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同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共同签署《欧盟—北约合作联合宣言》。该“宣言”称中国愈发“强硬”的做派和政策给欧盟和北约带来挑战,需要加以应对。这是欧盟和北约首次以官方文件形式表达双方对华共同立场,暴露出对华认知的偏见和傲慢。
北约是冷战的产物。自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北约就一直为其存在寻找合法性。作为“带头大哥”的美国,一方面要用好北约,将其作为维持和扩展其霸权的工具;另一方面要履行必要的公共安全产品提供者的职责,将自身利益同成员国的安全需求捆绑在一起,同时还要不断寻找北约的敌人以维持北约持续发展的动能。
北约自1949年成立以来出台了8个战略概念文件,大部分时间里将苏联以及解体后的俄罗斯作为敌人。2022年的北约战略文件则明确将俄罗斯列为“跨大西洋安全的首要战略威胁”,同时将中国纳入目标范围作为转型的“驱动力”,称中国对其安全、价值观等利益构成了“系统性挑战”。从而进一步推动北约从欧洲到印太乃至全球的“双转型”(即重心转向亚太,将中国列为主要应对目标)。但在2022年笔者前往欧洲十几个国家访问交流过程中,一个深刻的印象是,北约这种转型、将应对中国列为目标,欧洲人未必会照单全收。
首先,北约转型将触角伸向亚太,主要是由美国推动并且最符合美国人利益。美国试图把北约当作主要工具,全力应对中国崛起。拜登政府在2022年10月发布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宣称,虽然俄罗斯对乌克兰的军事行动直接威胁欧洲安全秩序,但是中国对美国的挑战是全方位的,将目标锁定中国。拜登政府改变了过去共和党政府应对中国的单打独斗方式,而是试图联合盟友共同对付中国。
然而,欧洲人对中国的定位仍是“合作伙伴、竞争者和体系性对手”,并不完全支持美国利用北约来对付中国。要满足北约的“双转型”,没有足够的军费支撑是不行的。很多欧洲人也明白,这种“双转型”更符合美国而非欧洲利益,因此如果砸钱帮美国对付中国,欧洲明显动力不足,包括中东欧国家也并不愿意分心到亚太地区。
其次,欧洲更希望北约立足欧洲,积极稳妥地应对好俄罗斯问题,处理好欧洲安全机制建设。这一点无论是东欧还是西欧都有一定的共识,大多数欧洲国家不希望北约跳出欧洲,走向亚太。北约积极策动“中国是战略威胁”,但收到的是多数欧洲国家的消极回应。这一点在2022年6月的G7峰会得到体现,包括法德在内的多个欧洲国家反对对中国采取对抗的态度,而认为应采取更为平衡的策略,更多照顾欧洲人的利益。欧洲智库界人士也不太相信美国主导的北约能够完成“双转型”,尤其是北约全球化。他们认为,北约既没有这个雄心也没有这个必要搞“全球化”,北约的立足点应该在欧洲。
再次,欧洲人希望搭北约的便车解决安全机制问题,并形成更多的战略自主,展现欧洲自己的利益诉求。欧洲政界、学界为北约的扩张提供了一些合法性的解释,它被描述成一个“防卫性组织”,同时也是成员国推动其发展壮大的组织。尤其是中东欧国家的积极参与和推动,带来了北约不断的扩充,这使欧洲人形成了话语体系,体现了欧洲人对北约的具体期待。但俄乌冲突使越来越多欧洲人明白,将自身利益捆绑在美国利益上受到的损失很惨重,欧洲人需要有自己的安全机制建设,因为在同美国诉求一致时,其话语在北约就有影响力;在不一致时,欧洲人往往失去了话语影响力。
北约将目标锁定在中国身上,这一过程其实在奥巴马时期就开始了,其间断断续续,总是被各种突发情况干扰,但美国从未放弃这一战略目标的实施。美国的政治动员并非一帆风顺,能否劝说联盟伙伴把精力和动力放在中国身上面临很多困难。随着俄乌冲突的持续,欧洲一些国家与美国的裂缝也越来越大,围绕能源价格问题、《通胀削减法》等焦点议题彼此不满在加深。欧洲一些国家对美以邻为壑的做法日益不满,也更加强调欧洲利益。所以,我们要看到欧洲一些国家认识到理性和务实愈发珍贵,这也推动欧盟及不少欧洲国家强调要同中国开展对话,妥善解决分歧。
刘作奎,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来源:《环球时报》,2023年1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