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建国: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对外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607 次 更新时间:2022-12-28 18:58

进入专题: 对外开放  

霍建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各方面工作均取得积极进展。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积极主动推进高水平开放,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在“一带一路”建设、自主开放、实施自贸区战略、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取得了重大突破,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日益上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放型经济体制建设与经济贸易发展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成就和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积极稳妥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访问哈萨克斯坦期间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同年10月在访问印尼期间又提出了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从而形成了“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是中国对推动贸易投资合作新模式及推进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的重大贡献。习近平主席一贯强调,中国的发展得益于国际社会,也愿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公共产品。中国倡导的新机制新主张,是对现有国际机制的有益补充和完善,目标是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上述主张体现了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一带一路”倡议自提出以来,在国际上受到普遍关注和广泛欢迎,中国正在努力与沿线国家发展战略和相关区域一体化进程实现对接。与传统基于协定和规则的合作模式完全不同,“一带一路”倡议更加强调各国发展战略的协同,强调基础设施建设的互联互通,开拓了基于广泛自愿参与和发展伙伴关系的国际经贸合作新方向。“共商、共建、共享”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基本原则,并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被列为中国的全球治理观。第71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关于“联合国与全球经济治理”的决议也将该原则纳入其中,这表明来自中国的理念和智慧正在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在中国的积极参与下,“一带一路”建设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其成就与合作模式同美国实行的具有区域保护主义的刚性规则体系平台形成鲜明反差,可看作是中国为国际社会提供的有效公共产品,受到广大发展中国家高度认可和积极参与,彰显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强大生命力。

坚持创新发展,全面振兴制造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新发展、全面振兴制造业是我国经济政策的重点,外贸的竞争力是制造业内在竞争力的外在表现。目前,我国外贸出口和制造业总量在世界上均名列前茅,也是支撑我国国际影响力的两大重要指标,但与先进国家相比,我国在产业结构和高端技术领域仍需进一步加强。要实现贸易强国建设目标,必须切实解决好实体经济发展问题,特别是在中美博弈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在美国极力对我国高科技领域实行封锁限制、推行同我国“脱钩”政策的影响下,加强创新发展,突破“卡脖子”技术,已成为我国制造业发展的迫切任务。

为此,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都将振兴制造业列为重要奋斗目标,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强调金融要为实体经济服务,不断加强对实体经济创新发展的支持,不断加强对高新技术产业设备更新、投资的支持,同时通过加强对传统制造业技术工人的培训,鼓励发展与制造业相关配套服务业发展等举措,创造一个有利于制造业发展的宽松环境,从而全面促进我国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巩固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中心的地位。实体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是支撑我国贸易竞争力的根本保证。

加快实施自贸区战略,形成开放促改革的新局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实施自贸区战略作为我国探索高水平开放的重点任务之一,先后在全国批准建立了21个自贸试验区和海南自贸港,初步形成了制度创新的试验田和高水平开放的探索区。以最早建成的上海自贸区为例,率先实行了以负面清单为主的市场准入开放模式,同时在服务业开放和管理体制创新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并积累总结了众多可复制的经验,分阶段推向全国各地的自贸试验区,有些甚至在全国进行了有效推广,如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由先获得批准证书才能办理经营执照改为先照后证,有的地区还实行了“只跑一次”的方法,或在办事大厅一次性解决的便利措施,大大节省了企业办事的成本。在海关通关方面,通过国务院机构改革,将质监局在口岸的商品检验机构并入海关总署统一管理,大大提高了企业的通关效率。

除了制度创新,在金融业务方面也进行了大胆尝试,先后探索了企业自由贸易账户、离岸金融等业务,进一步促进了企业业务发展。在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情况下,自贸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为我国稳经济大盘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加快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推动贸易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贸易强国建设和培育外贸企业竞争新优势提到重要位置。从外贸本身的发展看,关键是要通过支持企业发展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培育企业外贸竞争新优势。外贸企业应集中精力在产品的质量、品牌、技术服务方面下功夫,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形成新产品和新技术,适应新的竞争业态和商业模式。我国跨境电商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外贸出口增长的新亮点,企业正在努力提高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真正形成外贸企业竞争的新优势。

企业质量效益型的发展路径及环境决定了外贸增长的速度和空间。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适应了新常态下的外贸增长模式,正在集中力量寻求产品和技术的新突破,并把开拓市场提升竞争力作为企业发展的突破口。近几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影响下,在复杂变化的国际形势下,我国外贸出口顶住了压力,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充分体现了韧性和竞争力,这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推动贸易高质量发展是分不开的。在这种形势下,政府应继续转变观念,减少对企业的干预,采取有效措施,尽快减轻外贸企业的税费负担,把工作重点放在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和经营秩序方面,为企业走向高质量效益型的发展提供制度保证。

坚持自主开放,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际局势的复杂变化以及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的上升,我国明确表示坚定支持多边贸易体制,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积极推动自主开放的进程。我国先后实行了自主降低关税,将平均关税水平由“入世”承诺的9.8%降到了7.5%。在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方面,根据中央的统一部署,我国多次发布了市场准入的负面清单,市场准入开放的范围越开越大,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扩大育幼养老、建筑设计、会计审计、商贸物流及电子商务的开放要求已基本得到落实,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提出了有序稳步推进金融业扩大开放,文化教育、电信等领域的开放要求也正在有序落实之中。特别是金融领域的开放已取得了重大突破,金融、证券及投资基金业务已基本开放到位。这一系列的开放举措不仅激发了竞争活力,而且对扩大服务业利用外资发挥了积极作用。

此外,为了落实积极扩大进口的有关政策,我国还创办了上海进口博览会。在全球经济发展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中国主动扩大进口,积极拓展国际经贸合作的新平台,为国际社会提供了新的公共产品,既支持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同时又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好评。

积极开展自贸协定谈判,拓展多元稳定的外部环境

当前国际局势发生复杂变化,以WTO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受到挑战,以区域合作为主的自贸协定的作用和影响力正处于上升阶段,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我国要积极开展自贸协定谈判,建立更广泛的自贸伙伴关系,确保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良好的外部环境。十年来,我国积极拓展同相关国家和地区的自贸协定谈判,先后完成了同韩国和澳大利亚的自贸协定谈判,并完成了RCEP的谈判和签约,形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自贸协定。目前我国已同26个国家签署了19个自贸协定,为我国的贸易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今年以来,我国的外贸进出口持续面临困难和挑战,但我国同东南亚的贸易却“一枝独秀”,在几个主要区域市场中,始终保持着较高增长,这主要得益于RCEP的签署。在中韩贸易方面,由于双方签署了自贸协定,双边贸易和投资持续扩张,中韩2021年双边贸易额超过3800亿美元,韩国成为我国第五大贸易伙伴,排在“一带一路”、东盟市场、欧盟市场和美国市场之后。实践证明,自贸协定的签署对于扩大双边贸易和投资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随着RCEP的全面落实,一定会带动我国外贸形成新的增长点。

2020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出席APEC领导人峰会期间正式对外宣布,中国将积极考虑加入CPTPP;2021年9月,商务部正式递交了书面申请。CPTPP的规则体系是当前各自贸协定中最完整最严格的规则体系,我国提出的加入申请受到了全球瞩目,相信通过对标这些规则体系,将进一步促进我国的规则、规制、管理体系和标准体系同国际高标准体系对接,对于我国加快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市场竞争环境将产生积极作用。

努力打造良好营商环境、维护外资在华合法权益

在中美贸易摩擦日趋激烈,美国实施同中国“脱钩”策略的影响下,维护和稳定我产业链竞争优势是当务之急。首先要在国内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保持外商投资企业对华投资的积极性。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推进“放管服”改革,积极促进贸易便利化,在落实世贸组织《贸易便利化协定》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海关通关的便利化大幅提升,单一窗口建设、无纸化报关取得重大突破,同时我国高度重视国内营商环境的改善,及时颁布了新的外资法,明确提出了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市场竞争环境的要求,积极落实外资企业的国民待遇。这些政策的出台,为稳定扩大利用外资,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确保我国外向型经济稳定发展。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不仅与市场竞争环境和利用外资相关,而且与提升对外贸易的竞争力密切相关。

巩固我国跨境电商的发展成果,将海外仓建设纳入当前重要的战略部署,逐步形成以我为主导的新型产业链供应链配置体系。全球产业链的调整和变化已经引起了各国的普遍重视。中国外贸企业特别是制造业企业高度关注全球价值链发展变化趋势,跟踪研究并争取参与到全球价值链的合作中,从中学会并掌握竞争的新模式,不断提升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竞争地位。培育并形成一批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中国跨国公司,以此来支撑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积极构建国内国际相互促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中央提出的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新时期积极应对国际局势变化争取发展主动的重大战略部署,我们要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掌握这一战略的实质内容和发展路径。依托国内超大市场规模优势,看到我国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增长的空间,通过深化国内经济体制改革,打通国内经济运行的堵点和痛点,努力推进统一大市场建设,形成公平法治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这是我国经济赖以发展的基础和现实。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并不意味着对扩大开放的排斥,从发展路径和目标看,要努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鉴于中国经济具有明显的外向型经济发展特征,客观地看,不仅国内的经济建设需要进口大量的能源和原材料,而且中国的外向型经济发展也需要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竞争,通过发展扩大贸易投资来确保我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这就需要我们继续坚持推进高水平开放,充分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通过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才能确保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这一发展思路集中代表了我国在新发展阶段的新要求,必须全面准确地理解这一发展理念。

总之,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国的对外开放事业有了长足发展,不仅取得了量的变化,而且产生了质的飞跃。我国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已发生了巨大变化,尽管仍面临众多发展中的矛盾和挑战,但在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鼓舞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踔厉奋发,我们有信心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作者: 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副会长 霍建国  来源: 《中国发展观察》2022年第11期


    进入专题: 对外开放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国际贸易理论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9662.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