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欧洲不会改变对华三分法认知定位,但随着中欧双方围绕共同利益展开有效合作,中欧关系有望止跌回稳。
2022年,中国和欧洲国家以及欧盟的关系经历了困难和波折,但到年底随着双方高层恢复了面对面交流、互动,中欧关系气氛有所好转,但要实现止跌回稳仍需要双方不断努力。
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今年以来欧洲对华政策消极面扩大,泛政治化、泛安全化增大,中欧关系承受着很大压力。其一,三年前欧洲提出的对华三分法认知定位,即既是合作伙伴,又是竞争者,以及制度性对手,目前已然固化,渗透到欧洲对华的所有政策中;其二,新冠疫情严重限制了中欧各层级的交流,增大了相互信任赤字;其三,美国拜登政府不遗余力地推动欧洲站在美国一边,一致对华展示强硬;其四,俄乌冲突加重了欧洲对华负面认知,欧盟以及德国等国家担忧对华市场和原材料依赖,对华脱钩论、减少对华依赖论不绝于耳。
由于中欧在俄乌冲突问题上存在分歧,欧盟负责外交与安全政策的高级代表博雷利(Josep Borrell)将2022年4月1日举行的中欧领导人线上峰会称为聋子之间的对话。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Von der Leyen)则多次表示,欧洲不能像依赖俄罗斯能源那样依赖中国稀土。可以看出,目前中欧关系有一个突出特点,即外部因素对中欧关系产生了较大影响。
当前中欧关系的第二个特点是,尽管分歧严重,但中欧均认识到对方的重要性,努力保持对话和接触。欧方在表示“应该始终敞开与中国接触的大门”时,强调需要与中国合作的议题主要包括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以及非洲日益严重的粮食危机或阿富汗等地区危机等。
最近一段时间,欧洲国家以及欧盟领导人释放了不少希望与中国保持合作的信号,这无疑与欧洲的新形势新考虑有关。
首先,随着俄乌军事冲突持久化、升级化风险增大,欧洲迫切希望中国发挥作用。朔尔茨2022年11月初访华开启了中欧高层互动新的密集期,包括G20峰会期间习主席与法、意、荷兰、西班牙领导人会谈,12月初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Charles Michel)访华等。在这一系列高层会谈中,欧洲领导人均把解决俄乌问题作为其访华最重要议题之一。
其次,随着俄乌冲突爆发以来欧洲能源价格飙升,欧洲国家民众生活成本和企业生产成本骤升。英国《经济学人》刊文指出,欧洲经济“每一个警示灯都闪烁着红色”。欧盟委员会在其发布的2022年秋季经济预测报告中称,欧盟、欧元区和大多数成员国经济预计在2022年第四季度陷入衰退,2023年第一季度将继续萎缩。随着能源短缺引发严重的经济社会问题,欧洲国家均希望中欧加强合作,共同确保产业链和供应链稳定安全。朔尔茨总理访华前公开明确支持全球化,反对与中国脱钩。欧盟委员会执行副主席东布罗夫基斯则表示,与中国脱钩不是欧盟企业的选项。米歇尔主席在参加G20巴厘岛峰会时指出,“欧盟需要重新平衡与中国的关系”。
最后,随着美国通过《削减通胀法案》,欧洲对美国的认识开始发生变化,并提出欧洲需要自己的对华政策。2022年12月3日米歇尔在接受西班牙《先锋报》等欧洲媒体采访时吐露了欧洲对美态度变化的心路历程。他首先指出,俄乌冲突刚爆发时美国与欧洲进行了很好的协调,欧美关系因此得到了强化。但在应对战争影响方面,美国只顾自己,没有与欧盟合作和协调。欧洲民众和大企业为能源危机付出了极大的代价,而美国等能源出口国却赚的盆满钵满。米歇尔表示,欧洲认同《削减通胀法案》的目标,但希望美国能够与欧盟在经济政策上展开合作与协调。谈到欧盟对华政策,米歇尔指出,尽管欧洲不能再对中国抱有天真的想法,但欧盟必须考虑自己的利益和工业发展现状。“如果让别人替我们决定如何与中国互动,我们就无法捍卫自己的利益”。
展望中欧关系发展前景,有一点很重要,即欧洲未来在对华合作和竞争两方面如何平衡。总体来看,虽然欧洲不会改变对华三分法认知定位,但随着中欧双方围绕共同利益展开有效合作,中欧关系有望止跌回稳。另外,值得重视的是,虽然经过激烈的讨论,“脱钩论”在很多欧洲国家失去市场,但同时一些国家正在考虑减少对华经济依赖,试图实现产业链多样化。德国在2023年即将出台的新的对华政策文件很可能反映这一立场。最后,如果欧盟及其成员国能够在对华政策上坚持一定程度的自主性,中美欧三边关系在快速变动的国际格局中的影响力将无疑会增大。
冯仲平,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来源:中美聚焦,2023年1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