结得缥缈不尽,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可以说评得深切、中肯,确实道出了这篇小说的深蕴和神韵。不过,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之语表述此篇结而不尽,馀音袅袅之韵致,似乎尚嫌笼统些。此篇结尾处,写宦娘嘱咐温如春悬挂其画像,“快意时,焚香一炷,对鼓一曲”,从小说的艺术效果说,岂不意味着就是作者向读者悬挂起宦娘的一幅心灵的图像,引人遐思!


蒲松龄是取用“琴瑟友之”这一传统的隐喻意象来建构这篇小说的。写温如春和葛良工结为“琴瑟之好”是正用,却不是小说的主旨所在,主旨是写宦娘不能获得“琴瑟友之”的那样一种善良而悲苦的心灵。正反两用,既有联系,又有对映,这便构成了一部“琴瑟友之”的变奏曲。


(原载《蒲松龄研究》2004年第1期)

    进入专题: 聊斋志异   蒲松龄   宦娘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文学 > 诗文鉴赏专题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0910.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